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工业遗产文化创意空间再生
详细内容

工业遗产文化创意空间再生

时间:2022-02-09     作者:曹欣之 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原创】

在城市文化大环境下,工业遗产空间在传播城市精神文化与建设城市环境形象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创意展示空间的发展在工业遗产的再生更新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而如何发挥文化创意空间在工业遗产空间中的价值,将城市工业文化融入工业遗产空间是研究的重点。下面主要从三部分展开对沈阳红梅文创园的研究分析。首先,通过资料搜集整理了沈阳红梅文创园的概况并对其进行概述;其次,为红梅文创园及此类工业遗产空间提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供参考;最后,通过对工业文化元素的创新提升工业遗产空间的审美性。旨在使人们更加关注并了解旧工业遗存建筑和工业遗产文化,以象征性的形式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综合展现置于能够激发活跃社群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追求过程中,这不仅是工业遗址及文化价值的展现,也是整个城市意象的转变与再生。

文化创意空间与沈阳红梅文创园的发展概述

工业遗产文化创意空间的发展现状

工业遗产文化创意空间的发展是工业遗产重焕生命力的重要补充,这使得工业遗产在时间、地域、形式、内容的丰富度和外延性上均有所提升。至今,国内外虽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概念尚无统一界定,但在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诠释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情,可将其定义为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以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深入实践工业遗产的文化创意空间至关重要,文化创意空间作为文化事业以及工业遗产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它在工业遗存空间展示、旧工业街区保护开发利用、工业遗存建筑可持续更新发展、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具有实践性价值。

沈阳红梅文创园的现状分析及价值阐释

有着“东方鲁尔”称号的沈阳铁西工业区的红梅文创园在2019年完成了从红梅味精厂到红梅文创园的角色转变,这成为工业文化遗产街区文化复兴的重要主题。这是继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奉天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后,再次使沈阳工业文化的历史燃起了新的力量。本着可持续再生、保护合理利用优先、工业文化价值再现、挖掘空间资源的原则,如今6万平方米厂区、13个工业厂房已焕然一新,发酵厂房变为发酵艺术中心;研究所改造成沈阳故宫文创体验馆;六联原料库更新为Live House孵化基地;提纯车间更名为红梅书坊等。它们无不散发着1939年的旧工业气息,再现了老工业街区风貌的历史价值,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完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综合改造升级。

文化创意空间的开发使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被构置于一个完整的城市框架之中。工业遗产拥有的巨大体量与质量,要求对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特色、建筑风格进行准确恰当的评定与思考,使其丰厚多彩的文化历史底蕴得以展示;工业遗产繁复的工业生产活动流程、工艺流程对于展示方法和技术而言都极具挑战性,但对于科技价值的发展也是无可厚非的;新技术下通过展示手法向公众传播艺术作品是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提升了展示媒介自身的艺术性。与沈阳故宫合作,利用博物馆的优势和特点,将工业文化遗产在沈阳故宫文创体验馆展出,可以进一步实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国家文化事业发展远景,打造故宫文化创意第一品牌。开发兼具文化特色和现代设计理念的文创产品,打造符合自身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推广沈阳古城的新生力量。

沈阳红梅文创园的创意空间创新方式

城市风貌完整性的保护与利用

在对文化创意展示空间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坚持工业遗存风貌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原则,是使旧工业遗产得以发展延续以及传播城市文明信息的重要方面,也是对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再现。“建筑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设计质量,更取决于其反作用于建筑的对话强度”,在改造设计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遗产时,对其遗存空间原始建筑质感、肌理、表皮进行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留是建立建筑自身与历史、空间与环境之间的亲密关系,以一种饱含历史记忆的设计方法达成彼此之间记忆的留存与和谐的对话。

沈阳红梅文创园的故宫文创体验馆主要用于沈阳故宫藏品和文创产品产出。在整个建筑风貌的保护中更新裸露的红砖墙面、水泥地面、清晰的房屋结构、黑色铁艺窗户,没有过多浮夸装饰的特征中带着些旧工业风格,如此设计方法使这一工业遗产建筑在留存历史光影的同时,又由粗犷向现代创新转折,给人留下技术和外观更优化、空间更广泛的印象。

空间形态可持续性的重组与更新

沈阳红梅文创园原研究建筑外立面破损严重,建筑表皮应用人工原砖编号落架还建的手法保留住了这片红砖墙,通过修复砖墙形成新旧对比。在原窗户形态的基础上,借助不同比例尺度变化的窗户为室内提供充足的光线,在建筑中采用上下推拉窗,以传统形式却以不传统的方法使用。以玻璃墙复建的传统手法使钢结构玻璃塔成为明确的标志性立面,也加强了建筑表面的尺度感和纪念性。

在改造更新过程中应率先考虑建筑外部整体空间形态,其也是展示中整体性和直观性的体现。红梅文创园利用厂房原有的韵律感和强烈的结构次序,强化空间布局、建筑尺度、建筑体量、形态等,使展示空间界面之间具有平顺过渡和连续融合的场所精神。无论从空间布局、尺度,还是建筑形态上来看,室内外空间都体现着空间感和场所感,它们的形状、体态维持着原有味精厂的呼应关系和原本空间的人本尺度。因此,对展示空间在既有工业遗产建筑改造过程中,应注重空间中的层次和逻辑与原有建筑的比例关系,注重建筑与空间之间的整体协调关系。

沈阳红梅文创园的文化元素审美性再生

装饰形象与风格的融合与重塑

建筑表皮裸露的砖块、灰白色涂料、水泥墙面和地面以及斑驳的表皮肌理在满足低成本经济效益的同时,表现出粗犷的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痕迹。随着现代新型能源材料的不断出现,工业风格的改造不仅节约了建造和装饰成本,同时也避免了改造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性改造更新设计也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和装饰建造效率的提高。工字钢架、黑色管道、金属灯具、红砖等结构性装饰构件在空间框架和建筑表面起着不同程度的表现作用,强调并引导着空间的美学形式和包豪斯装饰艺术。对于空间风格和材质做出选择性的保留,通过改变红砖的排列方式赋予其特别的装饰语言,在隐秘灯光的照射下闪现出微微的金属光泽,在保留原有建筑装饰材质肌理的基础上将其独立性和融合性的风格特征持续演进。

9ca363e7a5f83d83a767713a5593aa1.png

红砖墙面装饰

fff95e128d88a61e4675c349525a0dd.png

 管道装饰

标志性图像展现地域文化

对历史地域特色符号的发掘利用是建立工业遗产文化展示空间与历史、地域、情感之间的连结。人们对图像符号的感知能力是非常深刻的,所以通常会用标志性的符号来阐明一件事物,同样建筑也依赖于人们以往的经验、理解、感知以及情感上的联想,用一些象征性和表现性的元素将形式、结构、方案共处于同一建筑中。

老发酵厂的三联拱和发酵罐形象是工业历史与艺术展现的精神符号。发酵艺术中心以“发酵罐”作为总体的象征化符号,把建筑当作雕塑来处理,对整个空间场景进行描绘,这种图形学便形成了艺术和建筑中联想与象征主义的基础,这种空间中的符号较空间中的形式在建筑价值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具有历史和地域特征的印记有时能真实唤醒旧时光的记忆、情感和意识形态,这些看似矛盾但功能清晰的符号和手法来自于历史,能使人们产生更多的联想和回忆,重温美好的过去。对象征性符号进行思考,添加和谐的材料和构件与原建筑相协调,通过精心设计的质感、尺度、色彩传达出元素的纯粹特性,展示出旧遗存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既利用了旧建筑形象,也保存了历史信息。对历史地域象征符号的挖掘与利用,是保护旧工业遗存建筑风貌应遵循的重要的设计原则。

962b23e6847a92837d11ded3bf57a52.png

发酵厂房(旧) 

9ca363e7a5f83d83a767713a5593aa1.png

 发酵艺术中心(新)

(图片来源:网络)

从工业遗产空间到文化创意空间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其实,旧工业遗存建筑再生更新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旧工业建筑空间的更新并不意味着毫无取舍的全面现代化,更不是坚决去除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是如何让新理念、新逻辑、新形式、新材料、新功能与旧的相协调、相融合、相匹配。这需要把握好对空间的拆分和重组,对室内外空间的转换和渗透,对节点形态的丰富和深化,无论是传统的建筑要素还是建筑方法,都应该以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融入建筑中。就如文丘里所认为的,老一套的题材在新的背景中会产生既新又旧,既平庸又生动,模糊不定的丰富意义。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会始终存在,容忍与通融便是最好的方式。

每个城市都亟待建立一个能彰显城市经济社会功能、提升城市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街区。利用旧工业建筑改造,实现城市功能调整和工业结构转型,将城市塑造成特色创意城市并振兴社会综合功能;利用商业、企业、新农业等相关产业的优势,发展形成与多边产业相匹配、与产业能力相适应的多元创意产业园区。这不仅可以保证文化输出和历史传承,也有利于曾经衰落的旧建筑再度焕发新活力。因此,对于旧工业遗存建筑的可持续性实践在未来势必会加速发展。此外,附带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工业文明记忆与历史、人文、艺术、科技、商业等的融合性发展将会越来越成为流行创新的趋势。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瞬息万变的进程中,沈阳红梅文创园为工业遗存建筑保护创新和工业文化精神传播作出表率。虽然沈阳红梅文化创意产业园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建筑空间的融合性和持续性发展方面仍有不足,但其以自身独有的风格为旧工业建筑转型升级、工业遗产持续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园区的整体功能空间实用价值良好,建筑空间形式语言风格明确,产业链态定位基本完备,基本实现了将城市的历史、创意、文化、艺术、生活等综合展现置于能够激发活跃社群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中,既表达出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展现出了建筑生命的转变与再生。

参考文献

[1]刘伯英,冯钟平.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喻妍.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台北松山文创园区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3]张宇.工业遗产保护视域下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与优化[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5.

[4]侯爽.“文化创意”对辽宁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启示[J].辽宁经济,2013(05):50-51.

[5]乔治,张好,魏琰.工业遗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探析[J].包装与设计,2015(06):109-111.

[6]姚青石,郭锦洋,武彬.老茧化蝶——文化创意产业引导下的法国南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J].新建筑,2018(06):97-101.

[7]李佳妮.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模式探索[J].山西建筑,2009,35(07):31-32.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