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影视表演 >> 音乐教育对福利院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详细内容

音乐教育对福利院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时间:2022-03-01     作者:井 淼 辽宁省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原创】

福利院作为孤残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在市场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机构不断完善,使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得到了有效保障,但长期稳定的生活也导致部分儿童逐渐丧失了社会生存能力,亲社会行为孱弱化问题也愈演愈烈,为此,要想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保证“音乐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已迫在眉睫。就目前来讲,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不仅有利于福利院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现立足于“音乐教育”在福利院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中的实践意义,就实践策略的有效性展开进行系统化剖析。

在自觉自愿基础上做出的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被称为“亲社会”行为,本质上体现了“人性本善”。对于福利院儿童而言,在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的高频发生不仅会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其稳定性格的构建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管理中,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加强对他们饮食起居的关照外,提高对他们“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关注度也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教师除了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调整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以便在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上,培养其良好的行为。

福利院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中音乐教育的践行意义

有利于满足福利院儿童审美需求

从某方面来讲,“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建立在儿童情感之上,换言之儿童情感教育是否被满足,是影响“亲社会行为”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福利院儿童而言,由于他们本身较为敏感,为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将音乐教育进一步融入福利院儿童教育现已迫在眉睫。音乐能够愉悦心灵,同时可以通过音响的高低、快慢、粗细等不同表现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打开内心封闭的大门,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某种角度来讲,音乐教育其实就是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和自然、人类和自己情感沟通的机会,在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活动引导者的职责,在启发儿童情感共鸣的同时促使他们在交流、沟通中将自身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以便在帮助他们获得精神满足的同时,因自我肯定而产生一种愉悦感。

有利于培养福利院儿童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和健康情绪的培养,从某方面来讲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关键一环,确保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开展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福利院儿童作为特殊性群体,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并且对他人缺乏信任感,久而久之,不仅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而且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同于其他课程教育,音乐教育可帮助福利院儿童获得自由快乐的体验。音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忙碌的学习、工作压力下倾听音乐不仅能舒缓压力,也能让人们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对于福利院儿童而言,大部分儿童群体的内心都是孤僻自卑的,这种不健康心理对于儿童成长和“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而言是极其不利的。因此,要想改善当前的培养现状,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音乐教育来引导儿童释放情感,在通过音乐帮助儿童保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绪的同时,为后期“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福利院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中音乐教育实践策略

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

从某方面来讲,在“亲社会行为”培养过程中,为确保实现培养目标,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是教育工作践行的首先条件和重要保障。要想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意义,应当明确感官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以此为前提,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同于其他儿童,福利院儿童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生活环境,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往往较低,因此为确保最大化发挥“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效益,教师需要基于福利院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便通过营造充满美感、宽松和谐的音乐课堂氛围,帮助福利院儿童明确了解音乐课程学习的价值。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将抽象性内容与福利院儿童的具象思维相结合,帮助福利院儿童更加深入地探究音乐课程中蕴含的价值,为音乐思维的有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在教室内加入音符、乐谱元素,或是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性教学工具播放音频资料,让福利院儿童在安静的环境中聆听音乐旋律、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播放工作结束后,教师可通过询问福利院儿童“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以及“这首音乐展示了怎么样的画面?”等问题,引导福利院儿童积极思考,使其受到环境中与自我经验相适应的刺激与暗示。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在固定时间段播放儿童喜欢的童谣、音乐,以便在启迪福利院儿童音乐思维的同时,为“亲社会行为”的高效化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培养儿童倾听习惯

音乐作为一门“听”的艺术类课程,乐曲赏析是否充沛在影响福利院儿童音乐素养的培养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与“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成效息息相关。从某方面来讲,由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更大程度上依靠儿童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及相应的情感反应,所以,为了全面提高福利院儿童的音乐艺术水平以及“亲社会行为”培养成效,教师需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对乐曲赏析素材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即通过带领儿童倾听各种乐器声音、带儿童到户外倾听环境中的各种声音、用录音机录下生活环境中各种熟悉的声音并加以辨别,以此来有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经调查,在以往的应试化教学中,由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主要依赖于教学文本,内容具有局限性,不仅无法有效调动福利院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还使福利院儿童音乐素养的培养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为全面提高福利院儿童的音乐鉴赏能力,教育工作者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态度的前提下,确保福利院儿童在家中也能适时受到音乐的熏陶,在与音乐的不断接触中去深入了解音乐的内涵和魅力,由此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激发福利院儿童的学习内驱力。除此之外,为全面提高福利院儿童的音乐艺术素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在带领福利院儿童赏析文本素材的同时,聆听一些其他乐曲(如国内外经典歌曲和舞曲),这有利于给予福利院儿童充分思考空间,调动起福利院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赏析丰富的乐曲时不断感受音乐的魅力,并从中获得良好审美体验,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精心设计音乐游戏

作为福利院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游戏化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天性;而且在相对自由快乐的空间中,游戏化教学还可以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以此激发儿童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音乐活动经常是团体性的,儿童在这类活动中,能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养成与同伴分工合作、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

作为一门与生活有密切相关性的学科,近年来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音乐教学工作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有效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其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并借助有效的生活素材来帮助儿童掌握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技能,确保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儿童爱玩的心理和极强的求知欲,通过带领儿童走出教室,感受生活中蕴含的音乐知识,以及通过向儿童提供常见的生活素材,在消除儿童对课程抵触情绪的同时,充分提高其活动参与度,使其在掌握更多音乐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音乐技能。

很多儿童都是音乐初学者,对于节奏的了解及掌控这一关键性教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对此,教师需要通过节奏性较强的动漫音乐结合游戏教学模式将节奏的教学划分为不同的环节。首先,将节奏教学拆分,让学生在掌握动漫音乐的最基本的节奏之后,再对歌词进行熟读;然后,按照音乐的节奏的划分开始敲击桌面或者是拍手,这样儿童不仅可以边玩边学,还能够加深记忆,加强理解;紧接着,教师可以进行do、re、mi、fa、so、la、xi这七个基本音的教学,并且通过师生合作创作出七个代表基本音的手势,当教师唱到相应音时儿童就做出相应动作;最后,将儿童分为七人小组,每个儿童代表一个基本音动作,进行旋律的合奏。

例如,在《葫芦娃》主题曲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这是一首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节奏划分教学法,利用歌词的特征挖掘整首歌的节奏特征,在欣赏完毕后划分乐曲的节奏重点,之后在演奏过程中可以带领儿童进行拍手、跺脚、摇头等多种需要感官以及四肢参与的活动,帮助儿童参与到七个葫芦娃的节奏学习中。

丰富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模式

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为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不断丰富儿童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倘若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不仅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对和谐环境的构建也是极其不利的。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的爱玩心理,通过将游戏与音乐课程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在增添音乐教学律动感的基础上确保儿童的全面参与,以此来确保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艺术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在拓展儿童思维与审美感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使儿童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成为音乐创作的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可借助多媒体具象化地呈现抽象教学内容外,还要善于利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展现音乐效果,以此在刺激福利院儿童感官的同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科学技术得以有效融入日常教育工作,并通过多样化的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模式,在福利院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得以应用,其可以为儿童带来更加新颖且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从而达到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的结合,让福利院儿童接触到更多外界的高质量音乐教育资源,从而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儿童对于音乐学习的追求,进而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搭建更具针对性的音乐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表现形式,为音乐教学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为福利院儿童的音乐学习创造了更加优质的环境,更有利于接下来相关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教师以身作则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对福利院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价值,并以此为前提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很多学生都愿意相信教师,跟随教师的教学理念学习和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主动将音乐教育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音乐学习。要主动引导学生,反思音乐的内涵与价值,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并主动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因为学生的抗拒心理影响教育质量。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和丰富自身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理解。比如,部分教师存在其音乐教育对学生引导效果差的问题,导致学生很难将音乐学习与优化自身亲社会行为联系在一起,也就直接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是要主动提升自身的音乐与亲社会行为融合的教育能力,并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为学生发挥表率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概括而言,由于福利院部分儿童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若长期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势必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稳定性格的构建。为使福利院儿童更好地迈入社会,通过优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来落实“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是现阶段全面提高福利院儿童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冯爱梅.区域活动: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途径[J].中国德育,2007(11):77-78.

[2]陈应成.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2008(05):14-15.

[3]廖策权.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03):19-21+56.

[4]李红霞,彭阳,崔雅芬.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调查与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04):36-37.

[5]吴念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福州师专学报,2002(04):62-66.

[6]张洪敏.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思考[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08):45-46.

[7]杨晓溪.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1(01):2.

[8]张利群.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2002(08):32-34.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