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千年传统习俗农历五月十三关公磨刀节
详细内容

千年传统习俗农历五月十三关公磨刀节

□  彭允好

农历五月十三,是千年传统习俗关公磨刀节。这是中华传统节日中唯一以“平安”“顺利”为主题的节日。

关公磨刀节习俗最早起源于何时,并无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有资料可查的是,至少两宋之时,关公于农历五月十三磨刀立威,佑护百姓,普施甘霖,已经蔚然成为民间习俗。

生活跨度南宋至元明的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在《水石闲谈》中曾载有一首《咏磨刀雨》,诗云:“荆州洒遍雨如膏,竟为英雄励宝刀。最是武昌城下水,千秋鸣咽卷雷涛。”说明宋元之时,磨刀雨的民间习俗已经广为流传,成为民间祈福平安、祭拜英雄关公的一项民间活动。

关公在史书《三国志》中已有“威震华夏”的称誉,大义归天后,随即成为后世武将“义勇”的代名词。其后二三百年,关公英灵不灭,被荆州民间百姓推崇为江陵城“城隍神”。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常德名士董侹在《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碑文中说:“(关公)生为英贤,殁为神明,精灵所托,此山之下。邦之兴废,岁之丰荒,于是乎异。昔陆法和假神以虏任约,梁宣帝咨神以拒王琳,聆其故老,安可诬也?至今缁素入寺,皆若严官在傍,无敢亵渎。”记录了关公在南北朝时代,已有关公显圣助战的传说。

北宋时,寇准到山西解州发现盐池干涸,奏报朝廷请张天师降妖伏魔,张天师说,此是蚩尤作祟,需关公才可降服。于是朝廷派人到玉泉山请出关公,关公大战蚩尤,盐池恢复产盐,因此一战,关公被封为崇宁真君。1353年,元朝在北宋封号“崇宁真君”四字中,又增加了“护国”二字,增加了关公护国佑民的神职功能。

湖北当阳是关公葬身之地,玉泉山是关公最先显圣之地,玉泉山有全国最早的关庙“显烈祠”。因为与关公这种特殊的缘分,当阳民间对关公的崇拜祭拜一千八百年来久盛不衰。

《宋会要辑稿·礼二十》“蜀汉寿亭侯祠”条言:“一在当阳县。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赐额‘显烈';徽宗崇宁元年二月封忠惠公;大观二年进封武安王。一在东隅仇香寺。羽字云长,世传有此寺即有此祠,邑民疫疠必祷,寺僧以给食。”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南宋荆门军萧轸所撰的《加封英济王碑记》记叙了关公成神后的灵验事迹,碑记写道:“邦人于王,食焉必祀,事焉必咨。奚求弗获,奚祷弗应。曰雨而雨,曰阳而阳,王之力也。疫疠不作,饥馑不臻,王之恩也。盗贼屏息,田里举安,王之荫隐也。”碑文记叙关公在保护当地不受旱灾、洪水、盗贼的侵扰灵应事迹,而朝廷的加封,也对这些灵应事迹进行了直接确认。

南宋孝宗皇帝在其敕文中说:“荆门军当阳县列神壮繆义勇武安王,名著史册,功存生民,一方所依,千载如在。爰启王封,仍加美号,岂特显尔神威德之盛,亦以慰此邦父老之情。尚祈灵助,服我休显,可特封壮繆义勇武安英济王,奉敕如若牒行,淳熙十五年(1188)十一月二十一日。”

当阳关陵有幅对联曾写到“五月十三”的民间习俗,联为:“东拒孙吴,西定巴蜀,南镇荆襄,北吞曹魏,普天率土,只想那两朝八百;情怜兄弟,义重君臣,生全忠节,死显威灵,众姓皆知,共庆这五月十三。”

元代大儒郝经的《重建庙记》云:“(关公)英灵义烈遍天下,故所在庙祀,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赵荆楚为尤笃。郡国州县,乡邑闾井皆有庙,夏五月十有三日,秋九月十有三日,则大为祈赛,整仗盛仪,旌甲旗鼓,长刀赤骥,俨如王生。”

元人同恕《榘庵集》卷三的巩昌府《关侯庙记》中提到:“相传金大定间,西兵潜寇,城几不守,乃五月二十有三日,见若武安状者,率兵由此山出,贼骇异退走。随即其地而祀之。今他郡皆祀以十三日,独此邦用是日,答神贶也。”

据说明代永乐皇帝北征时,每每见关公在阵前显圣助战,于是建造祀庙,在五月十三日祭祀。国内各地于是都将本日作为关公诞辰,割牲演剧。祭献之礼很是盛大。

明代中期,关公祭祀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关公祭祀由“从祀”升级到“专祀”,祀典也日益隆重。《关帝志·祀典》称:“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定京师祀典,每岁五月十三日遇关帝生辰,用牛一、羊一、猪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礼。四孟及岁暮,遣官祭,国有大事则告。凡祭,先期题请遣官行礼。”

《帝京景物略》记载称,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司礼监太监李恩赍捧九旒冠、玉带、龙袍、金牌,牌书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于正阳门祠,建醮三日,颁知天下。天启四年七月,礼部覆题得旨,祭始称帝。

关公祭祀制度由过去的四季、岁暮、五月十三日共六次,增加到正旦、冬至、十一朔日、十二望日总共二十五次;祭品也规格化,用牛一、羊一、豕一,果五品、帛一,极为丰隆;新增祭仪上“凡国有大事则告”关庙,或“凡国有大灾,则祭告”,祭文辞为:“惟神生禀忠义,死后神灵,御灾捍患,历代昭著,兹当生辰,谨以牲醴致祭。”表明了关公在明代朝廷民间心中的崇高地位。

清朝不仅完整沿袭了明朝对关公的崇祀制度,而且更为隆重。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京城白马关帝庙,将关公祖、父三代爵柱供奉庙中,制定五月十三日春秋致祭的仪式。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制定直隶各省祭祀关帝庙的制度,规定每年三祭,即五月十三日和春秋二仲月庚日,祭品用太牢。这是朝廷首次明确规定地方按时祭祀关公,表明了清代关公信仰在地方上祭祀仪式被规范法、制度化,使得民间纪念关公的民俗活动得到朝廷的肯定,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和弘扬。

关公磨刀节自宋至今,已历千年,兴盛不衰,灵应事迹屡见信史典籍。什么原因?因为关帝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化身,汇聚了中华民族的人间正气和正能量,所以正气相感,同频率同波段才可相互感应。

如果人心自私自利,狡猾虚伪,狂妄傲慢,不忠不义,鲜廉寡耻,人间缺乏正气,又怎能得到关帝降福,消灾解难呢?

天灾往往对应人事,有些天灾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考验,有些天灾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每场灾难降临的时候,人类需要做的不是消极躲避,任其发展,也不是自以为是,逆天而行,更不是呵风骂雨,毁圣谤贤,将一切过错推给老天,大自然。

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反省。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第一想到的就下《罪己诏》,责备自己,从而修善改过,励精图治,凝聚所有人的力量,众志成城,最终安然度过灾难。

关帝神灵的力量和人身体内的浩然之气是相通的,神依人显,人的精气神越足,关帝灵应的几率就越大。

北宋以来,道教典籍中陆续出现与关公有关的内容。据《道法会元·地祗馘魔关元帅秘法》载,宋时的关公为北极紫薇大帝之主将,称为“雷部斩邪使,兴风拔云上将,馘魔大将,护国都统军,平章政事,崇宁真君关元帅”。《道法会元》称赞关公“英烈威灵,在生忠勇,死后为神,忠贯日月,德合乾坤”,并且曾“诛砍妖魔”。

宋元时,雷法一度盛行天下,被认为是可以召唤雷电、祈请风雨,降妖伏魔、止涝抗旱的一种法术,为道教法术的重要代表。以宋元时期编辑雷法的主要经典《道法会元》、《法海遗珠》等书中,都可见到不少召请关元帅灭魔伏妖的故事。

民间在农历五月十三祭拜关公,祈求风调雨顺,与关公为龙君转世的民间传说不无关系。

《历代神仙通鉴》卷九第八节中说,关公前生本是“解梁老龙”,东汉桓帝时,河东连年大旱。僧道多方祈雨不应。蒲坂居民听说雷首山泽中有尊龙神,便集体前往跪拜祈求。老龙慈悲为怀,虽然明知这是玉帝对当地民众暴殄天物的惩罚,还是私自降水救济民众,触犯天条。玉帝大怒,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以警人民。蒲东解县有僧名普静,将龙头放置关道远家的缸内,为诵经咒。九日,忽闻缸中有声,关公便出世了。

中国是龙的故乡,龙在中国人心中是皇权与帝王的象征,有此传说,关公在明中后期一跃而为协天大帝,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并在民间神职步步高升,被称为左玉皇,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向关公求雨的实例记载,最早可见于宋元时代,元时《至顺镇江志》云:“关王庙,在江口坊竖图土山之侧,大德三年,县尉孙琳鼎建。天历元年,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夹注云:“大德三年秋旱,县尉孙琳祈雨有应。飞蝗渡江,又祷于神,禾稼无伤,乃率众建庙焉”。

因此,民间信俗将农历五月十三日定为关公磨刀日,并有农谚“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民间相传,关公在这天要在南天门外磨刀立威,以免众神偷懒,妖邪作祟,还要巡查民情,保佑民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关公在巡城出游过程中,不仅只是降雨解除旱灾,还能克制水患保城护民。《解梁关帝志》卷一曾有记载:隆庆年间,广平府暴雨倾盆,发生了水患,城中百姓四处躲避,纷纷祈求关帝显灵能阻止这场水患,最终关帝显灵“一脚踢倒城门楼,橹门以填实”,使全城百姓得以保全。

关公显圣保城护民的民间传说在全国各地均有流传,尤以深受倭患侵害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更为盛行。《嘉庆太平县志》有详细记载:“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倭寇从西南来,城几陷。忽儒学前樟木上见汉寿亭侯像,旗帜林立,若统兵状。倭望见骇愕罗拜。邑人王庚乘之,用火攻,贼败走。”

画家周世隆将此情形绘成《关公退倭图》(又名《太平抗倭图》、《关帝君显神图》)以纪其事,再现了关公显圣护民的灵应事迹。

广东汕尾城区有座近400年历史的关帝庙,每逢农历五月十三,当地都要举办民间花队巡游、醒狮、舞龙、戏剧表演、道士祈福、祭祀、放生、彩炮竞标等一系列民间活动,共庆关帝爷诞辰日,寄寓着广东人民祈求一年平平安安、事事顺利的美好愿望。

海南定安,每逢五月十三,小孩子要在城隍庙前把纸枷挂在脖子上,然后到西楼关圣神前烧掉,借此仪式祈祷关公保佑平平安安。

浙江温岭每逢五月十三这一天,“少年争赴关庙焚香结义,或舞刀,或角力。《关帝君显神图》悬挂于关庙大殿,观画者焚香礼拜者终日不绝。是日若逢下雨,谓关公磨刀雨,有丰年之兆。”

《箬横地名和五月十三的传说》描述说:“晚清到民国时期,箬横街有这样的乡风:凡保界庙做戏,每家每户都要提‘包头’到亲戚朋友家去请他们来‘望戏’。刚好这个季节农活不忙,又是春夏之交要换单衣,所以各家各户在五月十三到来前都要做几件新衣服,尤其是孩子新衣服必不可少。客人到来后,各家各户都要做‘麦饼’或摊‘麦油煎’招待客人。”

“在箬横,普遍流传‘五月十三皇赦日’的说法,五月十三这一天,男女老少穿新衣,所有农活都不干,中午饭家家户户吃麦饼麦油煎,吃过中饭上街看戏看热闹,直到夜里。这一天,箬横街上大小店铺开店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路上挑担卖‘水盏’的、变‘戏法’的,‘打彩’的、‘望西洋镜’的到处都有,街路上男女老少穿红着绿,好不热闹。后堂、前堂庙也相互攀比,请戏班子讲派头,两庙摆开了‘对台戏’,看戏的人是挨挨挤挤、人山人海。戏台两边的‘麻将’、‘小桩’、‘六名’、‘花会’等也是‘鸡马喊叫’,热闹非凡。五月十三节,已成为箬横及周边的一种风俗习惯,特别是孩童们,下半年盼过年,上半年盼五月十三。”
 

责任编辑:殷照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文化产业网
			官方微信			
			文化产业
			客户端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