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把太原尖草坪写进史册
详细内容

把太原尖草坪写进史册

本刊专稿 苏 斌

        提起太原市北部的尖草坪区,这个名字渐已被人接受。然而,自1997年实行新的行政区划和新的区名至今,老太原人对此仍有时空错位之感。尖草坪区是太原市北部一处建制较新的城区,使用这个名字不过20多年。现在的尖草坪区是当时在原太原区划中北郊区的基础上,与周围区县调整界线而最终划定的,其中,就包含了当时曾属于北城区的尖草坪地区。

一听“尖草坪”,土生土长的老太原们下意识就想到了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周边的大片区域。巍巍太原府城,为明代初年在宋太原城基础上所扩建。六百多年以来,出镇远门(俗称“大北门”),过镇远桥,行四五里,在通往大同、内蒙的官道旁有一片荒芜的土地。这里,除了附近村庄,更多的是太原城里人安葬故人的坟地。数百年来,这片地的用途不曾改变,除去新坟,更多的是后人不祭的土堆。这片“乱坟岗”菅草丛生,野蒿旺盛,后人称此地为“尖草坪”。直到1934年,阎锡山兴办西北实业公司,建起炼钢厂,从古城村向东扩张,才使这里红火起来。尖草坪,也就逐渐开发成为太钢职工的宿舍区。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太原城建发展迅速,南北相连。原来的不毛之地,成为十万人聚居之所,车水马龙,已然成为城区的一部分。随着这片区域被融合到原先北郊区的同时,“尖草坪”也成为了新区域的新名字。

这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区域,希望和梦想从这里燃起。这也曾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热土,只不过是当今时代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快节奏没有让他们歇下脚步仔细品味罢了。28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哺育了一代代朴素的先民,淳朴民风也不断书写着几千年的历史,继承着辉煌和灿烂的文明。

回到远古,让我们在播放模式中按下“快进键”。纵观沧海桑田,大约20亿年前的地质年代“元古代”早中期的地壳运动构建了吕梁山脉,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巨大屏障。大约1亿年前,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的地壳运动形成了太行山脉,向东阻隔了海洋性气候影响,形成了山西“表里山河”的地理格局。山来水往,大地沉浮,盈昃更迭。从历史的视角看,不论是古晋阳城,还是宋明清的太原府城,在这一处三面环山,汾水中分的天赐美景,始终站立于其上风上水的北部。尖草坪区的西山,正是吕梁山脉中部东麓边山;东山,则是太行山余脉;北部远望的云中山和系舟山又分属吕梁和太行山余脉。由此,两座晋陕、晋冀交界的著名山脉在这里“握手”合围,形成“怀抱”,使人类于此有了条件优越的栖息之所。

伏案桌前,闭目遥想,时间倒转回50万年前。看到了吗?尖草坪区内土堂村一带,树林间,我们的祖先,有几个手持石锤正砸向奔跑的小动物,远处另有三五个用手中不太锋利的石制刮削器剥离手中的食物。转向这边,现在光社村的位置,5000年前的先民们使用着精巧的石器,拥有了先进的盛水用的陶器,还住进了自己动手建造的简易房屋。汾水自冽石口出山处,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晋国贤德大夫窦犨正带领着民众开四十里横渠,修数条坝堰,开渠导水,为民造福。烈石山下,寒泉一侧,千百年来,宋元明清,一辈辈、一批批虔诚的朝拜者,纷纷踏至上兰村窦大夫祠进香祈雨。霜红龛中,虹巢里,明末清初,山西最著名的大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研读经史,刚直忠贞,济世助人。正是这般,腹地之内,一代代前赴后继,一辈辈生生不息。几个千年的文明传承,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里书写下绚丽而辉煌的历史篇章,为子孙后世留下无价的精神财富。

自古,太原就有“古晋阳八景”的说法。八景包含“烈石寒泉、崛围红叶、土堂神柏、天门积雪、汾河晚渡、双塔凌霄、巽水烟波、蒙山晓月。”然八景中,尖草坪区就占其五。

如今,烈石山下,寒泉之左,窦大夫祠元代建筑雄伟浑厚,仍然游人如织,大殿内窦犨神龛一侧的梧桐木向人们讲述着窦大夫泽被苍生的以往,也述说着他曾经与同时期孔子共同推行“仁政”的思想。崛围山巅,每到入秋,霜叶红于二月花,游人们纷纷沿着西山旅游公路欣赏美景,刷爆网络。北齐时期肇建的土堂净因寺大佛,还在静观千百年过往,俯视着众生,也在见证着中华民族距离伟大复兴越来越接近,也期许芸芸众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天门关内外,遗迹犹存,旧古堡见证着新发展。汾河滩边,湿地公园,不见晚渡,只见多座大桥飞跨两岸,高楼大厦织密城市,把旧土地变成了新乐土,民众换新颜。

斗转星移,数千年翻篇。时间孵化孕育着新的生命,也让很多历史遗存悄然渐离我们的视线。更迭中,非常庆幸,在这方热土上,或偶然,或必然,还是遗存了一批珍贵的,为后人研究历史,为我们抚今忆昔的古建筑。如今,尖草坪区境内古建筑约有百余处,尽分布于乡间田野。区内的3处国保单位,窦大夫祠、多福寺、净因寺,都堪称古建中的珍品。它们就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繁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明传承的杰作,是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饱经历史沧桑,历经重重磨难,无不让人爱之,惜之。走入其中,你当穿越千年,忘却当下高厦,仿若回到悠然之间。

巍巍青山之间,木构殿宇一侧,伫立碑石一旁。展开一张宣纸,手持拓印工具,鬃石纸墨之间,历史的印记再次晰出。

擦擦满头的汗珠,伸展持续躬着的腰身,深情地看着石碑旁的那些沧桑古建,出神地端详这些雕梁画栋。借镜头记录精美艺术,用文字传述动人故事,让历史印记以纸张为媒介得以薪火相传;让时光倒流,忘记俗世的喧嚣和浮躁,回望历史的沧桑,一同找回那些斑驳的记忆,和悠悠的乡愁。

走进尖草坪,让我们一起找寻这千年过往!
 

责任主编:武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文化产业网
			官方微信			
			文化产业
			客户端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