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寄寓——思想史视野下的“狡兔”
详细内容

寄寓——思想史视野下的“狡兔”

时间:2022-01-26     作者:洪闽京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原创】

中国古人将日常观察到的与生活经验有关的狡兔擅掘窟、善奔跑的习性特质付诸文本,进行生动 譬喻,用以辅助义理的发明或为议论的言辞增色。狡兔背负的文本集合以典故的方式流传后世,经过 不断的衍生演变,成为一种思想资源和记忆象征。 

冯谖客孟尝君,有“狡兔三窟”之喻;范蠡劝文 种,作“狡兔死走狗烹”之箴。自《韩非子》 《战国策》《史记》起至于今日,“狡兔”频繁出现, 形成了独特的文本集合。

中国古人重视“天人”“物我”关系,“动物观” 为关键一端。通过驯养、利用、游赏等不同方式,由自 发的观察获得认识,再由分散的认识生成条理的知识, 逐渐影响人们的观念。当然,诸如认识、知识、观念往 往交织在一起,其演进基本属于“思想史”的范畴。沿 着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等多层视角,还原思想活动的多样 轨迹。狡兔一跃,将引出中国古代精神世界的又一线索。

文本,是一段历史的集中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来 源种类的文本已不满足于只记录狡兔的习性以及探讨该 动物的本身。古人常言狡兔,却意在狡兔之外,由狡兔 发展而来的成语、俗谚最为寻常,也是事理的借喻和寄 托的产物。此即本文题目的双重含义所在。“寄寓”洞 内是狡兔躲避强敌的生存选择;而对于文本背后的思想 和观念,狡兔又成了它们的寄寓之处。 

“狡兔”无法直接对应兔子的种类。林仲凡《有关 家兔的历史考证》指出,古籍上记载的穴居野兔常称为 狡兔。学界目前已经探讨了狡兔的古文释义和文学角 色。宋均芬《“狡兔”解》、俞绍宏《释“狡兔”》、 吕丹妮《“狡兔三窟”的“狡”》均将狡兔的实际含义 指向“迅疾”。有关兔的探析,见仁见智。例如,前文 已称引的林仲凡《有关家兔的历史考证》仔细考证了多 个问题,其中对狡兔近人、白兔祥瑞的考辨帮笔者开阔 了思路。陈连山《世俗的兔子与神圣的兔子——对中国 传统文化中兔子形象的考察》充分解读了传统文化赋予 兔的两种不同特质,分别举出详实的书写事例。 

无论是狡兔还是宽泛论“兔”,都带有思想和观念 的元素,可以通过思想史再做探讨。

先秦两汉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狡兔”开始出现在文献中并积累 了一定数量。《战国策·齐策》是今人熟悉的一种: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 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冯谖客 孟尝君》)

狡兔之于洞窟,恰如人之于未来出路。“狡兔三 窟”的谋略基于狡兔擅长掘洞的习性提出,毋庸赘言; 同样立足此点,《文子》有不同的发挥:

怒出于不怒,为出于不为。视于无有则得所见,听 于无声则得所闻。飞鸟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 螿洋木,各依其所生也。(《文子·上德》) 

该段落用四句话勾勒出天地生物各得其所的景象, 表述了遵从自然、事物相反相成的认识。不过,人为何 需要明白“各依所生”的规律,而非奔走逐求,满足己 欲?《文子》在此段的举例恰好展现了狡兔的另外一个 重要特质。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 退,天道然也。(《文子·上德》) 

狡兔善于奔跑,与犬为敌,不仅在《文子》书中出 现,传世文献的许多经典作品中都有其身影。 

太宰嚭遗大夫种书曰: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 亡。大夫何不释吴而患越乎?(《韩非子·内储说下》)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 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 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太宰嚭书信的记载亦见于《吴越春秋》,内容大同 小异。《法言》《论衡》中收入的范蠡书信文字相同, 《吴越春秋》的版本更详细一些,核心意思没有歧出,亦录如下:

“……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 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 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狡兔”和“犬”关系的描述引申至人生取舍的观 念,范蠡和《文子》达成了明确的共识。《文子》用犬 和弓比喻受到外界驱使的人,该文本的读者不得不承 认,若无狡兔和飞鸟,猎犬和良弓确实会失去作用,被 抛弃也是很自然的事。如果尝试让个体自身脱离外界的 “绑定”,就要懂得功成身退。再在《史记》和《汉 书》中读到韩信的感慨,就十分熟悉了,《汉书》颜师 古注文指出狡兔良狗之语出自《黄石公三略》。《文 子》和范蠡互相贴合,《文子》《韩非子》《三略》等 道家和法家著述本身就有互通的思想资源,不难想到狡 兔在其话语中占有一席之地。 

《淮南子》在进行不倚外乐的劝诫时还把猎犬逐狡 兔作为田猎的典型活动。这一着眼点在先秦两汉文献中 是非常普遍的,差异只在于是否做出了引申的论述。例 如,《诗经·小雅》中将犬和狡兔的关系同一个人推测 揣度他人的心中意图联系了起来,“我”能看清进谗祸 国的小人,就好比犬终能追获狡兔;《韩诗外传》中, 宋玉对比狡兔受到限制前后的情形,将狡兔之不自由比作 “我”之不得志;《战国策·齐策》记载淳于髡劝谏君主 避免齐魏两强之争,谨防他国得利,如田父并获兔犬。

《诗经》中有《王风·兔爰》的咏叹;《孟子·梁 惠王下》深许周文王为君贤明,苑囿能与民众共享,不 徒为王室所享。这些文字透露出人与兔的接触,其来源 包括历史记载、子书称引和文学咏叹。年代较太宰嚭、 范蠡等人均晚的韩信在感慨中没有直接援引,这个现象 颇有意味,狡兔很可能活跃在韩信那个时代的更多文本 及日常语言中。试想对于韩信而言,这就像谚语一样平 常,于是脱口而出“果若人言”。 

运用狡兔进行论述中的比喻,基于时人对狡兔习性 的普遍认识;有关田猎、自然风光的记录,则基本保持 了更远时段的习惯和观念。如此,狡兔在思想世界中的 角色趋于固定,一为譬喻的常用动物,二为田猎活动、 山野之趣的代表事物。有些阐发事理的文本虽然有传承 和影响的作用,但皆无明确引用,折射出相关认识的一 般化。文献中的狡兔在先秦两汉时期面貌初定,成为后 世生衍推阐的起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献中所见的线索形成了两条 思想资源的走向:第一组为《文子》《淮南子》至《抱 朴子》,可能中间还有《三略》;第二组为《韩非子》 《史记》《吴越春秋》至《法言》《论衡》《长短经》 等。道家义理的申阐相类,所以前者辅助论说的譬喻亦 相同。后者出于史事的传承,其“理”由历史人物而非 思辨所引发。此类直接的继承仅在该时期有关狡兔的文 本中占一小部分。 

把视角还原到魏晋时人所处的环境中,前文分析过文 本的身份是“典故”,将其应用与再发挥,会愈加丰富。

人才无定珍,器用无常道,直趋者以适世为奇,役御者 以合时为妙。故玄冰结则五明捐,隆暑炽则裘炉退,高鸟 聚则良弓发,狡兔多则卢鹊走。(《抱朴子·广譬》) 

作者无疑是了解前代典故的,却没有直接使用。如 果说韩信用人言而不援引,是因为谚语传播范围广,使 人习焉不察,更加灵活地使用典故就是思想背景促成的 有意为之。主动性并不是认识发展的顶点,认识的发展 不止于理解和援引,还有创新。此时的术艺专论,巧妙 地引入了狡兔,进行形象说明。朱世卿《法性自然论》 论天道性命,认为反方的辩诘无异于守株待狡兔;李充 《学箴》描述了“狡兔—山冈”“游鱼—川流”等多组 景象,认为动物身处于适合自身习性的环境会感到自由 自在,恰如人通过“学”可以体察到的心境。《文子》 《淮南子》之后,狡兔在此成了新的思想著述的有力助 手。《草书势》一文论及笔力能和狡兔奔跑的速度媲 美,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又如《围棋赋》,认为围棋 技法的超绝如同丘穴中的狡兔,变化难以企及。相类的 创见还可见于阮籍《乐论》等多篇,不一而足。 

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被看作认识发展的体现,但只 是从侧面而言。有关狡兔的思想和语言资源之真正普 及,还要在时人的话语中寻找答案。 

桓玄遣何穆说牢之曰:“……鄙语有之,‘高鸟 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故文种诛于句践,韩 白戮于秦汉。彼皆英雄霸王之主,犹不敢信其功臣,况 凶愚凡庸之流乎?”(《晋书·列传第五十四》)

峻曰:“……往者国危累卵,非我不济,狡兔既 死,猎犬理自应烹,但当死报造谋者耳。” (《晋 书·列传第七十》)

以说服为目的的话语应力求直白、准确。昔日由学 者著作、谋士方略提出并使用的比喻,如今竟然被称作 “鄙语”。譬喻申阐转为鄙语,原来与典故相系的史事 紧随其后,看来先秦两汉时期相关文本的主要内容已近 乎时人知识水平的平均值了。苏峻激烈陈词中的反用属 于真情流露,实已脱离援引的范畴,进一步体现出“狡 兔”进入了观念的一般层面。同时,在李白《送薛九被谗去鲁》等诗文里,狡兔则像一个暗号,写下它,就能 将学者著作、谋士方略及相联的人物等历史引到纸上、 眼前乃至情感的深处。此为有关狡兔的认识和观念深入 人心的又一明证。 

动物是鲜活的生命,文献的发展和传衍可以承担观 念资源的承接,却不能取代实际接触的支持。狡兔有关认 识的一般化,势必无法脱离日常生活中人与兔的关系。

镜机子曰:“驰骋足用荡思,游猎可以娱情……曳 文狐、掩狡兔、捎鹔鷞、拂振鹭。”(《七启》)

马埒蓬蒿藏狡兔,凤楼烟雨啸愁鸱。(《题于家公 主旧宅》) 

这些作品用“狡兔”衬托出游心于自然风光的乐趣 或野地无人的荒凉。

在上表、应制诗等与君主相联的文本中,狡兔不啻 猎兽的象征: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狡兔初迷窟,纤骊讵著 鞭。(《御箭连中双兔》)

狡兔隽犬,力奔势迫。(《全唐文》)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献所见的“狡兔”既有文本 因袭,也有鲜明的新进展。一方面,狡兔承担的譬喻作 为典故,越来越接近时人的文化底色;另一方面,思想 和记忆的资源已经形成,它使作者达到一种时空迁移的 心境共鸣。所以“狡兔”又可以被视作一种象征。除此 之外,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中均没有流露出针对狡兔的 情感倾向,此时不然: 

长蛇之首尾如截,应接自难,狡兔之窟穴已焚,死 亡无所。(《全唐文》)

臣所恨身无羽翼,不获陪奉属车,擒狡兔之根源, 破妖狐之群党。(《进双鸡等状》)

狡兔的生存依赖洞穴,确实与以上“破贼状”中被 征讨的人和其老巢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性。何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狡字训“迅疾”的情况逐渐和“猾” 的解释并列。回顾上文梳理的其他文本可知,狡兔的贬 义化目前还未居于主导地位。

宋代及以后 

宋代以后,文献中的“狡兔”大体保持了之前的面 貌,向深描画,或渐变转折,此间已进入文本书写和传 衍的总结阶段。至此,这种文献虽然都能体现出典故向 常识层面的落实,但再无新的创见,甚至就等同于重 复。思想和义理走向蛰伏,遑论魏晋隋唐时期学者著述 的发明开新。咏史和描写田猎、山野作品的状态亦与之 吻合,其数量多、程式化,失去了描写的鲜活以及个人 情感的力度。然而必须提到的是,南宋刘过的《六州歌 头·题岳鄂王庙》是个例外: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 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 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 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 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 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 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借《六州歌头》词牌的紧凑短句,狡兔的典故承载 着历史的叹息。 此外,狡兔形象的运用迁移为扁平的符号,同时发 展了魏晋隋唐时期的一条认识隐线:关于狡兔的情感态 度。尤其是明代以后,以古典小说为主要文本,狡兔的 贬义色彩更加鲜明。

中国古代不仅有自然界中狡兔身影的文本记录,还 有将狡兔的知识转化为思想阐发、议论话语的常用角 色。该现象起自先秦,绵延至今,有关狡兔的认识逐渐 发展为思想资源。思想史是无数段历史的重叠。所谓 “过去”,其实是一直通过人们的记忆、思索和解释, 活跃于现实之中的。狡兔被引入事理表达,由典故而传 播开来,创新或者重复。它从单纯的动物身份出走,渐 渐消失于文本深处。典故的运用产生新的资源,套叠在 原先的文本集合之内,并叠加了复杂的思想要旨、历史 记忆、文学个性。

参考文献

[1]高诱.宋本战国策[M].鲍彪,校注.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 社,2017.

[2]赵晔.吴越春秋译注[M].薛耀天,译注.天津:天津古籍出 版社,1992.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 局,1974.

[5]曹寅,彭定求,沈三曾,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 局,1960.

[6]董诰,阮元,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林仲凡.有关家兔的历史考证[J].农业考古,1990(02):337- 340+342.

[8]俞绍宏.释“狡兔”[J].语言科学,2012,11(04):441- 448.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