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微文化背景下“三微一体” 政治认同策略研究 ——以双高建设院校制造类专业学生为例
详细内容

微文化背景下“三微一体” 政治认同策略研究 ——以双高建设院校制造类专业学生为例

张党清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微媒介社会高速发展,微文化以新的姿态问世,并凭借自身 特征快速入驻社会空间。微文化在多方面均吻合高校学生心理、生理需求,如丰富的内容、个性的话 语以及快捷传播方式,为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新的方向及途径。制造类专业及现代机械生产制造特 征,要求加强制造类学生政治认同,进而发挥其社会价值,为社会输送高素养、责任心强的人才。为 加强制造专业学生政治认同,需加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机制,从多维度出发,构建创新型培育方式。
关键词:微文化;政治认同;培育策略
政治认同主要指社会成员在与政治体系的互动过程 中,自身所持有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倾向,并逐渐以政 治行为的方式呈现。新时期背景下,网络媒介成为当代社 会协调各方关系的核心工具,尤其是微文化的诞生,快速 充盈至整个社会空间。制造专业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 体,被微文化带来的创新吸引,更加享受其带来的刺激。 新常态下,政治认同呈现的新特征主要倾向于主动性增 强、互动性突出,且更具多元化及从众性,准确掌握其对 制造类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对实现多维度挖掘、整合政 治认同资源,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有重要作用。
一、微文化内涵及特征 其内涵层面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以电脑 及手机为主,是微文化发展基础;第二,微文化真实反映 人们的现实生活;第三,交往是微文化的驱动力,其将各 类信息予以整合,并不断压缩成微小信息,将其入驻于自 身网络结构中。 微文化主要包含以下特征:首先,内容的细小、碎片 化;其次,话语表达具有个性化;最后,信息传播快捷 化。微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更具快捷,不受空间及 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信息互动。
二、微文化背景下双高院校制造专业学生政治 认同的困境 制造类学生政治认同,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十分关 键,需正确识别当前政治环境,把握微文化对学生政治认 同影响。伴随获取信息途径多元化,制造专业人员将核心 置于实践层面,以及凸显自身核心竞争力,忽视自身政治 思想及认同能力培养,造成其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缺失, 不利于后续学生健康发展。制造专业学生政治认同困境,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微文化”中浅表思维方式盛行消减学 生政治认知能力 微文化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浅表性以及感性化的特 点,更倾向于论点,忽视其论证,所以若想在海量信息中 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求其识别主体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 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过渡阶段,受微文化影响,极 易被断章取义的话语误导,最终不断削弱自己的政治认同 力。此外,微文化盛行带来娱乐欢潮,多数人采用不正当 手段引入传统或经典,为满足高校学生猎奇的心理,向其 提供所谓的视觉盛宴,用不良文化、低俗事物对他们进行 侵蚀。最终导致高校学生以感性思维逻辑判定政治体制、主流意识形态,其三观正确性趋于边缘化,不利于培养新 时代社会主义以及党组织接班人[1]。 (二)“微文化”中参与主体清晰化削弱学生 政治理性 个人发表舆论是微文化的核心构成,一旦形成社会舆 论,特别是负面不良观点,实际传播过程中具有“破窗效 应”,促进社会冲突矛盾加剧。同时,伴随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升,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人们的新需求,这就要求 党执政能力要更具权威性。高校学生缺乏社会经历,三观 尚未完全形成,判定事物的能力有待提升,当某个现实事 件、人体以微博等形式成为热议话题时,其会通过微媒介 进行评论,受传播者情绪化的影响,学生跟帖等行为具有 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其成为背后的“键盘侠”,政治理性 逐渐被瓦解。 (三)“微文化”中多元价值思潮广泛嵌入 动摇学生政治信仰 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突破传统国家间的限制,促 进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外来文化思潮的入侵,西方国家意 识与我国文化夹杂,不仅对其高度统一提出新的挑战,而 且对包容及并存体制是否具有适用性也是一大考量。新时 期背景下,各类新思想文化潮流在意识形态方面逐渐瓦解 我国核心价值观,正进行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国民政治信 仰备受考验。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等趋于成熟,人生历 练以及认知能力薄弱,极易被其他文化思想误导,使学生 对民族文化、政治制度等失去立场,政治信仰动摇[2]。
三、“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政治认同微 路径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政治认同不断消解,受多重 因素影响,不仅包含环境、制度,而且涉及学生自身素养 的欠缺。应对微文化意识形态的复杂局面,需要多个主体 进行回应,即主体、客体以及媒体。 (一)净化微环境,构建高校学生认同环境 微文化充分利用现实与虚拟世界,并以各类微媒介不 断渗透,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并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微 文化具有较强的容纳性,丰富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思潮, 均可纳入相应的区域内。因此,若想增强学生政治认同, 需将其空间环境净化。首先,建立微文化生态秩序,西方国 家思想文化潮流入侵,使我国文化类型更具多元化,对我 国文化传播造成一定影响。微文化便为核心区域,针对高 校学生微文化空间,需加强监管力度,构建全民参与数据 分析系统,形成全方位监控网络;构建多层次预警机制, 将各类微媒介中的内容进行净化,将各类影响学生价值观 的不良思想遏制于摇篮中;其次,积极培养学生中的领导 者,营造健康的微文化氛围。鼓励学生以创新型思维分析 热点话题,正确应用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以问题解决 为导向,学生领袖创设相关议题,可根据现阶段实际发展 状况,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营造良好的微文化氛围[3]。 (二)利用微课堂,树立高校学生认同自觉 现阶段,多元化的意识形态难以有效协调发展,高校 学生极易被思想潮流误导,最终使评价、信仰等具有一定 盲目性,价值观逐渐偏离正确轨道。因此,高校作为培养 学生的核心主体,需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素养,通过微课堂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认同。第一,加强理论教育;第 二,增强媒介素养。加强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不 信谣、不传谣以及抵制破坏国家民族分裂等行为,提升学 生内在价值追求,使其不被微文化思想撼动。 (三)重视微故事,树立学生认同自信 政治认同客体要对政党、政体认同,同时对党组织思 想、信仰认同,以及对国家政策方针、政治制度认同。首 先,利用微文化,重塑党的良好形象。加强学生政治认同 教育中,需积极引入国史、党史教育,积极引入各类微故 事,使学生充分掌握党组织丰功伟绩,让学生积极弘扬红 色精神,借助各类微媒介予以呈现,坚定学生的价值观。 其次,以微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核心理论,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灵魂,树立学生政治认同,需借助微博、微信等方 式,阐述核心价值观精神。最后,通过微文化宣传国家方 针及制度。除借助传统方式进行宣传外,还可以通过视 频、图片的方式,将国家制度、政策融入生活中,鼓励学 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正确解读 国家方针政策。
四、结语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党和国家的接班人,其政治认同教 育十分关键。但政治认同并非自行存在于学生思想中,因 此,需要重塑高校学生政治认同。各方主体联合促进,将 政治认同教育落于实处,并逐渐内化成行为自觉。
参考文献 [1] 杜芳.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 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1):60-63. [2] 莫新均.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 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4(6):171-172. [3] 李庆瑞,张俊.微文化:现实审视与价值引领[J].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107-112.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文化产业网
			官方微信			
			文化产业
			客户端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