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文化旅游融合背景下黎族营造技艺 助力乡村振兴设计研究
详细内容

文化旅游融合背景下黎族营造技艺 助力乡村振兴设计研究

时间:2022-01-27     作者:韩孟琪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创】

作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历史悠久。在文化旅游融合背景下,现以 新型数字技术传播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构建符合创新设计以及非物质文化 遗产发展态势的文化产业,并有针对性地探索研究黎族营造技艺的传承形式,从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 中寻求符合海南乡村设计的具有可行性的创新设计形式,以期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弘扬传承非物质 文化遗产,在传统中融合创新设计推广。

在文化旅游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新型数字媒体 技术弘扬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船 型屋营造技艺,驱动乡村振兴,带动海南旅游业发展、 促进文旅协同创新、开拓文化艺术实践形式是当下亟须 思考的问题。依据文化循环理论将黎族传统营造技艺旅 游活化作为引导乡村振兴事业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的 外部驱动力,以达到推动非遗文化内部循环持续发展的 目的。将无形文化遗产主观引导文化传承、客观促进文 旅态势发展相结合,以驱动文化基因转译与创新因子的作 用,有效促进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融合概述 

文化旅游融合是新时代深化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让文化赋能 旅游产业,以旅游循环环链二次循环传播,从循环再生 发展的角度看待文化旅游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 从继承弘扬到产生新时代价值。因此,文化的资源转化 对于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 言至关重要。

海南黎族营造技艺发展现状

首先,研究观点的提出来源于现实需求。海南黎族 传统民居建筑——船型屋,是黎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环 境,黎族村落建筑不仅仅是自然生态与物质环境的综合 体,更是居民交往和社会生活物质层面转化为内在民族 精神层面并凝聚而成的地域性本根文化。如今,黎族船 型屋面临大面积坍塌、毁坏、消失的困境,存在缺乏创 新意识、无法融合适应现代设计发展、船型屋营造技艺 传承意识薄弱、文化旅游宣传方式新意少等问题。黎族 营造技艺是船型屋的建筑营造技艺,如何更好地传承与 弘扬作为黎族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黎族营造技艺,振 兴乡村发展已然成为当下需要探讨的问题。

文化旅游融合背景下黎族营造技艺助力乡村振兴设计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如何在根植于本土的传统文 化中融入现代设计以实现创新发展,以及如何进一步树 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认同感,一直都是被关注的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为中华文 化的振兴注入了支撑力量。在海南乡村振兴与海南自贸 港建设的双重背景之下,本文以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为 抓手,基于海南黎族传统民居船型屋的现状进行了田野 考察与现状分析,总结归纳了创新发展的困境与面临的 问题,运用活态传承发展的理念进行设计创新转译以适 应现代设计发展,并结合新型传播技术以宣传弘扬黎族 船型屋营造技艺,构建“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产业”新形态。在产业创新融合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互 联网+”和“地域艺术文化与旅游一体化”的概念,可以 促进海南地区地域的经济发展,为构建海南省自由贸易 港建设贡献力量。

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黎族传统民居船型屋具有自身独特的建筑艺术风 格,以传统的干栏式船型屋、落地式船型屋以及受到汉 族文化影响后汉化的金字形船型屋样式为主。船型屋作 为黎族传统民居样式,其蕴含的营造技艺有着重要的研究价 值。海南黎族船型屋作为海南省传统民居独有的建筑,经历 了漫长的岁月与建筑形态的杂糅演变,蕴含着黎族民族文化 传承的深层含义,其采用天然的营造材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生态哲学思想。

助力文化旅游经济转化 

以黎族聚落建筑为基准建造的景区,复建了黎族船 型屋、谷仓以及周边以黎族建筑元素建造的民宿、酒店 等,可以满足外来游客对地域文化的“体验”心理,这 不仅提升了黎族乡村旅游地的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黎 族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有助于海南黎族的地域文化资 源、民族图腾文化符号转化为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助力海南乡村振兴事业

文旅业发展驱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为弘扬传承海 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中华传统文化助力。以黎族船 型屋营造技艺为研究对象,采用创新“互联网+非物质文 化遗产+旅游产业”模式,以突出黎族船型屋传统营造技 艺的个性化设计与文化传承创新点。 

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是中国特色自由 贸易港建设的有力支撑,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方案有 助于快速推进海南省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打造海 南黎族本土乡村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有助 于增加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消费供给,进一 步优化和完善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黎族营造技艺助力乡村振兴设计策略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着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丰富 的文化资源,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元素与创新设计思维需 要以继承保护的理念进行适合现代发展的创新设计。物 质文化遗产资源体现在建筑遗产、传统手工艺品等实质 形态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则体现在思想意识、文化 历史、价值理念、民族信仰等内在文化的本元上;物质 化资源可进行设计创新,非物质化资源则需要进行活态 传承,其既是历史记忆的符号载体,也是创新设计的重 要设计思路来源。文化性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 关键点。海南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的展现,致力于输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内容,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海南乡村振兴事业。挖掘地域 文化特色,可以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作用展现 出来,通过不同的表达途径将人、事件、空间作为综合 载体加以表现,再使得地域文化传播表达的主体充分参 与到事件媒介之中,从而形成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 过建筑人居空间环境、发展衍生产品等形式进行宣传, 其核心在于历史、文化与创意的融合,是通过物化表现 其创意(来自于地域文化的设计),通过黎族船型屋的 传统营造技艺加以创新拓展,开辟出一条新的“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模式。

活用新材料与色彩搭配 

建筑营造技艺是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 要素,是黎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在特定的时间、地点、 经济社会以及长期的经历中形成的独特文化。黎族传统 民居船型屋选址大多依山靠水,沿山脉河畔附着而生, 因此建造材料大多取于自然、归于自然,采用茅草、木 材、竹子、山石、泥土等自然材料,其也蕴含着黎族人 民的生存态度,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思 想。其在整体色彩上呈淡黄色、木棕色,屋顶外观形态 呈半弧状及金字形状,建筑底部呈落地式或干栏式。传 统建筑的传承不光体现在空间场景的营造中,还体现在 其衍生品与文化宣传上。海南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是海 南省传统民居独有的建筑营造形式,为弘扬传承海南非 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将黎族船型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创新“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以纯 手工拼装搭建黎族船型屋拼块和成品建筑模型为主要衍 生品,传承建筑营造技艺,这符合现代消费审美与消费 观,突出了黎族船型屋传统技艺的个性化设计与文化传 承创新点,在拼接组装的过程中对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了解。不同材质的模型可以打造 出具有不同美感的整体造型:采用全透明的玻璃材质可 以通过光照的不同,利用其通透感打造出不同的光影效 果以及明暗色彩关系;采用彩色亚克力板材,可增加其 色彩丰富度,使其受众面更广;采用原始自然竹木、茅草等 整体呈黄色调的材料,可以更直观地复现黎族传统民居的真 实样式。新技术、新材料、新色系在实际空间建造中受到的 制约较多,需依据具体空间需求设计分析;衍生产品则可以 依据设计思维使设计服务范围更广,其对于材质与材料的限 制较少,可实现对新材料、新技术的灵活运用。 

创新设计对策

1.采用新型数字媒体技术 

新型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弘扬传播海南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主要渠道,丰富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方 式。文化旅游、研学修行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整体呈年 轻化的宣传趋势和传承形式更适合现代社会传承非物质 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播在于受众的现场体验以及文化体验的沉浸性,其中线上推广平台是旅游 产业与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包括新媒体、短 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推广、小程序商 店等传播方式,能将新媒体技术与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效融合在一起,然后通过专业学者、媒体工作者以及游 客、群众的共同创作宣传,重塑文化空间的展现形式。

2.创建线上艺术文化平台 

物理空间具有鲜明的地域品牌性,是移动的宣传海 南传统乡村建筑——黎族船型屋的名片。黎族营造技艺 助力乡村振兴首先要确定宣传推广形式,以促进外地游 客线上消费,可通过三维立体视频对船型屋系列演变过 程进行展示。其次,除传统的船型屋模型外,要在传统 建筑中融入转译符号元素对传统符号进行创新以增加新 意,从而带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产品创新升级, 对接现代设计,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层内 涵,以扩展载体的丰度。最后,还可以通过建立海南旅 游通识知识体系网站间的关联,实现海南非物质文化遗 产与线上程序网站之间的双向引流,如设计小程序商店 与黎族文化的推广内容,再将小程序与公众号关联,实 现从公众号向小程序商店、线上向线下的循环引流,以 及线上与线下旅游业之间的关联,从而推动线上商店产 品的售卖与地域文化的推广。 

科技振兴乡村发展 

新型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典型特征是其可以在任何地 点、任何时间提供信息资源,这一特点有利于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传播弘扬。在互联网传播的背景下,任一文化 都可以通过网络从其原生发展地域传播到其他地域。如 依托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商店等新媒体平台,黎族船型 屋营造技艺可以开展一个线上的传承、文化服务与信息 交易推广的活动,以微信公众号平台为主,通过微信小 程序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上一体化服 务,运用多媒体方式展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的魅力, 以展示黎族乡村发展对海南乡村振兴事业的助力。在这 一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的推广吸引用户注册 并为其提供创业机会,还可以通过线上定制,为消费者 提供指定设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发展提供新 路径,间接扩展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同时平台可邀请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驻,并将其作品放在小程序平 台上进行展示与售卖,实现线上对接本土服务到选购的 一站式模式,这有利于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依托这种模 式,可在促进海南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的同时促 进旅游经济。

当下,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的相关衍生品领域呈现 空白,有较大可操作性;海南传统乡村建筑——黎族船 型屋这一移动名片具有鲜明的地域品牌性,可以通过微 信公众号宣传、抖音短视频推广、小程序商店界面趣味 化等方式售卖船型屋模型、周边装饰物,也可三维立体 展示其系列演变过程;在产品类型中可设置多种选择, 如用户可购买组装件,然后根据视频实际动手搭建,也 可购买模型成品,这有助于拓宽延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知名度,增大其影响力及宣传度。“科技+”将黎族传统 营造技艺与新型数字媒体科技传播手段相结合,资源整 合取长补短;在“创新+”中,创新是设计发展的核心, 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有利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弘扬非 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海南的精神文明建设及乡村文化建 设,可以通过田野调研与社会考察,力求更好地满足黎 族地域文化的传播需要,整合海南旅游线上资源,以进行 衍生品的售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传播。

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非物质文化 遗产+文化旅游”的设计实践模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适合现代设计发展的方式展现出来。黎族营造技艺可 以通过文化旅游融合驱动乡村振兴、利用新型数字媒体 科技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与弘 扬,可以以传承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海南黎 族传统营造技艺为目的,创新海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 衍生海南黎族船型屋模型搭建零件及成品模型;还可以 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好者、专业学者、游客、研 学者为目标人群,指向性地探索研究海南营造技艺的推 广方式,以新型数字媒体传播手段带动海南旅游业经济 发展,振兴海南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芳,黄远水,吴必虎.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 径的模型构建研究[J].旅游学刊,2021,36(02):92-103.

[2]王潇娴.文旅融合下设计驱动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 新 发 展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 以 金 陵 刻 经 处 为 例 [ J ] . 设 计,2020,33(22):121-123. 

[3]郭和睿.基于村落传统地域文化发展的农文旅融合设 计[J].设计,2021,34(14):152-154. [4]杜彬.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旅游空间建 设的思考[J].文化遗产,2021(02):32-41. 

[5]于凤静,王文权.场景重构:5G非遗传播要素的嬗变 与影响[J].当代传播,2020(02):107-109.

[6]张岩,王策.“互联网+”环境下非遗文化的整合推广 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5):125-128+135.

[7]陶丽萍,李技文,俞钰凡.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非遗文 化产品创新开发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9,37(02):136-142.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