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众创空间助推设计教育:记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教学改革
详细内容

众创空间助推设计教育:记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教学改革

时间:2022-02-09     作者:郭 沁 高颂华 谢继武 赵泽雨【原创】

因势利导的教学模式建设可以使处于边缘地位的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得到良性发展,而众创空间的“双创”理念和建设与之具有很强的契合度。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院校设计教学模式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艺术设计众创空间”及其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教学平台建设思路,通过建立合理的改革机制,反思过去“育人”质量较低的原因,创新“链状协同”的教学组织、“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集群式”的教学环境、“五联一体”教学评价和“同步优化”的教育资源等措施,形成以学校工作室为主体,与多个相关企业合作,校地共建专业课程、开展项目实训的“众创”教学模型发展新路径。

创新2.0时代下的“众创空间”是依据设计目标、艺术方向以及教学模式的改变提出的相关设计教育模式。该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室教学的多元化评估体制,提供了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思路。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的实际教学改革过程中,这种模式通过设计艺术应用与创新设计工作室实践研究收获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过往工作室制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的大学班级制为主导的设计教学模式相比,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自2016年以来推行的工作室制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以“产教融合”为显著办学特色,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有显著提升,也对整个地区设计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需要承认的是,包括本学院在内的地处边远地区的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着诸多限制,这种类似“师徒相传”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在产教融合的目标、办学经费、学科专业调整、校企合作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工作室制教学定位不明确

“工作室制”设计教学模式源自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及1953年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理论,该理论已成为现代设计学院所奉行的教育典范。现如今“工作室制”设计教学模式在欧洲艺术设计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率先在1960年左右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学院实施,后逐步在我国其他设计院校开始传播与推广。

设计学科的知识、理论相较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在该学科专业知识理论的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是隐性知识,该模式的教学方法是学习隐性知识理想且有效的途径。在“工作室项目课题制”模式中,主持工作的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下,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经验和知识储备较为丰富。学生在参与实际课题的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教师在多年实践中所积累的专业经验。

“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困难

工作室制设计教学的重要保障是“双师双能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设计师、工程师等技术职称,还要具备良好的理论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应用型高校要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及邀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高技能人才,使之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并担任专职、兼职教师,并有计划地选送一些优秀教师到企业接受相关的培训、挂职工作以及实践锻炼等,从而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然而,边远地区高等教育系统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由于大量学术人才涌入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教师的相关实践教学水平降低。随着教学水平的降低,应用型高校引进的企业型教师数量有所减少。学术型人才企业经历较少,不了解一线生产情况,导致实践教学能力有限,因此会降低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第二,由于边远地区高校在经费、师资、制度等资源分配中处于边缘化,能提供给企业师资队伍的薪酬比较低,导致引进企业优秀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难度,使其在引进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时进退维谷。

第三,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强调学术研究不断影响和波及着设计专业的办学,工作室体系仅依靠部分校外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打造“双师双能”类型教师队伍。然而,兼职教师的工作重心还是在企业里,且大部分是通过私人关系邀请进来的,学校只能要求其定期或不定期地以讲座、报告的形式讲授实践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很难给学生带来较多的收获,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年制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弹性教学为主,就目前教学情况而言,工作室教学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体性,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多数教师也仅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视角进行授课,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缺乏前后知识引导。因此,学生学到新知识后,无法与前期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且由于工作室制度为阶段性课程,课程周期较短,导致学生缺少温故知新的过程,每一门课程皆成为独立个体,缺乏联动性,使学生容易混淆知识点,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由于设计学科具有特殊性,隐性知识占据的比重较大,仅靠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引。

产教融合经费短缺

因学校地处边远地区,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或民间资本提供,经费较为有限,为工作室制度等产教融合领域提供充足的资金有一些难度。虽然不少高校内部均设有针对产教融合及转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项目,但仍然被短缺的办学经费和严格的财务制度制约。因此,教育改革项目在资金和数量上都非常有限。在高等教育经费的分配中,偏远地区高校可获得的教育经费十分有限,没有专项资金的保障和激励,更谈不上产业与教育的转型发展及融合。

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工作室教学期间不仅要进行理论课教学,同时还要涵盖实践课教学,使课程安排更加全面。但受到教学环境、教师行业背景及教学条件等的限制,部分实践教学只能选择“短平快”课题去完成。因此,在相关课程授课结束时,对于该门课程的评价考核来源只有授课教师的第一视觉感知和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缺乏第三方客观且有效的评价。由于每门课程的课时相对有限,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完成的作业质量不高,学生在自我探索方面表现不佳,且作业的思考深度不够,仅在表层进行重复设计,因此呈现出无体系、无逻辑、杂乱无章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目前仍没有合理的解决办法。

“艺术设计众创空间”的建设理念与实施路径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成立于1994年,至今已有近30年设计教育的办学历史,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设计学类本科专业。学院在思考设计学专业面对新时代的社会变化时应该如何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及系统改进管理体制之初,就遇到了地域偏远、设计产业发展滞后和自身发展起步晚等问题。但不破瓶颈,难以向上,经过几年的酝酿和教学尝试,2017年底内蒙古师范大学开始筹划在本科阶段推行“艺术设计众创空间”教学模式改革,并在2018年6月开始全面实施。

图片22.png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官网首页

理念提出

自2014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热潮,“众创空间”的概念也随之出现。清华大学的“清华i.Center”的众多高校创客平台,旨在为学生日常创新创意实践提供一个更真实的环境。通过对前沿技术探究、方法认知导引、系统集成、战略规划等不同阶段的持续性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与产业界进行衔接,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融合的目标。

“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众创空间”主要服务于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校内外创新项目孵化,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服务设施及软、硬件条件的实际需求,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初期孵化阶段提供必要的支持,并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有效整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教育、文化、艺术设计、科技创新”等专业领域的优质资源,推动自治区文化及科技融合成果应用示范。

具体措施

图片23.png

实施路径与具体措施

推动实施“教室革命”。将原有教室打造成融“教室教学+科学研究+公司运作+设计生活”为一体的教学单元,从而进行功能重构,现已有56间教学单元。通过将教室改造成集群“众创空间”教学创业综合体,实现了所有课程教学情境的专业化、职业化转变。

“艺术设计众创空间”目前设立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逸夫楼和海航楼,2个区域自主使用场地12423平方米,专业展厅1300平方米。空间建立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平台14个,包括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民族服装服饰研究会、内蒙古动漫学会、内蒙古“布丝瑰行动”研学基地、文化科技融合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众创空间有43间工作室,有数字媒体与动画创作工作室、蒙古族服装服饰研究创新工作室、视觉传达与包装研究工作室、蒙古族家具创新工作室、计算机实验室等,现有六百余个创客工位。

图片24.png

改造后的教学环境

以任务为驱动,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通过与乡村振兴局等政府部门合作搭建实践基地、建立“共享家”校企联合平台、设立项目制教研组和启动“智创草原”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项目等方式,充分了解地方的真实需求,杜绝“虚题虚做”,形成了“社会需求带动教学资源”的新路径,深度挖掘提炼设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家国情怀元素,每一份作业都有其社会价值,积极引导学生把设计成果书写在北方大地上。

图片25.png

学院“智创草原-设计赋能内蒙古”2021届毕业设计展上的时尚蒙古袍设计

构建“链状协同、集群互补”的团队教学集群。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任务为驱动,链状衔接多个不同专业特长工作室单元,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优势互补、协同教学的链状教学模块。融合多个链状教学模块,形成教学集群规模,吸引联接“政企”优质资源补充教学,聘请校外创新导师、引入实践项目、建立实训基地,形成相互赋能、资源共享的团队式教学集群,从而帮助边疆高校设计实践教学走出资源不足的困境。

建设专兼结合的校内外教师队伍。依托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的校友资源,内蒙古师范大学签订了近30位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作为众创空间的创业导师,点对点孵化创业团队项目;每年签署协议的市场化投融资创业导师也在逐年增长。

校内导师方面,入驻的60多个创新团队工作室均有校内导师作为创业导师孵化学生们的项目,每年将校内骨干创业导师送出去培训;已经连续4年参加北森生涯辅导师、ESB创新创业师认证、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和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创业指导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促进创业导师的能力提升。

构建“五维一体”教学评价。制定了以“社会责任、创新思维、家国理念、设计能力、设计实践”为多维评价指标的多主体协同、“五维一体”的学业评价体系,对设计成果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理论性、有效性、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评分。对评分较高的课程或教师进行公开表彰,对于评分结果较差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其想法和思想,同时也应了解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反馈,并对该教师进行疏导及教育,引导其克服困难、走出困境,以此持续改进评价反馈机制,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当下环境的需求。

教学改革成果

学院坚持设计教育产教融合,以设计服务自治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建设为导向,通过“教室革命”与平台建设、产教融合项目落地实施引爆“核能效应”,积极连接各级政府和企业需求,推动自治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了产教融合反哺学科的发展与专业建设。

教学成果

“艺术设计众创空间”的管理和运营,充分发挥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优势,在技术成果的引进推广、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设计艺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与基金项目申报、“互联网+”和“创青春”比赛组织实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累计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双创服务1200余人次。特别是在2021年,助力“匠绣芳华”团队成长与项目孵化,并获“互联网+”大赛全国金奖,实现自治区“零”的突破。

工作室的各位老师相较于过去单一的课程制,教学态度转变了很多,教学热情大幅提升。在工作室的教学工作中,投入时间相较过去也有大幅增加。学生学习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其中一些企业也与工作室成立了联合设计研究中心,运用引入企业项目、资金合作和自由组合等方式,建立实践、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产学研”体系,打造专业领域德艺兼备的专家及教师团队,开展高年级本科生精准教育,进一步深化新平台、新方向的培训课程。

经济效益

2017年至2021年,“艺术设计众创空间”运营取得一定的成效,有效激活了师生的创新活力,为各创业工作室和孵化企业提供了精准的创新设计服务支持,包括工作室空间、书籍资料室、配套水电暖网、公共会议室、投融资路演室等基础设施;蒙古族纹样数据库、民族服装创新数据、专家指导、同行交流等信息服务;创新创业、高端设计师、手工艺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融资众筹、电商技能等培养培训。在成果孵化方面,开展了成果包装上市、推广销售、线上品牌集成销售、线下品牌集成实体店、小微企业与旅游点合作对接、小微企业间产品代销以及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工作,累计获得各级各类产教融合项目金额2000余万元。

专业与学科建设

结合“艺术设计众创空间”所带来的前沿设计理念,设计学学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在蒙古族服饰文化、壁画艺术、民族文化数字化创新设计、民族特色产品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蒙古族服饰文化史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民族文化遗产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在自治区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被认定为全国一流本科专业基地,数字媒体专业被认定为内蒙古一流本科专业,10余门创业创新课程被评为自治区一级课程。

社会影响

学院在“教室革命”与产教融合项目落地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教育部、自治区等相关主要领导相继到访学院进行工作指导,并为学院搭建了与政府直接对话的桥梁。学院先后与自治区宣传部共建了“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与自治区文旅厅共建了“内蒙古民族服装服饰研究会”,与自治区妇联共建了“布丝瑰研学基地”,累计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和平台11个,陆续被授予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内蒙古众创空间”的称号。

图片26.png

部校共建的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合作平台——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揭牌仪式科研教研

“艺术设计众创空间”在文化传承保护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品牌与数字化传播研究、文创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经验。特别是积极承担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2017—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科技部)、“蒙古族传统纹样‘贺乌嘎拉吉’信息可视化系统研究”(2019—2020年,文化部)、“新时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传播与发展研究”(2018—2019年,国家民委)、“创新+实践型师资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等7项双创协同育人(2018—2020年,教育部)、“蒙古族传统服饰纹样数据平台及产品转化应用”(2019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元上都大安阁遗址增强现实文化体验数字产品研发”(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实践基地建设(2021—2022年,教育部)等工作,并获批“草原英才”创新团队。

“艺术设计众创空间”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产业活动的核心与重点,服务本土市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掘设计艺术研究方面的专业优势,发挥“催化剂”“粘合剂”的作用,有效带动教育、文化、艺术设计、科技创新的创新与创业项目孵化,更好地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相关产业领域提供基础研究、设计创新、产业提升等服务。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艺术设计交叉学科和获批建设的国家一流专业,以及在自治区经济产业环境中的重要地位是高质量建设众创空间的重要支撑。

立足自身特点,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坚持“设计传承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科技创新”的教育理念,坚持“设计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社会创新”的发展理念,汇聚多方资源、强化校企合作,打造了“艺术设计众创空间”的国家级教学实践平台,师生共同促进成果转化。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能在提高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1):46-56.

[2]李欣怡.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3]唐未兵,温辉,彭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08):14-16.

[4]龚芬.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04):46-49+76.

[5]李校堃,李鹏.地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策略与思考——基于温州大学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4):53-57.

[6]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6-20.

[7]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张玉利,白峰.基于耗散理论的众创空间演进与优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01):22-2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