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湖北方言区背景下的 《普通话语音》课程改革路径
详细内容

湖北方言区背景下的 《普通话语音》课程改革路径

时间:2022-02-09     作者:周 瑞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原创】

在2020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中提出: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要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普及水平和质量。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民族语言的示范者和传承者,使用并传播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是其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也是其必备的职业技能。因此,基于普通话标准程度对媒体语言传播工作的重要影响,并结合《普通话语音》课程的核心地位、课程学习者所在区域语音特征,开展湖北省方言区背景下的《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在提升发音发声技巧,为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奠定良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实现播音主持传播规范语言和语言规范的文化职能。

《普通话语音》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媒体语言传播特性突出核心课程地位

我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了《普通话语音》课程,课程以养成科学发声方式、提高普通话水平为指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发音与发声的关联,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熟练、规范运用普通话,全面提高学生科学发声的能力,以适应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要求。

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是基于本民族的思维模式,使用符合本民族语言规范的词语,并且语言传播规律符合本民族语法规范的要求,才能确保语言表达的艺术展现和信息传播效果。基于媒体语言传播的特性而开展的《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对播音员、主持人进行民族语言示范者和传承者身份认定的考核标准,对于培养“准”播音员和专业主持人,需掌握“播说诵演”四大专业技能,为有声语言传播活动奠定坚实基础,为播音员、主持人使用规范的通用语言文字进行媒体语言传播提供保障。

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提质升级的必然要求

目前,《普通话语音》课程的生源均来自湖北省,生源省份较为单一。受到长期生活中所固定的发声腔调和湖北省方言的发音习惯影响,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听觉分辨基础,缺乏以普通话为基础进行交流的语言表达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学习者暴露出无法掌握正确发音部位、方言语调特征明显、长期习惯使用方言进行口语传播等实际问题。

课程学习依赖于良好的生理条件和艺术语言感受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发音发声习惯。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目前课程学习者的发声器官整体上处于倦怠态势,呈现出口腔状态控制不积极、声音调节缺乏主动控制意识、唇舌控制力度欠缺等现象。基于课程教学现状而开展《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丰富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主要措施,是形成系统化教学应对措施的基本要求,是提升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水平质量的必要手段。

贯彻落实教育领域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面向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际要求,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撑两大历史使命,因此需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面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作为培养党新闻舆论工作人才的重要一环,必须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利于媒体行业发展的角度把握发展理念,把新的发展理念贯穿到播音主持教育理论、播音主持创作实践、媒体语言传播的全过程,“在传统媒体改革创新和融媒体媒介融合的影响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应紧跟媒介生态发展要求,培养符合一线媒体所需要的语言传播从业者”,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业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为实现高等教育更快发展而努力。

创新理念是引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偏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教学模式主要以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技能为主,培养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新闻评论人等单一型人才成为很多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选择”,面向融媒体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求、媒体语言传播新趋势特点,传统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培养单一的有声语言传播人才转变为培养“以播为主,采写编评播制一体化”人才。《普通话语音》作为播音主持专业大一学年的专业必修课,是进行个性化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应根据不同类型语言传播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彰显学校个性化教学特征,全面提高“准”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职业素养,是落实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重要举措。

《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路径

《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是建立在媒体语言传播和信息化教学双轨并行基础上开展的创造性转化教学,有效建立了行业领域与高等教育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普通话语音》课程改革和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为基础,全面贯彻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培养标准,并将其贯穿于全过程各领域,既有利于强化专业教师在备课环节的创新思维,又有利于加强课程学习者在各教学环节的主动参与意识。

基于此,《普通话语音》课程改革的总体路径可以概括为:基于学习者的生理条件和发音器官状态,结合媒体语言传播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从业资格要求,在课堂教学及专题创作实践中,通过调整发音发声过程中的口腔状态、声音状态、唇舌动程等重要环节,来挖掘发音发声的差异化感受。在教学实践具体过程中,建立在对声母、韵母、声调等环节教学基础上,针对湖北方言区中容易出现的边鼻音发音不够准确、平翘舌音发音错乱、儿化音及词的轻重格式有误等实际问题,在信息化教学支撑下,调整教学目标设定,深化教学环节的融通设置,利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从事媒体语言传播的基本要求。

《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教学环节上深化高阶性

《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以学生掌握普通话发音发声理论、声韵调发音发声要领为基础,注重学生在发音发声环节中的实际应用,强调发音发声的准确性、清晰度、审美性,有效提升普通话表达的水平质量,形成良好的民族语言传播示范作用。经过多年教学积累,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已经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有效结合,面对融媒体时代媒体语言传播的特性,需要在教学环节持续深化高阶性,将知识、能力、素养三者有机结合,在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准”播音员、主持人对基本从业素养的理解,加深其对民族语言示范者和传承者身份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环节改革中,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小组创作实践、专业竞赛互评、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集体专业汇报、媒体创作实践”全链条教学环节的融通设置,通过教学、创作、实践的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和专业创作水平质量。

“理论教学”与“小组实践”相结合是长期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专业竞赛互评”是在“小组实践”中配备不同的专业教师进行专题创作实践,并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定期专业竞赛,通过师生评议、生生互评的形式,加强专业交流互动。“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是全面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措施,能否取得一级水平等级测试证书是判断普通话水平的标准。聘请媒体行业在职播音员、主持人全程参与“专业汇报”和“媒体实践”,是深化专业教育与行业前沿进行融合的有效手段。通过行业内师生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逐渐与行业前沿接轨,培养“准”播音员、主持人在实际媒体语言传播过程中提升普通话表达的综合能力,并提升其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提高创新性

1.突出专题教学实践

传统的《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立足于不同方言区的方言特征,针对声母、韵母、调值、语流音变等重点章节进行教学实践,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积累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培养,课程质量已经得到播音主持专业教育重点院校的认可与推广。

针对课程学习者均来自湖北方言区的这一实际情况,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小组创作实践”教学环节中,以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为基础,更加注重“专题”教学实践,分别设置了“边鼻音听辨专题”“平翘舌音对比专题”“儿化韵发音专题”“词的轻重格式听辨专题”等特色内容,培养课程学习者针对同一方言区进行发音差异化辨别的能力与素养,做到在清晰、准确、流畅表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听觉”能力培养,贯彻落实播音与主持艺术“口耳之学”的专业特征。

2.注重发声器官协调性

播音主持语言传播与日常口语传播有所不同,作为媒体语言传播的一种形式,语言正式是它的外化体现。而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它的声音特点是准确、清晰、动听、朴实和富于变化,这也是它的内在要求。

专题教学实践可以满足课程学习者基本掌握普通话发音发声准确、清晰的内在要求,而利用口腔、唇舌、鼻腔等发声器官的协同配合,通过构建“口腔状态、声音调节、唇舌动程”相结合的发音发声模式,助推课程学习者的普通话发音发声具备动听、朴实、富于变化的内在特点。

良好的口腔控制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发音的清晰度与准确性,促进播音主持语言传播自然朴实、亲切大方,并在听觉上具有审美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发挥“声挂前腭”的感觉贯穿于发音发声环节的引领作用。自如的声音调节能力是保证语音发声富于变化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声母、韵母、调值发音与声音、气息调节相配合,使播音主持语言传播更具表情达意的色彩。控制自如的唇舌力度和唇舌动程变化,能够让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具有节奏感和层次性,直接影响了口腔状态的积极程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发音环节与晨功制度相结合以美化声音、优化发音系统。

3.加强差异化教学实践

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对发音发声主体的发声器官有着较高的要求,字正腔圆的发音特点在不同发音器官的润色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小组创作实践”“集体专业汇报”等教学环节中,根据课程学习者的发音器官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培养,不能过分追求“千篇一律”的教学理念,造成“千人同声”的现象。在“小组创作实践”中要利用科学的发声方式帮助课程学习者进行声音调节,避免压喉、扯脖子等发音发声误区,又不能过分强调统一性,允许其在科学发声方式基础上彰显艺术创作的个性化特征。在“集体专业汇报”教学环节中要强调声音的适配性,在不超出自如声区的前提下,选择与课程学习者的发音特点相匹配的作品加以练习,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学理念上拓宽挑战度

由于课程学习者在发声器官声音调节能力、艺术语言感受能力、艺术语言创作能力上存在先天和后天的差距,因此以分层教学理念、个性化教育理念为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目标,并使之贯穿于《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全过程。普通话作为媒体语言传播的基础,其质量水平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播音主持创作学习全过程。因此,对《普通话语音》课程考核标准应做出适当的调整,由原本的学期末考核制调整为本科四年弹性考核制。

首先,基于课程学习者在专业能力上的差距,在教学理念上以BLOOM的目标分类法为依据,将课程目标定位为三个层次:通过理论讲授与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这是基础目标;晨功训练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要领并熟练掌握,从而进行播音主持创作,这是中阶目标;培养在校生科学的发声方式,提升其普通话发音水平,扩展播音主持发声能力,为今后的主持创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这是高阶目标。课程学习者依据自身专业能力,确定首要挑战目标并进行自我提升训练,争取在课程考核中提升目标等级。

其次,基于本科四年弹性制考核目标设定,对课程学习者的普通话水平进行全流程监管,通过课程结束后的首次考核、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毕业学年普通话水平能力测试等不同环节,考查课程学习者在本科四年内的普通话水平是否达到专业要求以及是否实现目标升级。双考核制理念在《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探索实现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个性化特征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助推课程学习者全过程参与意识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全面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

普通话作为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媒体语言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准”播音员、主持人在《普通话语音》课程学习阶段的专业成果应用于媒体传播渠道,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所在媒体的整体语言传播质量和舆论地位。为更好地实现媒体语言传播传递信息、表情达意而开展《普通话语音》课程教学改革,既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质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题中之义。只有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一定水准,才能进一步完成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民族语言示范者和传承者的身份。

参考文献

[1]周瑞.时政新闻播音主持的创作标准分析[J].声屏世界,2021(08):39-40.   

[2]周瑞.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0(09):50.         

[3]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