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校园” 对基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详细内容

“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校园” 对基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1-20     作者:岳 锋 榆中县博物馆【原创】

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道路上,乡村学校由于受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对于青少年博物馆教 育存在一定的盲区,文章以“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学校”活动为例,探索了基层博物馆在 乡村学校开展青少年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博物馆的社 会教育功能日益凸显,社教工作也备受关注。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对其开展博物馆 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 主义情怀,有利于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2020年,教育 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 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 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 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的学习效果”,使博物馆青少年 教育再受关注和热议。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成为时代 的需要,普及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亦成为当前博物馆社教 工作中的重点任务。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博物馆青 少年教育,是文博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蒸蒸日上,各个公立博物馆纷纷在 各地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尤其是馆藏资源丰富、博物馆 机构功能设置齐全、资金雄厚的大型博物馆,在博物馆青 少年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为博物馆青少 年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攒了较多的经验,总结了多种方法。 然而,中小型的基层博物馆在此项工作中却困难重重。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博物馆藏品数量 较少,品类单一,不能全面、精准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 文化,更不能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历史文化知识养分; 第二,博物馆社教工作队伍力量较为薄弱,队伍结构不 稳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专业文化素养不够;第三, 青少年教育工作缺乏标准教材,且教育教学形式较单 一,内容简单枯燥,不适用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 第四,乡村中小学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普及率较低。目 前,乡村中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问题,受到一 定程度的限制,青少年不能快速和便捷地到达县区博物 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盲区。 

榆中县有一半多的乡镇地处北部山区和南部高寒山 区,这里的青少年由于条件限制,加之老师和家长教育 意识淡薄,学生从未去过博物馆,造成了他们不了解博 物馆,不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落后的乡村成为博物馆 社教工作的盲区。因而,如何扫除农村学校青少年的博 物馆教育盲区,成为基层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难题。为 此,笔者归纳总结了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方法、 经验,以供借鉴。

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学校 

榆中县博物馆坐落于榆中县城关镇兴隆路西南角, 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为700平方米,2018 年展览提升,推出“文明之光——榆中彩陶展”“历史 遗痕——榆中历史文物展”两个展览,2020年榆中县博 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榆中县博物馆针对青少年 现状,积极调整服务理念,紧密结合现有展览和馆藏文 物,整合馆内外资源,打造强有力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 队伍,推出特色社教活动“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 进学校”,主动出击走进农村学校,将博物馆社教活动送 到了最偏远、最需要的地方,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 

活动自开展以来,博物馆工作人员走遍了榆中的南 北两山区,“青少年课堂”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 良性循环,乡村学校也逐步认识到青少年接受博物馆教 育的重要性,一拨拨乡村学校的学生陆续走进博物馆 接受教育。这些年来,榆中县博物馆陆续迎接全县167 所中小学前来参观学习,受教育群体达38000多人,并 且与这些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做到了博物馆青 少年教育全覆盖。2019年5月,“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 教育课堂”入选甘肃省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示范 项目。

基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中的几点经验 

队伍建设

社教队伍建设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强有力的保障, 如何打造这支队伍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保证队伍的人 员结构长久稳定,人才不能流失,基层博物馆可尝试将 馆内的正式编制人员引入社教队伍,这样可以缓解社教 队伍人才流失的问题。另外,从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 社教人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知识,具 有研究、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能力,而且还要懂得 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具备整合资源、分析教 法、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和把控课堂的能力,这就对博 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榆中县博物馆针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社教队伍力量 薄弱的问题,提出了“双培计划”,一方面,提升社教 队伍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培养社教人员的施教能力, “双培”重锤敲音,着力打造“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 育课堂进学校”名片。榆中县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人力 资源优势,将3名来自教师岗位的工作人员补充到社教队 伍当中去,做社教队伍的“排头兵”。这3名工作人员均 处于教育一线,从事教育事业长达10年之久,曾是教学 一线的骨干力量,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榆中县博物馆 另选3名年轻的同志加入社教队伍。

6位社教人员参加“双培计划”。一是利用馆内教师 资源优势进行人员培训,每周星期二由3位教师社教人员 轮流对其他3位年轻同志进行培训,讲授教育学、心理 学的相关知识和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并分选 一位年轻的同志作为帮带的对象,指导其试讲。二是和 周边的兰州大学、西北民大取得联系,达成馆校合作协 议,每逢兰大和西北民大有文博课的时候,6名社教人员 可以去大学学习,以提高社教人员的专业素养。三是让 社教人员积极参加讲解员培训和讲解员大赛。多年来, 6名同志先后参加“陕西省博物馆协会第25期、37期讲 解员培训”,参加甘肃省博物馆协会、兰州市文旅局举 办的讲解员培训和讲解员大赛。在培训和参赛中,这些 社教人员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学到了知识,锻炼了队 伍,提高了业务水平。通过努力,榆中县博物馆打造了 一支素质过硬、能打胜战的人才队伍,为“榆中县博物 馆青少年教育课堂”品牌保驾护航。 

整合资源,开发博物馆教育教材

基层博物馆社教人员要想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对 青少年起到教育启迪作用,就必须充分利用馆外的田野 遗址资源和馆内的文物资源,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打 造一部适合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具有知识性、趣味 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教材,为实施现场教学做好充分 准备。这部教材不仅要和中国历史相结合,能够反映中 华文明成果,而且要有本土文化特色。这就需要充分研 究、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搜集相关的历史史料, 并整理成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材,以保证博物馆 青少年工作顺利进行。 

榆中位于甘肃中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黄河流 经本县,是省会兰州的东大门,总面积3301.64平方千 米。南有马衔山、兴隆山,北依北山,中部是平坦开阔 的宛川河流域。榆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旧石器 时代晚期的垲坪滩遗址,将榆中古人类生存的历史追溯 到一万年以前;5000年前,马家窑文化先民生活在榆 中的南北两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马家窑彩陶文化。秦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始置榆中县,为 兰州地区最早的行政建制。榆中既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 重镇,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遗迹星罗棋布,遥 相辉映,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可移动文物307处,包括古 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古民居、长城、烽火 台、摩崖石刻等,分布在各个乡镇。榆中县博物馆馆藏 文物3959件,品类繁多,异彩纷呈。精美的马家窑文化 彩陶上绘制的神秘纹饰记录了马家窑先民为了生存披荆 斩棘、刀耕火种的生活历程,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险,探 索自然、开拓自然的进取精神;唐代石棺揭示了高昌国 王族麯氏和吐谷浑王族的姻亲关系,展现了大唐的繁荣 和强盛;《方氏像谱》记录了从明代洪武年间到民国时 期横跨600多年的历史中,方氏族人传承爱国主义思想, 注重家风建设,前赴后继、保家卫国的奋斗历程,同时 也反映了家谱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旺盛的生命力和它在维 系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清代玻璃画则展现了明 清时期榆中地区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这些遗迹和出 土的文物,都展现了榆中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 当地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榆中县博物馆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将其 归为三类。一是历史类文物资源。这类文物资源能够反 映中国历史的变迁,如榆中境内的长城、烽火台、龛谷 寨、质孤堡、胜如堡等,馆藏文物有秦半两、新莽刀 币、新莽铜权、旋风炮、马上佛郎机火铳筒等。二是地 方文物资源。这类资源反映地域文化,如田野文物唐代 石棺墓、朱家湾金墓、明肃王墓、青城古民居等,馆藏 文物有马家窑文化彩陶、马莲山汉墓明器、唐代金戒 指、《方氏像谱》等。第三类为红色文物资源。这类红 色革命文物反映榆中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如张一悟故 居、榆中第一个党组织成立地——金崖三圣庙、兰州战 役彭德怀指挥所等红色革命类遗址和“榆中三杰”张一 悟、丁益三、张亚衡等红色革命英雄人物。

多年来,榆中县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编 写了三部青少年教育教材。教材囊括了榆中地区的大部 分田野文物遗迹及出土文物介绍,全面地反映了榆中地 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榆中地区红色革命的发展状况。教材 完成后,社教人员设计出教学过程,写出教案,上报榆中 县教育局审核批准后实施(内容如下表所示)。

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教材内容一览表 

微信截图_20220120113243.png

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校园实施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进校园是开展青少年教育最 关键、最重要的环节,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发挥功用的 主战场。社教人员应根据施教学校所在地有无历史文物 遗迹或出土文物选择施教内容:有遗址或者有文物出土 的则选择地方史类教材;有红色资源的则选择红色资源 类教材;没有遗址或出土文物的,则选择历史类资源。利用青少年最熟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更容易引 起青少年思想上的共鸣,展现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 情。在青少年教育课堂中,主要有下面两种施教形式:

1.文博小讲堂

组织学生进入青少年教育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状 况,因材、因地施讲,让青少年学生增加历史知识,了 解中国历史,了解家乡历史,培育家国情怀,从而激发 青少年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课后 写一篇相关的文章,用于青少年教育成果评价。 

榆中县博物馆依托不同乡镇文物遗址,对当地乡村 学校实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如对金崖镇的青少年,选 择《金崖古民居》《金崖驿站》《金崖三圣庙》作为教 学内容;对新营镇的青少年学生则选择《明肃王墓及肃 王所做的贡献》《瓦川会城》等,对于小康营乡的青少年学 生则选择《马家窑文化》《龛谷寨》等。当地青少年对当地 文物较为熟悉,学生们对小课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2.文博实践课

实践,能增强青少年的体验感,激发青少年好奇 心,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 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 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1]文博实践课堂引导学 生参与实地考察、科学探索、动手制作,引导他们主动去 观察、去思考、去实践,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 实践,培养青少年学生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自觉意识。

英国教育大臣阿兰·约翰森说:“教育参观会加深 年轻人对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的理解,可能还会因此改 变他们个人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榆中县博物馆曾组 织学生开展了青少年文博实践系列活动,如开展“寻 踪历史——访长城登烽燧”活动;“探寻绚烂的彩陶世 界”活动,教学生制作陶器,素陶绘彩等;开展“我是 考古小专家——化石挖掘”活动,让青少年学生亲手挖 掘、组装恐龙化石等。青少年踊跃参与,感受颇深,创 作出了优秀的作品,抒发了爱国爱家情怀。 

建立评价机制 

一套完整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系需要相对应的教 育评价体系。建立完整、有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博物 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榆中县博物馆在青少 年教育活动结束后,将孩子们的作品收集起来,并送去 参加年末由榆中县文旅局主办、榆中县教育局协办、榆 中县博物馆承办的《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校 园》成果展。学校定期展出学生手抄报、绘画作品、手 工制作和征文等,对获奖学生和老师进行相应的奖励。 

成果展的举办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村学校师生的参 与热情,另一方面也让博物馆总结经验,归纳方法,为 来年的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通过准备、实施、反馈、激励机 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闭环体系,参与其中的师生们 得到了鼓励,同时也为下一年开展“青少年教育课堂进学 校”活动打开局面,从而在馆校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学校”只是一种 尝试,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漫长道路中,更多博物馆 人需要不断努力。笔者以此经验与大家分享,以期抛砖 引玉,将基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 版社,1981.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