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文旅融合视野下关于河南古戏楼 保护利用的思考
详细内容

文旅融合视野下关于河南古戏楼 保护利用的思考

时间:2022-01-19     作者:赵彤梅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原创】

河南古戏楼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现代公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现存 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探寻一条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合理、有效的新途径,进一步完善富有民族特点、立 足于民众基本文化需要、反映时代精神变化、遵循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古戏楼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固定的表演场地,是传 统建筑艺术与戏曲艺术巧妙结合的产物。中国 戏曲文化源远流长,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戏楼作 为观演场地的重要要素产生并逐步发展与演变,在中 国广袤的地域上,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的、各具特色的 古戏楼。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之交,历来被视为华夏文明孕 育、产生及发展的核心区域,见证了中国戏曲起源和发 展的演进历程以及戏曲文化的灿烂成就。河南作为我国 戏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戏楼遗存数量丰富,形式多 样,蕴含着极为丰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古戏楼既 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又是砖石木刻艺术、彩绘艺 术、书法艺术的综合载体,充分体现了地方宗教、艺 术、历史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文化、意境与神韵内涵,为 研究河南文化、经济、建筑、宗教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 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

河南遗存古戏楼现状 

遗存概况 

戏曲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它曾是 百姓日常的娱乐活动与精神寄托。但在民国以后,由于 外来文化、新思潮的影响,再加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 展、人民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新的娱乐形式的出现, 戏曲的传播和传承影响范围日益缩小。古戏楼作为中国 传统戏曲的重要实物载体,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以 及村镇建设的影响,更是失去了往日的活力,逐渐淡出 历史舞台。现遗存的古戏楼大部分已年久失修,失去了 原始功能,已逐渐被社会淡忘。 

河南历史上曾有3000多座古戏楼,据《中国戏曲 志·河南卷》中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记录,当时河南尚 留存有古戏楼419座。随着城市和农村现代生产、生活的 发展,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古戏楼逐渐被损毁。在经过 多年研究并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团队先后 在河南18个地市进行拉网式实地调研,较全面、准确地 查清了河南省现存古戏楼数量,并对遗存古戏楼进行了 详细调查和分类。调查结果显示,河南古戏楼建筑现仅 存179座,这其中还包括摇摇欲坠、濒临坍塌的10座古戏 楼。现遗存的179座古戏楼中,被改建修复过的占到总数 的52%。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破坏,分布于偏远村镇及 散落在村落中的古戏楼每年都在减少,古戏楼面临着残 缺乃至消失的危险。 

河南古戏楼主要特点

1.河南古戏楼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河南古戏楼分布广、数量大、类型多,建筑形制遗 存相对完好,建筑地域特色浓厚。在豫北、豫西地区古 戏楼遗存数量较多,分布情况为:洛阳38座,焦作27座, 郑州23座,新乡19座,三门峡16座,安阳15座,平顶山 12座,南阳8座,许昌7座,信阳5座,开封3座,济源2 座,鹤壁2座,漯河1座,周口1座。(上述数据来自作者 实地调查)

2.河南古戏楼类型多样,瑰丽多姿

河南古戏楼主要按其功能性质可分为宗教寺庙戏 楼、会馆戏楼、祠堂戏楼、村寨戏楼四种类型。现存 宗教寺庙戏楼118座,是河南古戏楼类型中遗存数量最 多,创建年代最早的;河南现存会馆戏楼12座,均体量 宏大、雕刻精美;宗祠戏楼现存22座,多用材考究,形 制别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村寨戏楼出现较晚,同时也是体量、形制最为简朴的古戏楼类型,现存24座。 (上述数据来自作者实地调查)

3.河南古戏楼多代营建,历久弥香

笔者统计,现存179座古戏楼创建年代可考的共有 114座,其中元代5座,明代26座,清代77座,民国6座, 清代以康熙至嘉庆时期最为集中。(上述数据来自作者 实地调查)

4.河南古戏楼装饰丰富,艺术荟萃

古戏楼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砖石木雕艺术、彩画 艺术、楹联和书法艺术共同构成了其独特而丰厚的文化 内涵,反映了区域内的文化、建筑、经济、民俗等各方 面的历史信息。这份沉甸甸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今天愈 加值得我们珍视。

古戏楼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是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古戏楼承载的文化及历 史价值为旅游开发提供了相互依托、协同发展的有力条 件。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与传统文化传播亟需 找到合适可行的契合点。2019年河南省文化发展与旅游 发展工作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梳理形成具有河南特色 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实践道路”,要“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 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 期待”[1]。大会上有关文旅融合的提议给旅游行业带来 了全新的视野与思维,将推动以古戏楼建筑为载体来宣 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民俗游打造成为旅游业发展 的新亮点。此举不仅提高了城市旅游的历史文化内涵, 丰富了城市旅游的内容,也开启了乡村民俗文化之旅的 大门,使围绕古戏楼开展文旅融合项目成为下一步旅游 开发的一项优秀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古戏楼文化内涵 

古戏楼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体 现和传承着文化的发展兴衰。这些建筑是社会发展的见 证,它的存在为后人研究河南经济、历史、文化提供了 有力的依据。研究古戏楼的发展演变、精神内涵与时代 价值,系统提炼出古戏楼的核心价值与独特内涵,揭示 古戏楼在河南戏曲发展过程中的形成、演变和历史地 位,发掘、传承、弘扬戏曲文化蕴涵的社会价值,对古 戏楼的保护和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古戏楼、传统戏剧文化在公共文化发展中的 合理利用的研究,探索与旅游相互融合的新思路、新举 措,增益文旅融合的类型,推介文旅产品,弘扬传统文 化,使旅游在文化的熏陶中得以丰富和升化,文化在旅 游的宣扬中得以传承和被更多人所了解,从而实现文化 遗产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和谐共存、融合发展。对古戏楼 及其相关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为文旅融 合下的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与古戏楼相关的文化要素构 成、文化空间布局、基础服务设施等多方面的第一手信 息资料。

合理利用,以用促保

古戏楼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在展示利用方 面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若两方面的价值被全面挖掘并 合理利用,就可以被社会和市场所认可,最终达成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研究人 员始终未能打破古戏楼被单一保护的管理模式,并且文 物管理费用也只是通过国家财政中极为有限的行政事业 资金来保障。因此应该将文物保护的基本观念与可利用 资源两者进行结合之后再去考察研究,将古戏楼的保护 和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公共文化发展等紧密结 合在一起,以解决好长期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矛盾 关系,由此促进整个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发展。

以“戏剧”为依托进行文旅融合

近年来,我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力度 逐渐深入,而戏剧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截止到2019 年,河南省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批共81 项,其中传统戏剧13项,占16%,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 批共523项,其中传统戏剧52项,占10%。 古戏楼的展示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充分发 挥资源优势,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进一步高度融合,形 成更具有竞争力的文化特色。河南古戏楼的分布涉及到 河南省70%的县市,有优越的条件支撑形成文旅产业链和 优势特色资源[2]。 

目前,在文旅融合政策的引导下,旅游业已充分认 识到传统戏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推行了 “戏剧下乡”“戏剧进校园”等一系列振兴河南传统戏 剧的活动,但尚未以古戏楼为依托进行旅游开发。针对 当今社会人文旅游业的发展,将河南古戏楼作为最小单 位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进一步利用和开发,结合传统戏 剧,突出地域特色,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 市场潜力。一方面可以使古戏楼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 面也为戏剧表演提供了舞台场地,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 促进传统文化的交融和传承,吸引更多的民众关注文化 遗产保护和传统戏剧保护工作,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梳理古戏楼现状情况,建立展示利用体系

系统梳理河南古戏楼遗存情况,对其现状及其空间 环境进行分析、研究,遴选出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古戏楼 作为重点展示利用对象,提炼展示利用主旨,创新展示利用途径,提升展示利用手段,拓展传播渠道,营建特 色戏曲文化宣传阵地,通过点、线、面相结合,构建整 体性、立体化、多层次的展示利用体系。遴选出原始空 间保存较好、周边能够提供基础建设用地、传统戏剧在 当地有一定影响和熟识度的典型古戏楼,根据古戏楼现 存情况及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推行古戏楼保护、文化 广场空间布置、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场地硬化绿化等各 项建设活动,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终成为 民俗文化的宣教场所和当地喜闻乐见的公共活动空间。 

微信截图_20220119155254.png

(图一)  图一 庙会期间古戏楼开展戏曲演出活动(作者拍摄)

依托古戏楼打造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新模式

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 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 农村建设。”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 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 生活。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乡 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中,第七章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塑造中原质朴美善新乡风”明确提 出:“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激发乡村文化创 新创造活力,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立足 中原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加快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 设,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 涵、丰富表现形式,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优质载体。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完善非遗保护制度, 支持豫剧、曲剧、越调等优秀戏曲、曲艺、杂技以及民间 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加强基层流动服 务,积极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进农村、舞台艺术送 基层、农村电影放映、文艺支教等活动。健全乡村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 年实现村级全覆盖。”

依据上述政策和要求,河南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活动 正有序开展,也为保护和利用好古戏楼这一文化阵地提供 了珍贵的文旅融合机遇。依托古戏楼,建设农村公共活动 文化广场,是保护和利用古戏楼、传承传统戏曲文化最为 直接且有效的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加强文 化阵地建设切实可行的措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服务于民众的公共文化发展 已经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戏楼作为传 统戏曲文化的实物载体,具有布局分散、覆盖面广、大众喜 闻乐见、文化传播频繁且常态化的特点,是文旅融合下发 展公共活动、传播民族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基础单元。 

现阶段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中,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 系统已较为完善,而农村则较为薄弱。近年来,河南省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在村落内建设了一批文化广 场和文化大舞台,但因缺乏文化内涵和展示内容而利用 率较低。

在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乡村实现 脱贫和走向复兴的大历史背景下,让古戏台所在区域成为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区域,可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基 础设施,有效布局文化传播空间,促进戏曲文化的表现和 传承,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新模式,最终改善核心 区域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当地民众幸福指数的目的。

文旅融合以文化为根本。河南古戏楼是一份丰厚而凝 重的文化遗产,作为现代公共文化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 其保护和利用的深入研究,探寻一条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合 理利用古戏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路径,进一步完 善富有民族特色,立足于普通民众基本文化需要、反映 时代精神变化、遵循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现代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古戏楼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 切入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发 展,提高区域文化品味和旅游品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 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 需求,让这一有着特殊内涵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得以合理 高效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赵彤梅,田冰峰,张大鹏.河南典型古戏楼建筑遗存现 状调查及研究[J].文物建筑,2016(00):49-69+2+220-221.

[2]元文忠.陕西古戏楼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