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从红色文化中探索高校美育新路径
详细内容

从红色文化中探索高校美育新路径

时间:2022-03-01     作者:于宛冬 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原创】

红色文化生生不息,高校美育应运而生,教育在国家文化事业推进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开创了审美教育的新路径。在社会浪潮与时代背景下,探索高校美育新路径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并且通过红色文化发现这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性,每种独特性都承载着处于该时代的人类的诉求。在当今时代,文化多样性特征明显,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为高校美育提供了途径,创造了条件。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审美教育更是深受国家重视,“美”这一主题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倡导高校的“五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大立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时代新人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然而,在高校美育的探索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致使美育无法顺利、有序开展。因此,从红色文化中探索高校美育新途径是时代的诉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这一新途径通过在各大高校中宣扬红色文化,并将其应用于审美教育培养中,以期培养大批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美学人才,进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高校美育概述

审美教育悠久历史

美育一词由来已久,最早的概念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席勒于十八世纪提出的,他在《美育书简》中提到:“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席勒希望将人类培养成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进而开辟一条从感性到理性的道路。可见在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探索美育这一重大课题,并且将之付诸实践。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大都体现着这一思想,不论是孔子的“仁”与“礼”,还是老子的“顺应自然”与“无为而治”,抑或孟子的“仁政”与“民本”思想,无不闪耀着独特的美学光辉。因此,美育对于一个人品格的培养影响深远,严格来说,美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独特性与多样性的塑造尤为重要。

红色文化浅述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推崇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极具中国特色,深深流淌在中华人民的血液里,牢牢印刻在华夏子孙的基因中,其重要性皆体现在“红”字之中。红色可谓最鲜艳的颜色之一,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与生生不息的力量,其源头是火山之中的熔熔岩浆,其过程可能是沿途的皑皑白雪与荆棘丛林,而其终点必是散发着希望之光的汩汩暖阳与温热情意。可见,红色文化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高校美育现状

而今,全球都大力倡导文化建设,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些理念引发了不少国家对于教育与文化之间的思考。因此,高校美育这一新途径应运而生,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将高校的教育发展与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到一起,既发挥了文化对于人们道德素养的进化作用,又将美学这一重要形式应用于教育当中。高校美育以美学育人,以文化育人,以此来促进高校学生的人格培育、情感美化与审美提高。就目前而言,由于国家对于美育工作的扶持与帮助,各大高校都重视美育工作的实施情况。随后的推进过程也受到广大师生的配合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总体保持着良性的发展状态与稳定的发展速度,并且有望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美学人才,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探索高校美育新路径的意义

高校美育这一模式自创新以来,为学生群体、国家事业与民族文化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促进学生群体寻找美、审视美;推动我国美学事业进入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事业的自信心。概而言之,高校美育独具中国特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相符,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每个独立个体都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那么就意味着个体所处的群体也有其独特性,这一独特性是该个体与群体区别于其他个体与群体的根本标志,也是个体与群体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采用审美教育这一特殊模式开展课程教学,高校学生区别于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个体,已发展成了独特的个体,有其个性特征与独特文化,也具备了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性和可能性。因此,审美教育的开展既是高校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保持高校学生独特文化地位的首要前提。从以上逻辑可以得出,高校对学生进行美育提高了学生对独特文化的认识,高校学生将自身的文化特色加以应用,进一步投射于整个社会,甚至是整个民族之中,从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迸发,最终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发展与培养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育等方面的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思维模式的快速转变,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高校美育顺应了社会对于人才要求的潮流,加强了对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这一能力不仅聚焦于“美”这一字眼,更重要的是“审”。何谓审,顾名思义,审查与寻找。美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它以不同形态与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然而审美则偏向主观,每个人对于美的判断标准都不相同,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是美,炙热的夏阳烘烤着大地也是美,就连布满残破落叶的秋冬季节也称得上一种美。因此,寻美易,审美难,高校美育为此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为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带来了灵感,这一新路径有利于推进高校的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学生徳、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推动美学事业发展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扉页中写道:“将一切事物教给全人类的无所不包的艺术。”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艺术事业与全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全人类要想取得进步,就要永恒不懈地追求艺术事业,而艺术事业又与美学事业相互交融,高校将文化因素应用于教学中是对艺术事业的探索,亦是对美学事业的追求。传统美学事业的发展良莠不齐,主要集中于表面,并不涉及文化层面。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极不深刻,学生往往只理解了皮毛,而无法深入研究其内在含义,自然很难运用于实践中。然而,高校美育这一新模式的出现为我国美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新方向,使我国美学事业持续发展,甚至在国际上取得实质性进步。这一创新促使高质量美学素质人才的涌现,并推动了我国美学事业蓬勃发展。

高校美育新路径的现存问题

尽管高校美育与红色文化的结合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审美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前期的课程活动,即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理解环节;中期的教师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实践环节;后期的师生互动,文化交流环节。这三个环节各成其主,却又密不可分,在实行的过程中稍不注意便会产生问题,现存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美育课程活动不科学

任何学科、任何专业的课程设置都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美育课程也不例外。在高校中,有专业美育学生与非专业美育学生,两者对于审美学科的需求不同,对于审美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高校在设置美育课程时,应充分考虑这两者的不同需求与不同条件。例如,一些高校为专业美育学生和非专业美术生开设了数量与难度相同的美育课程,并且两者的考核评价机制也相同,对于专业美育生来说,这些课程可能不足以提高其自身的美学素养,他们需要的是更加专业、更加符合他们发展的美学课程;而对于非专业美育生,他们对于美学只是感兴趣,仍然停留在想要浅尝的层面,只是想要了解美学知识,但是高难度与强输入的美育课程让他们望而却步,超出他们能力的考核机制,更是造成了劝退的结果。因此,这样不合理、不科学的美育课程活动对于专业美育生和非专业美育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不符合“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长此以往,两者不仅发展得越来越不平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美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美育实践活动形式化

实践活动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将课程活动中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这一过程不可以拘于形式化,需要真真正正地深入社会,投入实践。然而,现如今一些高校的美育实践活动越来越趋于形式化,学生便很难从社会实践中取得进步,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固化学生思维,不利于美育事业的开展。例如,一部分高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依据相关政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但很多学生在实践过后,都反映这些所谓的形式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并没有有效衔接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学生从中一无所获。因此,此种流于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尽管形式多样,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高校学生若长期投入此种美育实践活动,不仅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容易丧失提升美育素养的自信心与自觉力。

美育文化活动不规范

文化是一个人的魂,更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活动在个人与民族的前进道路上犹如指明灯,有效的措施对一个人的发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指导作用,或促进人们思维模式的良性转变,抑或帮助人们走上正途,返璞归真。然而,文化活动并非都能够有序开展,虽然一些高校在积极创新美育文化活动,但在推进的过程中并未遵守规则,产生了不少不规范的现象。例如有的高校将红色文化应用于美育活动,在学校建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设施,这一想法固然有其独特性,但是这些相关设施经常达不到标准,造成使用不规范的结果,这样不仅可能挫伤高校学生立志投入美育工作的积极性,还有可能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由于美育文化活动的不规范而产生的后果,就如同潺潺小溪的目标本来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而如今却断流在沿岸的岩石边,奄奄一息,这极不利于美育工作的可持续推进。

探索高校美育新路径的根本之道

高校美育路径的创新之举在实施过程中固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处现了相应的问题,不过其根本之道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完善美育课程活动机制,提高美育实践活动效率,规范美育文化活动秩序。

完善美育课程活动机制

机制的完善需要连续反复的实践与无数次的实验,因此高校美育课程在经历了长久的实践后,需要相关机制的支撑,美育课程活动丰富多彩是其次,重要的是其机制的完善。高校要充分了解专业美育学生与非专业美育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水平,根据此制定相对应的课程活动机制,例如,对于专业美育学生,高校可以设置种类形式较丰富、考核难度较大的课程活动机制;对于非专业美育学生,高校可以开设有针对性、评价较简单的课程活动机制,以此达到不同的美育效果。

总而言之,高校的课程活动机制要符合现实条件,体现科学性的原则,让学生最大程度感受其中的“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与能力,最终促进高校美育事业的发展。

提高美育实践活动效率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都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任何理论的最终结果都是应用,高校美育也不例外。高校美育应提高其实践活动效率:首先,高校应扎根实际,设置更加真实的活动,使学生真正获得成长;其次,高校应提高自身设施建设,为学生进行美育工作提供有效的硬件设施,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效率;最后,高校应针对不同的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建议,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美育高校要设置某种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艺术设备,并且给予有效的建议,帮助学生积极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进而弥补自身美育的缺点。

规范美育文化活动秩序

社会中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符合一定的规章秩序,高校美育文化活动亦然。高校在实施美育文化活动时,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范,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美育文化习惯。首先,高校要以身作则,在创办一定的文化活动时,自觉遵守相应的规则,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举办相应的讲座,号召学生严格要求自我;最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文化交流、交往活动,防止双方发展不平衡,出现两极化趋势,导致文化活动的失败。

总之,美育文化活动的秩序规范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只有两者都遵守一定的规章秩序,才得以保障高校文化活动有序开展,进而促进高校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高校美育已是大势所趋,其在与红色文化的结合当中开辟了新路径,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然而,由于现实因素,高校美育与红色文化的结合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只要保证教育事业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创新这一根本之道,高校美育仍能大放异彩,在国家教育事业上提供自身智慧,在民族文化发展中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凯.新时代高校美育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6-18.

[2]毛云秋.浅析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及其美育作用[J].汉字文化,2021(16):163-164.

[3]徐荣荣.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瓶颈及其破解路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4):41-4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