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新时代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困境及养成机制探索
详细内容

新时代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困境及养成机制探索

时间:2022-02-28     作者:石 磊 李军靠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创】

新时代对培养新型教师的高校提出更高要求,对师范生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标准。就现状来看,部分教育院校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师范生学历和能力之间不匹配以及师范生职业认同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发展。高校可以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优化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专业能力素养、强化师范生职业意识教育、加大师范生实践力度来突破新时代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发展困境。

新时代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构成要件

新时代师范生必须提前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入手,为成为卓越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新时代师范生成为教师所必备的专业素质,有利于师范生在教育理念、专业态度以及师德等方面展现出风范与活力。

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深入了解教育工作形成的教育观念。新时代师范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按照新课改发展要求,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向符合时代发展的“学习者中心”“教会学生学习”“重结论更重过程”等教育理念转变,并在成为教师的过程中借助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以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2.师德

师德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从实践角度看,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定是道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2019年教育部等七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师范院校需进一步培养师范生成为敬岗乐业、开拓创新的新时代教师。

专业知识

新时代师范生需掌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广博的个人知识。

1.学科知识及教育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掌握所授学科知识,并熟知最新知识发展动向,及时进行知识结构调整。其次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作为一名新时代背景下的师范生,必须了解当代中外前沿教育改革思想,关注当代教育热点,把握学生个体成长的理论知识等。

2.个人知识

个人对知识的积累会影响师范生教育理念的形成。师范生要善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性知识,将个体知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将教育理论与具体教学情景相联系,以促进个人知识推动教育情感、知识、态度的更新与完善。

专业能力

新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

1.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能力。师范生要提前了解学科课程标准,学会选择教育内容、整合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在学习中提升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观察教学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进一步培养自身对未来教学工作的探究、思考及解决意识。

2.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自如地运用教学能力、教育能力以及研究能力,以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达成。为培养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训练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实践能力。

新时代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发展困境

师范院校必须从新时代下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标准出发,发现并破解新时代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发展困境,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教师。

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校为在校师范生设置了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大门为主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多方面掌握教育专业知识。然而,部分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不强,无法充分掌握精深的学科文化知识。同时对于非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院校没有为其设置全面的信息技术课程,导致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有所欠缺。

师范生学历和能力不匹配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对教师学历提出更高要求,不少中学的教师都是研究生学历。教师学历的提高对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但目前需关注的是高学历教师的执教能力与学历是否相匹配。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稳步前进,还需大力提升师范院校的水平,将院校硬件设施作为晋升的主要标准,但师资水平等软件设施如果跟不上院校的快速发展,就会导致所培养出的高学历师范生无法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对新时代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同时也会使得目前所存在的教学能力差、研究意识不足等问题成为师范生蜕变为卓越教师的一大障碍。

师范生职业认同意识淡薄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在影响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水平,部分学生会出现职业认同意识淡薄、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持有明显的否定或观望态度等问题[1]。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何在?从经济社会层面来看,教师没有获得社会各界的足够尊重,特别是在部分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待遇差、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使得教师很难形成职业荣誉感。从高校层面来看,在多数综合性大学中,师范专业只占少部分,这也不利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形成。从师范生自身层面来看,影响其职业认同的主要是主观意识和动机没有有效达成。师范生只有对教师职业产生真正的价值认同感,才会自愿投身于教育事业中。

实践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

就目前而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仍处于探索阶段。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并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导致缺乏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及教学实验室;第二,现有校内外实践场所不足,导致师范生无法进行统一的实践培训,最终实习效果参差不齐;第三,部分院校教师及师范生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难免出现部分教师埋头于理论研究,对一线教学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程度不足的现象,从而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新时代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养成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高校应从新时代赋予教师教育的新目标新任务出发,重视对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养成,主动构建完善的师范生素质养成机制。

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优化教育课程体系

各类高校应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除了公共必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之外,还应针对师范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优化教育课程体系。

1.增设教育技术课程

高校需注重对非信息技术专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通过课堂讲解知识的方式加强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院校要积极为学生营造现代教育技术氛围,如增设教师技能大赛,让师范生切身体会到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其日后教学工作打下技能基础。

2.开拓教育科研及研究型课程

教育科研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教育科研活动打好功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要丰富教育科研课程的形式与种类以提高学生参与教育科研课程的热情。一是从入学开始按学生兴趣设置选修课程,师生从不同视角共同研讨热门教育问题,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为大学阶段的研究方向奠定基础。二是院系之间开展合作,开设“跨学院跨学科”双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开设创新型课程

教师要以新时代师范生的素养标准为准绳,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师范生。一是改变被动学习模式,发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二是适当减少师生间的纵向交流,增强学生间的横向交流,以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以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师范生专业能力素养

针对目前师范生专业能力低下的问题,师范院校需从以下方面着手,以加强师范生专业能力素养。

1.关注前沿,调整内容

高校要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及要求,适时调整教育内容并运用到师范生教育中,以解决师范生课程组织与管理能力弱、备课说课不熟练、运用教学策略不灵活等专业能力方面的问题,使师范生具有更强的从教能力。同时学校要根据前沿设置课题,鼓励学生积极申请课题,并为学生提供研究锻炼、自我提升的机会。

2.提供研修,更新观念

高校在关注师范生的同时也要关注在职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高校可定期为优秀教师提供到知名大学交流学习的进修机会,以促进教师知识观念更新,凸显教师对待知识的专业态度;学校还要及时组织分享会,以培养新时代优秀师范生为目的,共同研讨符合自身实际的培养方案。

加强师范生职业意识教育

为增强师范生的职业意识,院校可以从增设德育课程、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兴趣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方面入手。

1.增设德育课程,促进师德认知及情感的培养

师德的培育是教师教育恒久的主题,师德建设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在各个时代都具有丰富的内涵[2]。在新时代背景下,师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时刻关注当前教师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实需要增设德育课程,使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从而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着力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兴趣

对教师职业的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知识的直接动力,学校应从发展学生自身出发,引导师范生及时关注教育界的新闻大事,开阔教育领域眼界,丰富自己的自身素养。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师范生走入课堂,实地感受教学氛围,也可加大教学实习力度,采取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培养模式,让师范生直接进入中小学课堂从事教学工作,积累教学经验,获得职业体验以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浓厚兴趣[3],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观念。

3.引导师范生端正态度,树立教师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期间不少学生对自身没有形成正确的评价,无法估量自身实际能力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因此,高校应尽早为师范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修课程,让师范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自身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加大师范生实践教学力度

师范院校的实践教学要定位清晰,同时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及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1.定位清晰,准确把握实践教学

首先,实践教学虽然需要理论教学来指导,但理论知识最终是要靠实践来检验的。因此,教育者要改变原有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偏狭概念,对实践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其次,高校要对实践教育予以人、财、物方面的保障,如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改善实践教学的硬软件设施等。最后,高校教师也需认真对待实践教学,精心备课,用心指导,及时评价,保质保量完成每个教学环节。

2.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德才兼备、业务能力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完成实践教学的保证。第一,高校可大力引进教育名师,为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发挥“领头羊”的示范带动作用;第二,开展教学论文撰写、修改及投稿活动,开展各项科研申报项目,教学名师和其他成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分享经验、交流和争论观点,在平等的对话中解决问题[4];第三,可聘请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作为师范生校外指导教师,并在薪资待遇上向实践指导教师倾斜,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对学生专业素养进行针对性训练。

3.多方参与,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评价的准确性,促进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这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多方利益相关者明确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因而在实践教学评价时,应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第一,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院校领导定期到基础教育一线进行实地考察及满意度调研。第二,建立及时反馈评价机制,把握实践教学整个流程,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最终奖励的重要参考项。第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弥补空间教学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对教育实践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对学生进行远程实践教学指导,实时监督学生实习进度[5]。

参考文献

[1]曹丹丹,李茂森.师范生专业伦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8(05):75-79.

[2]周立群.回归与创新:对新时代师范教育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71-77+190.

[3]朱晓民,郭小兰,高扬励.师范生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1):40-44.

[4]王后雄,李猛.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J].教育科学,2020,36(06):40-46.

[5]钟晓琳,唐延延.“片面应试”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7(01):56-61.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