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乐记》中乐、情、礼三者间的 联系及其在当下教育中的意义
详细内容

《乐记》中乐、情、礼三者间的 联系及其在当下教育中的意义

时间:2022-01-20     作者:吴思宇 刘 瑾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原创】

《乐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音乐理论专著。通过查找可知,“乐”“情”“礼”在文本中有着 不容小觑的地位,并分析得出三者间的联系,“情”乃“乐”的本源,“乐”为“情”的表现对象; “情”与“礼”相辅相成,“礼”“乐”共现共生;“礼”在“乐”与“情”两者中起调和作用,以 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境。而统治者实则利用“礼”“乐”“情”,以达到治国的目的, 从中可窥探出乐的工具性。结合当今时代,提出乐尽其效的新认知。由此重新定义乐、情、礼,形成 在教育中三者关系的再思考,即试图将情与礼向美育与德育方向进行衍生,实现以乐达礼、以乐导情 的工具性效能,同时实现教育促成艺术创新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 

“乐”“情”“礼”的概念阐述 

通过对《乐记》文本的查找发现:正文中出现的 “乐”字共157处,“情”字共18处,“礼” 字共86处。其中“乐”字的含义较为多样,有的是演奏的 意思,有的表示喜悦快乐,有的解释为乐曲。当然,其他 表“乐曲”之意的字也频繁出现,如“音”字,但文章对 “乐”阐释的大多是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艺 术。“情”属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文中原意为情绪、情 感、情欲等,在文中则表述为“乐”的根源,即人天生而 来的情感,天赋性情。而“礼”是指儒家所提倡的等级制 度、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礼节、仪式等[1]。

乐、情、礼间的紧密联系 

作者一层一层剥开,将“乐”的含义、“乐”的由来 阐述得明明白白,即在于人心感应外界,进而使感情激动 起来,而后将音乐作为连接声音和情感的纽带。通过对乐 的两种类型“淫乐”与“和乐”的根源进行阐述,强调用 乐来教养人民的可行性,引出音乐的社会功用[2]。 情乃乐之本源,乐乃情之所象 《乐记》中的“情”总是与“感”和“心”相伴相生, 诸如“感于物而动”“其哀心感者”“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 等,大都为感受、感染之意,而两个动词的潜在对象为情感, 亦为“心”,正如“人心之动”中“心”字的含义。因此,在 《乐记》中,尽管相对于“乐”和“礼”来说,“情”字的出 现率较低,但其在整个文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觑[3]。 

《乐本篇》首先阐述的便是乐与情的关系,提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比音而乐之,及干、戚、 羽、旄、谓之乐。”前者“乐”为动词演奏之意;后者 “乐”则是指众音组合,构成曲调,用乐器演奏出来, 再配上舞蹈而成的表演。音是从人心产生的,人心的活 动是外界事物引起的,人心感应外界事物,使感情激动 起来、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声”,各种“声”相互应 和,就发生变化而形成一定有组织的“乐”。

通过介绍“乐”的概念和由来,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 艺术。接着由“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 也”。强调人心不感受外物时是平静的,这是天赋的本性; 感受了外物,内在的智力,感情便由此鲜活起来、表现出 来,这是本性的外现。由此可知,情乃乐之本源[4]。 

《乐象篇》所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 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这一命题的提出,肯定了音 乐既是声音的艺术,又是情感的艺术。将人与音乐视为主 客两体,在不受音乐的影响下,人的心是平静的,不会有 很大的起伏引起情感的外现,一旦感受到了能让自己为 之所动的音乐,那么情感便会随之表现出来[5]。那作为声 音和情感艺术的音乐,又将如何影响人的品质显现呢? 此处将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以提高君子道德修养的大 乐,一类是小人为了满足欲望而得乐,作者将乐分为“淫 乐”和“和乐”,即《乐象篇》所述,“凡奸声感人而逆 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由此可知,乐是表现的形式,德是 表现的内容,“天赋善性,具有与生俱来的感情、智力与 德性。”德同时也是情的一部分,故乐乃情之所象。

情礼相辅相宜,礼乐共现共存 

从《乐记》中对“情”的重视可知,人性本善的观 念可以看成是作者的思想之基。作者欲说服百姓,讲明 关注“礼”的必然性,是因为在政治不够稳定的社会阶 段,社会稳定、人民幸福这无疑是君民共同追求的愿 景,追寻人性之善的“情”更显重要,更何况专设《乐 情篇》论述礼乐的社会功用。《乐情篇》中的“乐统 同,礼辨异,礼乐之说贯乎人情矣”表明乐起和谐一致 的作用,礼起区别等级的作用,礼和乐的道理,贯通着 人情世事。由此可认识到,礼乐的认识是有主次之分 的,懂礼应重视礼乐的实质、重视德行的修养,这样人 们就能养成中正的性情[6]。文中并未将“礼”与“乐” 严格划分界限或有轻重之差,而是将两者同等视为治理 民生的途径。“礼乐”的结合更多表现在施予教化的功 能上,《乐施篇》中的叙述,“乐者,所以象德也。礼 者,所以缀淫也。”“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 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便是很好的见证,即乐的 目的是为了表现德行的,礼是为了制止放纵的,因此礼 乐的相和,在教化民众方面可谓是相得益彰的。

在《乐论篇》所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 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 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 也。”这里所说的“礼乐”,并非单指“乐”,而是 指,在“大乐”教化的基础下,加之“礼”的推行而形 成的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便是“礼乐”的最终目的。 并非一味制礼,而是两者共促和谐。这一点在考古学上 也得到证实“从音乐考古发现观察,‘礼坏乐崩’并非 礼乐文化的倒退和衰败,而是促进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 动因.周代的礼乐文化融同一性和多元化于一体,在变 化革新中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礼乐偩天地之情” 表明:礼的施行是以情为依据,礼的制定符合人情之本 性,加之“礼乐之说贯乎人情矣”,“乐行而民乡方,可 以观德矣 ”可认识到,礼乐的认识是有主次之分的,懂 礼应重视礼乐的实质、重视德行的修养,这样人们就能养 成中正的性情,形成情礼相辅的社会氛围。好的天赋性情 能推进“礼”的形成,而忘却道义、只为私欲的情感,不 但不能提高道德修养,而且还可能会扰乱社会。所谓的情 也应是好的情感,也只有良好天赋性情能推动礼的发展, 故可将情礼相辅相宜,礼乐共现共存视为其内在联系[7]。

以礼调和乐与情 

《乐本篇》云:“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提出用礼节制人民的思想,用乐调和人民的 性情,用政端正人民的行为,用刑防止人民的奸邪,以此 来实现王道。企图将“乐”作为调节人们性情、稳定社会 秩序的工具。《乐记》对礼乐的强调尤为显眼,除了特地 抽出一章《乐礼篇》出来阐述礼乐的社会功用,其他章节 均对“礼”有所提及。“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 伪,礼之经也。”强调乐是探究人之本性的,而礼则是控 制情的,能摒弃虚伪之情,保留人之本性,即礼用来去 伪存真。作者在“礼乐”的表述上,有着极大的神学主义 色彩、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将“乐”的功用,即音乐的 价值提高到了很高的层面,更是将礼的调和作用发挥到极 致。“乐”影响人的感情以导向“礼”的规范,这就从节 制人欲、加强政治统治的需要,从为礼服务、加强伦理道 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把用来“治心”的乐配合“治身”的 礼的教育,当成“德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8]。

《乐象篇》中,“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 淫乐兴焉;正气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由此可看出,逆气多于顺气导致淫乐的生成,这是一种伪 乐,并非作者心中所真正想要的乐,而作者欲生成的乐是通 过礼的调和去掉伪乐而形成的和乐。即以礼节乐,以礼调 情,推进国泰明安、万物各得其所。“乐由天作,礼以地 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和节有序”)《乐记》都认为需要建构于儒家思想的 基础上,因而提倡一种“和而有节,节而有序”的风格标 准。”总体来说,从“乐”的本源出发,通过联结“乐” 和人之间的重要纽带——“情”,可看出“礼”有着调节 “乐”和“情”的强大功用。有着“礼”的调节,才有了 “大乐”,才有了天之性情,说明“情”与“乐”在“礼” 的调和下相得益彰,因而三者构成了紧密互通的联系。 

礼的目的性审视,乐的工具性窥探 

目的性审视:礼利用乐调和情以治国

显而易见,作者试图通过礼的宣扬,利用乐调和情 以达到治国的目的。自古以来,儒家提倡的“仁、义、 礼、智、信”便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这也为制礼作 乐提供了些许前提,礼的目的性则能更好的隐藏于传统 思想的庇护下。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就人民来说,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有德才可以‘平好恶而反人 道之正’,这是中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人道主义’。 礼、乐不可互离,其真正含义是艺术反映政治而且为政 治服务。”因而从对乐的重视从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出 制礼的目的性,即维护政治秩序。同时,我们不可忽略 乐的工具性给社会治理所带来的强大功用[9]。

工具性窥探:乐尽其效 

在窥探乐的工具性同时,更应该试图挖掘乐在现代社会的功用性,以此实现乐的功能最大化。“礼乐”的结合更多 表现在施予教化的功能上,《乐施篇》中叙述:“乐者,所 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这便是很好的见证,此处 表明,乐是为了表现德行的,礼是为了制止放纵的,因此礼 乐的相和,在教化民众方面可谓是相得益彰的。

乐的功用性持续至今,已有了更加多功能的发展, “政治与美学的联姻使得艺术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在这 方面,《乐记》提出 ‘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将政治视角作为审视音乐的重要视域,以音乐形式来表 征政治伦理观念。无论是乐的生成、形制,还是乐的 功能、风格,都体现向伦理政治和道德领域的迁移, 即乐以政治的、伦理的方式 ‘生产’出来,由此建构 起从美学到政治的艺术生产模式,实现音乐与社会、 政治的耦合,显现艺术的政治运作规律。”我们不可 以忽略礼乐的时代性,更应在当代发挥乐的功用性, 实现其最大的效能,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重新认识 “乐”“情”“礼”三者的含义及联系。

乐情礼的重新定义,三者关系在当下教育中的再思考 

情与礼向美育与德育的衍生

时至今日,“乐”更平常的表意已从三位一体的综合 艺术演变成了单一的艺术门类,而“情”的更多的释义为 情绪、情感等,“礼”则常用作礼法、礼仪等。音乐教育 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修海林提出具有美育功能的艺术教 育和不具有美育功能的艺术教育,但不排除某些实现功能 转换的艺术教育成果,而在文中所探讨的是具有美育功能 的艺术教育。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 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 于美育。”因此情在美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 “从互补的意义上说,美育在不同的领域,既有伦理的审 美化,也有审美的伦理化,在这种相互的关系中,审美价 值与道德价值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情”与“礼” 向美育与德育方向衍生可在《乐记》中见到端倪[10]。 

《乐化篇》:“夫乐也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 也。”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中最不能 缺少的东西,人不能没有欢乐。该处的乐已潜移默化与 精神层面的审美产生关联,视乐为人生活必不可缺的内 容,使人快乐、享受,情感得到寄托。《师乙篇》中所 述,“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 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即认为,唱歌这种事,直 接表达自己心情,陈述自己的心意,似乎天地为之响 应,四时更加和谐,星辰因此而排列得更加整齐,万物 也因此而生长得更加茂盛。由此联想到,在教育过程 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美育 施行的任务,与“歌者直己而陈德也”相对应,即真实 表现自己并依据真实情感创造传递美的过程。“德成而 上,艺成而下。”即认为一个人若德行高尚,那他所取 得的成就也自然会很高;反之,就会很低。这是对乐的 德育功用最好的证明。以德为第一要义,此处对德育的 重视,尤其是对当下教育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因此, “‘乐’的情感是一种具有道德价值的情感,而‘乐’ 的审美,便是在‘和’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符合其审美理 想的思想境界,这也就是《乐记》音乐审美心理中两种 审美价值(道德价值与情感价值)的统一。”

乐、情、礼三者关系的再思考 

衍生而成的乐(艺术教育)、情(美育)、礼(德 育),仍可发挥“乐”的作用,延续其工具性,使其很 好地为教育服务,在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发挥更大的意义 和价值。而“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或者说赋予德育以美 的形态,既可以使德育变得更为活泼生动,又可以使美 育有了道德的核心而不失本。”由此重新定义乐、情、 礼,提出在教育中三者关系的再思考,即试图将情与礼 向美育与德育方向进行衍生,全力施行具有美育功能的 艺术教育,推动在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德育的发展,实 现以乐达礼、以乐导情的工具性效能,同时在美育、德 育的实施进程中激发艺术产生更加多元的形式与内容, 实现教育促成艺术创新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兰晶.我国音乐与政治关系脉络的简要梳理[J].大舞台 (双月号),2008(04):17-19.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方建军.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J].音乐研 究,2021(01):5-14.

[4]龙珲.二十世纪《乐记》研究综述[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 学院学报),2006(02):61-69. 

[5]潘链钰.因體制乐:《乐记》音乐审美风格论考[J].星海音 乐学院学报,2013(04):143-147. 

[6]蒋继华.艺术的“政治”生产与儒家审美理想——《乐 记》“审乐以知政”思想探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0(05):33-40+64.

[7]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J].音乐研 究,1998(04):3-14. 

[8]李卓然.《礼记·乐记》中的乐音与乐教[J].汉字文 化,2020(15):33-35+70.

[9]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1999.

[10]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乐记>论辩[M],北京:人民音 乐出版社,198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