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影视表演 >> 论宋曹《书法约言》中的书学观
详细内容

论宋曹《书法约言》中的书学观

宋曹是明清之际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明朝遗民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著《书法约言》是宋 曹对学习书法经验的简述与总结。文章从对古代历史资料与文献入手,对宋曹的时代背景、生平交游 进行了必要阐述,重点对《书法约言》的书学观进行对比,分条析理,探源明流,从中我们可以清楚 地看出《书法约言》的来龙去脉。宋曹《书法约言》中的书学观中的“神采”就是讲形与神之间的问 题,神必须依赖形以存,舍去了形,神就几乎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这就是书学观的主要观点。 

目前关于宋曹《书法约言》中的书学观的研究成 果比较少,主要原因是前人大都较为注重对清 代金石学与碑学的研究,而对清代书法理论的研究比较 少。目前在各种关于宋曹的书学论观点的文献中,王镇 远的《中国书法理论史》相对具有代表性。其中讲到了 宋曹认为心手统一,形神兼备,是他对书法最高境界的 认识。其他文献与本文献观点大都类似,但是都是相对 粗略的涉及到关于宋曹的“布置”与“神采”的是书学 观,是目前对课题的记录与研究的仅有成果,但是该书 论可供我们发倔的营养却远远不止于此。 宋曹时代背景及生平交游 明末清初时局不稳,战乱纷起,社会动荡不安,但 也涌现了一大批的著名的书法家,他们都极具个性化。 清朝建立后,其中一部分人不愿在清廷供职,从而选择隐 世,宋曹就是其中之一,对宋曹书学思想形成产生了影响。 

时代背景

自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清政权后,为使动荡的社会 趋于稳定,沿袭了明朝的许多规章典范,吸取了大量的 前朝官员进入朝廷,恢复了科举制度,进行汉化改革; 此外通过安抚并争取汉族知识分子的方式,让广大民众对清 王朝认可,这种做法也确实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促进 作用。可是当时反清武装斗争并没有结束,很多的知识分子 尤其是江南的文人在心里并没有接受清王朝的统治。 

而明末的文人士大夫中崇尚自我个性的表现与当时 严重的民族矛盾的结合,构成了当时思想文化界的潮 流。在当时有忠于明朝的文人士大夫,与清政府抗争到 底,宁死不屈;也有一大批文人士大夫加入刚刚成立的 清政府,在清朝的朝廷里树立了汉人文人士大夫的形 象;还有一批文人士大夫选择了隐世,不愿在清政府中 供职,以宋曹为代表的就是选择隐世的那一批人,则被 后世称为明朝遗民。 

生平交游 

宋曹,字彬臣(一为邠臣,又为彬臣),号射陵, 又号耕海潜夫,明末清初人,生于江苏盐城县新兴场, 为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宋曹出生于泰昌 元年(公元1620年),卒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 年)。在明朝崇祯时期,年仅二十五岁就被人举荐为南 明弘光朝廷的中书舍人,其官阶为从七品。后南明朝廷 覆灭,宋曹的挚友司石磐忠于故国,而从事反清复明的 起义活动,后起义失败。因宋曹与之交往甚密,宋曹亦 受到牵连,清政府派人抓捕了宋曹,宋曹锒铛入狱。营 释后,宋曹于北宋庄隐居,开始其隐居遗民生活。 

宋曹对书法的钻研和理解,应学古而能脱化。其创 作则以草书为主,主要取法于孙过庭《书谱》和怀素草 书。用笔以圆厚流转为主,不强求提按顿挫,点画字型 连贯而下,气势流畅充溢,痛快爽利,亦带有受晚明行 草新书风影响的痕迹,与王铎为代表的清初北方书风意 趣相近,具有一种粗犷质朴之气。 

万寿祺,字介若,明末清初文学家、书法家、书画 家。万寿祺为明崇祯年间(公元1630年)举人,万寿祺 在明朝覆灭后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起义运动,后兵败被 捕,幸得以逃脱,后居于淮安。万寿祺才华出众,出古 诗文外,还擅长书画篆刻,精于琴、棋、剑、曲及刺绣 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艺的文人。万寿祺作为当时有名的 遗民领袖,其周围聚集着许多反清复明的志士和明朝遗 民,而淮安则是连通南北遗民的枢纽,南北来往不满清政府统治的有志之士途径淮安都会上门拜访。宋曹其心 依旧忠于故国,他依旧以明朝遗民自居,过着安静的隐 世生活,惟以舞文泼墨为乐,并以书法诗文会友。其所 交的挚友也多为明朝遗民,如书法家万寿祺、归庄等, 还有大诗人文人冒襄、陈其年等。 

宋曹《书法约言》的书学观 

在清代碑学与金石学较为盛行,对书法的书论研究 较少,有机会传世的就更寥寥无几了,不过宋曹与他的 《书法约言》就保留了下来。宋曹的许多观点都是值得 肯定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提到的执笔运笔、临摹创 作,平时对字帖的阅读与背临,都是很有学习价值的。

入古出新 

入古出新,其实就是书法中临摹与创作之间关系的 问题。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临摹是不可缺少过程,但 创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入古就是临摹,通过临摹来 达到与古人对话的目的;出新也就是创作,在临摹中学 习到的古人的一些东西,加上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从而 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就是入古出新。宋曹在其书 论《书法约言》中提到:“古人下笔有由,从不虚发; 今人好溺偏固,任笔为体,恣意挥运,以少知而自炫新 奇,以意足而不顾颠错,究于古人妙境,茫无体认,又 安望其升晋魏之堂乎!”宋曹虽主张书法不可拘泥于碑 帖,要加自己的感悟有所创新,而今人却只单纯认识到 创作的重要性,甚至还有人认为可以不需要临帖。宋曹 则以为先入后出,有入有出是正确的做法。关于临摹, 并不是简单的动手通篇临摹,还需要多读贴、背贴。这 就是希望学书者多用眼、用手、用心相结合,从而起到 了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此外,宋曹还提出了一个全新 的观点,即手中无笔时,手可作握笔状,进行书空练 习。关于创作,要通过扎实的临摹功夫先打下扎实的基 础,在面临创作的时候,宋曹又提出不可拘泥于古法, 要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勇于创新。宋曹亦在其《书 法约言》中提到:“夫欲书先须凝神静思,怀抱萧散, 陶性写情,欲想字形偃仰平直,然后书之。若迫于事, 拘于时,屈于势,虽锺,王不能佳也。”这是宋曹认 为写一篇书法作品时,一是要注意创作与之相关的禁 忌问题,二是在创作时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意在笔 先,急于求成是写不出好的书法作品的。对于书法家来 说,一生中总会有几次瓶颈期,亦是几次蜕变的过程, 每个书家各个时期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但大多都是有 “生”到“熟”的过程,但最后又会从“熟”在回归到 “生”。此时的“生”是高级的,返璞归真。 

“神采”论 

“神采”是古代书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观点,对 于这一审美命题古代也在不断发展、演变。从南朝王僧 虔《笔意赞》中首次提出了“神采”的观点,后有唐朝 张怀瓘近一步发展。在书法史中每次思想潮流的变迁、 与重要的书家的思想蜕变,基本上都离不开“神采”论 观点。“神采”论在宋曹这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宋曹的 书论《书法约言》全篇也一直以“神采”论观点为中 心,“神采”其实就是关乎于“形神”之间的关系与转 化,而在哲学与美学的方面来说的话,“形”是现实的 物质;“神”则表达的是精神的意识。形与神之间没有 高低之分,因为神采是在物质的基础上才得以存在的, 而只有物质没有神采,书法也就没有了灵魂。宋曹的观 点就是把形与神相结合,才会表达出一幅好的作品。 “神采”论是宋曹试图建立起的一个理论体系,其主要 内容就是以布置、神采为本,强调运心与运笔,在此他 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书学理论。宋曹所谓的“布置”主 要是指字的间架结构,也涉及到了篇章布局,他认为间 架要顺乎文字本身的形体变化,以自然为法。而其中他 强调了运心的重要,因间架布置纯出于人心。宋曹认为 神采是指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采,而这种精 神风采他认为来自于运笔,写书时贵在可以与古人通 话,而这是建立在对运笔精熟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宋曹 以为学古人书不可刻划太甚,而须明其笔法,因运笔的 万千变化最宜体现书法之神采,因而运笔中可体现书法 之精神风采。总之,宋曹要求通过运心与运笔而取得书 法既有布置,又富有神采的艺术效果,这两者又是相互 联系,不可分割的。

肥劲与瘦劲

宋曹在《书法约言》的《论草书》一节中,首次 提出来“肥劲”与“瘦劲”的观点。“肥劲”与“瘦 劲”这是一组相互对立的观点,在书法中人们往往都把 ‘瘦’与‘劲’相联系,比如瘦劲有力等一些词。而 “肥劲”这个观念,由宋曹最先提出,并加以阐释, “肥劲”这一审美观念,也值得我们学书人的思考。在 历史上有关于肥瘦的讨论,在前人的书论中也并不少 见,欧阳询、张怀瓘都在其书论中谈到了有关肥瘦的观 点,他们或许在一些地方有所出入,但他们都主张“肥 瘦得宜”。苏东坡也提出过关于肥瘦的观点,他认为不 论肥瘦都是有可取之处的,两者没有高低之分。在宋曹 的观念中认为,“瘦劲易,肥劲难”,这也表达了宋曹 的审美取向。在这样的审美观念影响下,其书法作品, 尤其是其行草书作品大部分以圆厚肥美,缓多疾少的形 态为主。这种特征在宋曹晚年时期的作品中更为明显, 不仅仅笔画线条,连字形结体也给人以圆润饱满的感 觉。正因为这种圆润,使宋曹的作品给人以丰腴、肥美的感觉。肥劲与瘦劲这两种观点也代表着古、今两种立 场,是谓“古肥”“今瘦”。最著名的书家“二王”王 羲之、王献之来说,王羲之结体偏肥,多成饱满外拓之 势;王献之结体略瘦,多成逸气内擫之势,这种肥腴也 印证了王羲之比王献之要古一些。 

若在往更早的时期推的话,西周时期的大篆体现得 尤为明显,西周早期的代表作《大盂鼎》笔画肥腴圆 厚,但晚期作品《大克鼎》比较爽朗劲健。宋曹在《论 草书》中提出了张旭好肥,怀素好瘦,瘦劲易,肥劲 难;宋曹还认为用侧锋能写出草书的神奇之处。宋曹在 《书法约言》中提出来的“肥劲”与“瘦劲”,其实就 是“古”与“今”的问题,而宋曹的审美观念中的偏好 “肥劲”则是求古过程的体现。但喜好“肥劲”并不是 一味极端地求“肥”,他也强调还要“肥瘦得宜”,追 求一种肥瘦的平衡关系。在不同情况下要选择最合理的 “肥”与“瘦”关系,因为“肥”与“瘦”本身并无高 低之分,主要是看书家的处理方式,而所形成的艺术特 征也会各有不同。 

执笔论

在清代早期,有许多传世的书法理论家,对于执笔 的思想,各执其说。宋曹对于执笔的方法和执笔位置的 高低,在《书法约言》中提出了:“真书握法,近笔头 一寸;行书宽纵,制宜稍远,可离二寸;草书流逸,执 宜更远,可离三寸。”这并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执笔 方法在用笔过程中的合理性和实践性。宋曹认为书法的 笔意在于流畅性,崇尚用笔的自然不刻意。宋曹认为书 法之要,妙在违而不犯,神在和而不同。其认为学习书 法强调“意在笔先”在学习书法中的重要性。在书写的 过程中,密切联系心与手的关系,做到心手双畅。书写 中不仅汲取古人的神韵,还要脱离其俗气。 宋曹书学思想的价值意义及对后世的启示 宋曹的书论不但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我们当 今的书风也深受其影响。《书法约言》中的学古临古, 到后来的创作出新,反对一味的拘泥于古人,在坚持传统的同 时,也要进行自我的创新,这也是我们当今书坛所提倡的。 

宋曹书学思想的价值意义 

宋曹的《书法约言》在全面把握古籍理论的基础 上,广采博收,大体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主,也包含 了黄庭坚的《山谷题跋》与董其昌的《容台集》等书论 的一些内容。宋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加以阐述, 而形成了《书法约言》这本书法理论。在《书法约言》 中我们可以得出,宋曹一直遵循着传统的二王遗风,但 又反对一味的拘泥于古人。宋曹认为书法到最后还是自 我的创新,不然就是古人的书写匠。在宋曹所处的时代 中,许多人都一味的沉醉在自我的世界中,没有法度, 不讲规则,但宋曹一直遵循传统,坚持传统,这是极为 难得的。他所提倡的先遵循传统,好好地学习传统,在 具备了一定的临摹功底后在进行自我的创新,这也是我 们现代书坛所认同的观点。 

《书法约言》为一本通论性质的书法理论,除去叙 述了基本书体的变迁以及草书、楷书、行书的临摹创作 技巧外,还涉书法作品的审美、品鉴等诸多方面。它所 蕴含的书学思想,也是博大精深的。 

宋曹书学思想对后世的启示 

宋曹所撰写的《书法约言》被清代文学家张潮于康 熙三十六年收入至《昭代丛书》以后,在清初影响深 远,是为清朝初期著名的书学理论。在宋曹的《书法约 言》面世后,还引起了当时书坛的热议,其他与之观念 不合者,必然会引起不同观念的辩论,其辩论的过程已 经无法追溯,但辩论的结果显而易见,宋曹跟他的《书 法约言》保留了下来。《书法约言》中的书学论最主要 的特征就是简洁明了,不繁琐。其文篇章虽然不多,但 却包含了从基础的执笔、临摹,到高级的审美与创作的 丰富内容。这在有关于书学理论中虽然不是多么深奥的 著作,但却通俗易懂,适合大部分的学书者。 

《书法约言》中的书学观之所以能流传至后世,其 原因主要是他对于创作的理解,是发自于内心的感悟。 因为宋曹《书法约言》篇章不多,且浅显易懂,使得它 在渊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史中并不是多么出众,但要结合 时代背景的话,以关乎清代早期书学理论整体水平有 限,宋曹与其《书法约言》显得尤为出众。宋曹的《书 法约言》里的书学观影响深远,对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其里面的内容也影响了当时的一些书家。《书法约 言》中的一些书学观,使清代中期以后甚至当代的一些 书家也有受到其影响。 

总而言之,宋曹《书法约言》中的书学观,是其对 书法理解与创作中的感悟,总结了一些观点而形成的 《书法约言》中的一些书学观。宋曹是以二王为主,临 习阁贴,是传统的以帖入书的书家,可以说是清初期帖 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其作品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 觉,有拙气,这是典型的碑学特点。这两种风格所融 合,成为了后世“碑帖结合”的雏形。宋曹又是遗民书 家的代表,是晚明书家的延续,其狂放不羁以及用书法 表达情绪的特征在宋曹作品上都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宋曹.书法约言[G]//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 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