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跨文化视域下中华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的 传播路径
详细内容

跨文化视域下中华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的 传播路径

时间:2022-01-26     作者:刘 洋 赤峰学院【原创】

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和发展至今,凝聚着民众对节日强烈的认同感。同时,中国传统节日是世界了 解中国文化的途径之一,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春节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来华 留学生群体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对象,不容忽视。从中华文化在留学生中传播的意义、传 播路径以及传播现状三个方面做出阐述和分析。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组 织、国家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活动, 跨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促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在文化交往日益繁荣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通过跨 文化交流渠道积极寻求国际认可,以便在世界舞台上传 播自己的文化。 

中华文化在留学生中传播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 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中华文化的传播和跨文化传 播具有了全球视域性,它已经进入了中国社会实践与理 论视野中。那么,在中华文化传播的队伍中,有一部分 力量不应该被忽视,那就是来华的留学生群体。他们并 不是“远在天涯”的陌生人,而是来华求学“近在咫 尺”的文化接收者。如何通过文化自信、文化资源和文 化力量让留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主体,是我国新时 代的重要课题。

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 展道路有着强大的影响,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 字。文字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同时也是记录、传递文化 的工具。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别具一格 的对联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印上独特的名章,被 称为典型的中国装饰。又如中国画、建筑、饮食、服饰 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 经沧桑和艰辛,却绵绵不绝,历久弥新。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文明 基础上形成的,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要更好地传承 民族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只有在文化交流中与各国文 化和谐相处,吸收和借鉴各国文化的优秀元素,才有利 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 

中华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融合传播已成为全球发 展的一大趋势。留学生是宣传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 的桥梁和载体。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 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交际能力,使 他们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核心力量,提升了对中国文化 的认知。

通过对目前社会现象地调查中可以发现,许多来华 留学生是通过与老师、同学、家人和朋友地沟通中了解 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因此,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这些 人对传播结果起着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同样,这种 双向地交流互动也使得这些留学生在接收中国文化的同 时扮演着“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例如:在伦敦求学的波兰人亚历山大·梅尔尼科夫 虽然只到过中国一次,却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他通过 互联网学习中文,已经能自如地跟中国朋友聊天,并且 经常向身边朋友介绍中国文化;痴迷于中国文化的意大 利人蕾切尔·罗西娜曾到中国留学两年,目前在伦敦深 造,她用意大利文翻译了中国的古诗,并写了一篇介绍 中国十二生肖的文章,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意大利人 传播中国文化;法国艺术馆前馆长吉耶斯曾说过一句 话:“中国文化的一切都令我着迷”。 

面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大学 课堂是留学生群体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借助媒体素材,学校可生动直观地传授中华文化。课程内容和课 程体系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语境,从基础语言学习、 故事讲解到趣味性体验等形式渗透到课堂,以独特的视 角和教学方法向留学生阐述中华文化。留学生通过理 论、实践、经验等多种途径,感知中华文化的内涵。

比如,课堂通过角色扮演为留学生解读中国典故; 通过模仿,体验剪纸、瓷窑、木雕的精湛技艺,让留学 生感受到我国工艺文化的独特魅力;定期举办多种形式 的中国文化主题校园活动,包括文艺演出、知识竞赛、 主题演讲、诗歌朗诵等;组织来华留学生走出校园,走 进中国企业、中国建筑、中国山水,通过亲身体验,零 距离感知中华文化,体验最真实的中国风情,培养留学 生的主人翁意识;来华留学生还可以多参加文明城市建 设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地了解和 认同。 

由于目前处于“快”时代,在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中,“短视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同国家的留学 生。观看影视作品一集大概需要四十分钟,很多学生由 于课余时间不足而不能观看,由于这一特性,短视频应 运而生。观看一个短视频的时间平均需要十几秒到五分 钟,简短的情节快速而清晰地表达出视频的中心含义, 受到了广泛好评。其中,很多留学生通过观看短视频, 对中国的文化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并且自己也主动参与 其中。例如,在抖音短视频中,会有许多外国朋友分享 自己在中国学到的中国美食,并向朋友讲授美食的来 源,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向其他人传播中国文化。随着 短视频的兴起,也有很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汉服十分感 兴趣,在了解汉服的过程中对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感 到钦佩,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外国留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理解的 重要环节,如果对文化的认知仅仅来源于课本或者他人 地叙述,那么就无法对其形成深刻地认识,只有自身亲 自体会才能感知文化的内涵。例如中国作为礼仪之邦, 每个朝代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精髓,不同的行礼方式分别 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特征,如果只是简单地观看,很 多人的记忆可能只有短短的几天,而参加社会实践活 动,就有了那个时代的背景,在时代背景下再次学习, 通过身临其境感知礼仪的不同之处,探究礼仪的内涵才 能更加记忆深刻。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学习的并不仅仅 是课本上所书写的知识,还应该有切身地体会与感知, 合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运用 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的服饰文化、礼仪文化、手工文 化、饮食文化等等都不是仅通过课本就可以掌握理解 的,想要得到深层次的认知还需要付出一定地行动。

中华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问题 

文化差异问题 

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造就了不同 的地域文化,来华留学生长期处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环 境之中,且其和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一时之间很 难接受中华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背景都各不 相同,所以留学生应当掌握各个民族在风俗习惯上的文 化差异。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传递的快捷 性,即使人们距离较远,也可以及时获取彼此信息。并 且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现代人提高文化 适应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和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 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助于我们培养多元文化意 识,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加畅通。

文化因交流而精彩,文化感知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 化认同。作为来华留学生,在初次到访我国以及初学汉 语时,大量与自身文化系统不同的异质文化纷至沓来, 会导致他们出现迷惘、不适应的状况。一般来说,在留 学阶段初期,大多数留学生会感到十分新奇,此时他们 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十分零碎,对许多中华文化往往一知 半解。在留学阶段中期,更多的留学生开始需要组织的 归属感,在留学阶段的后期,文化内化开始需要更深 层次的心理预期。这时,大众传播为这一需求提供了 条件。 

语言差异问题 

不同的国家有自己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字习惯。语 言不通是困扰留学生的一大难题,不论是我国学生去外 国留学,还是国外朋友来中国留学,都具有这样的困 扰。由于部分学生来华留学是父母安排的,并不是自己 的本意,远离自己的家乡和朋友来到陌生的国家,他们 本身会产生一些抗拒心理。有的留学生来中国留学,仅 仅学习过几个月的汉语,语言水平在实际运用时还不熟 练,无法进行有效地沟通,中国的汉语经过五千年的沉 淀,它的内涵不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就可以精通 的。在中国的汉语中,同样的字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 这都为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留学生 一般是在大学期间留学,其母语在经过十几年的使用已 经根深蒂固,语言思维已经固化,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发 生负迁移,影响汉语的学习与理解。

价值观差别

留学生自身的文化构造了其自我意识框架,在他们 接触外来文化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一适应过程 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了解、理解和探究,分辨出与自己国家文化的不同之处,这并不意味着会影响跨文化传播的 效果。于是需要留学生通过探究文化的内涵,形成自己 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地听取他人意见。在华留学生不断 适应中国并对中国文化感到认可,这也是我国接受和培 养留学生的目标之一,在他们就学期间不断感受到中国 文化的魅力,从而让其在对中国形象进行宣传时,作出 积极正面的评价。

中华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对策 

加强汉语的学习与文化推广。自2004 年我国在韩国 首尔设立第一家孔子学院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 世界各地的喜爱,截至2018年底,全球已建立548所孔子 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还成立了37个中国文化中心。 这些海外传播机构在世界各地开展了数以万计的文化传 播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如武术和书法等纷纷登上了国际 舞台,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的 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同时,也带动促进了 教育和文化交流。丰富文化交流产品,凸显中国元素。 在音乐、美术等各艺术方面采民间之风,唱民族之音, 挖掘中华民族原生态特色。在电影中,打破传统题材, 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描绘百姓的典型生活。中华文化 在国际传播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影视中,通过 考究的传统服饰和妆容,呈现出不同朝代的服饰之美, 妆容之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不同朝代的风俗与文化。 在最近大火的小视频中,有一部分民众通过记录乡村生 活景象引起国内外人们的共鸣,也有手艺人利用中国传 统刺绣出一副西湖美景令人赞叹不已、更有甚者利用中 国传统工艺不用一个钉子制作出一座桥梁等等,这些视 频都引起了外国留学生的极大兴趣。  

通过各种文化载体融合中华文化,减少文化差异。 地理位置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服饰饮食文化,教育环境 的差别会产生不同风俗习惯,教育基础的差距也会产生 不同的思想。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理解都是 因人而异的,所以这些学生形成了不同的中国文化认 知。通过这些留学生在中国的所感、所闻,对中国文化 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为留学生建 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使他们可 以在平台上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平台 上提出,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不仅有助于提升留学生对 中国文化的兴趣,也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如 今,留学生关注官方账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他们 在中国的感受、照片、视频、美食和幸福生活。

目前,各地高校也经常举办讲座、论坛等教学活 动,讲座的开展也给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提供了一种新 的方式,论坛的大规模举行也有助于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交流展示自己本国文化。另外,充满中华文化的讲座布 置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留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 体验到中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那么要增强学生宽容、尊重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必 须减少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为此,可带来华留学生感 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息。例如过年时邀请留学生共同写 对联、剪窗花,做饺子,让他们参与到节日中,产生一 种归属感,才会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产生更大的兴 趣,才能使在华求学的留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悠久的中国 文化,也身体力行地传播了中华文化。在进行中西方文 化价值观对比时,从客观角度进行叙述,不同的国家有 不同的文化,我们希望外国留学生尊重我国文化,在华 留学生也希望我们能够尊重他们的文化,所以我们在介 绍中国文化时,需要不骄不躁,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差 异,有针对性的传播中华文化。 

强化互联网思维。重视“融合思维”,互联网的发 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目前,人们的生活已经 和互联网密不可分,查找资料、放松娱乐、健身穿搭等 各个方面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搜索获知。所以,为了适 应当下的时代发展,跨文化传播必须与时俱进,跟紧时 代步伐,加强“互联网思维”以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 去展现中国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来华 留学生应该走进中国文化,正确认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 化的差异。让留学生走在中国的土地上,感受中国文化 的魅力,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培养留学生的文化传播 能力,阐释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价值理念和审美追 求,展现真实、立体、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使中华文 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蒋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战略定位:基于多因素的分 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0(05):17-20 .

[2]吴卫平,樊葳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 度及评价量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04):581- 592+641. 

[3]申莉,韩宪洲.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J].黑 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136-138.

[4]曹顺庆.中外文论史:第三卷[M].成都:巴蜀书社.2012.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