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网络传媒 >> 新媒体视域下时政微纪录片的创新传播研究
详细内容

新媒体视域下时政微纪录片的创新传播研究

时间:2022-03-10     作者:伦智娇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创】

近年来,时政微纪录片发展正盛,以中央电视台新媒体平台为主的主流媒体正掀起时政微纪录片 的热潮。作为时政报道和微纪录片的结合,时政微纪录片兼具时效性和真实性、艺术性和纪实性。分析时政微纪录片的特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以一些成功出圈的典型案例来阐释时政微纪录片的创新传播路径,打造新时代下时政微纪录片新风貌。

时政微纪录片作为微纪录片的分支,是在传统纪录片的基础上,乘着新媒体的快车发展起来的。时政微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进一步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策略在中国各地方的成果。此外,时政微纪录片较传统纪录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短小精悍,其顺应时代发展变化,适应手机、网络及主流媒体传播趋势,在当下快节奏的环境中,以不可阻挡之势霸屏。 

时政微纪录片的特征 

以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为载体而创作的微纪录片 在手机媒体与受众之间营造了一个可移动的交流空间, 同时5—25分钟的时长使得微纪录片满足当下快餐文化的 欣赏要求。但纪录片的“微”所表达的不只限于时长,更多的是在内容上体现“微”。微纪录片通过对内容的精心选择与策划,将最精彩的故事浓缩在几分钟之内,并充分把握音乐、解说词、镜头内的细节,具有情感渗透力。 

时效性强 

时效性是时政微纪录片最大的特性。它改变了纪录片的制作模式,篇幅简短,制作灵活,对新闻热点捕捉敏锐。2021年9月30日,央视新闻推出了时政微纪录 片——《今天,鲜花献给英烈》,记录了天安门广场上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向人民英雄敬献花 篮的场景。央视新闻作为央视的短视频平台,同时也是 时政微纪录片的主要产出地,深谙时效性之道。

时政微纪录片体量小、时长短,符合政府的宣传诉求,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所以发展空间较为广阔。此外,冷媒介因清晰度低、信息量少等特点,要求受众需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参与进来,时政微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因此得以体现。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卡茨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而进行的,强调受众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受众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选择需要的节目,同时短视频平台所面向的受众往往是移动性、情绪性的,这就要求电视、新媒体要把握时间节点、时代脉搏,创造有时效性、有时代意义的作品,由此时政微纪录片应运而生。

到达率高

时政微纪录片是纪录片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延续,是在新媒体视域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纪录片形式。同时手机等移动终端与电视、电脑等相比较而言可以让受众更加方便选择以及接收讯息。时政微纪录片更加关注当下的热点,播出的内容更多的是当天所发生的事件,这与传统纪录片时间长、成系列、制作宏大有所不同。此外,在短视频平台中播放的微纪录片可以全天不间断播放,受众可以在任意时间通过自主搜索获取相 应的视频内容。此外,微纪录片的竖屏模式可使用单手操作,为受众提供了便利,同时竖屏加滑动浏览也符合 现阶段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无论是工作还是吃饭, 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随意观看。

以央视新闻App为例,将2019年12月3日—2021年2 月3日内的91个视频作为总体,随机抽取10个样本,可 以看出央视新闻客户端的时政微纪录片的平均浏览量在 41万左右,其中单条最高浏览量在180万左右,相当于 每77人中就有1位观众看过这条时政微纪录片。反观传统纪录片,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为例,CSM全国网实时 收视率调查显示,2021年12月4日—12月10日中央电视 台纪录片频道平均收视率为0.0322%,排名不佳,在12 月10日18:00—24:00这一时段的收视率中,其收视率为 0.0644%,位于最后一名。所以依托短视频平台发展的时 政微纪录片比传统的纪录片拥有相对较高的到达率。

 宣教性强 

时政微纪录片可分为生态治理、民生、教育、国际 外交等内容。在《绿色之变》里,总书记的话让大家深 受鼓舞。时政微纪录片追踪实时报道,以精短的视频表 达出国家的态度,画面温情,受众也能在产生共情的同 时学习党的各种理念。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审美性,以审美性为 基础,可将文艺作品分为突出宣传教育的宣教性文艺和 突出娱乐消遣的娱乐性文艺。在宣教性文艺中,宣教性 作为一种文艺传统表现在文以载道和寓教于乐两个方 面,时政微纪录片要想获得更多的受众流,必须在宣教 性中强调通俗性:其一,顾及受众的审美水平,以大众化的视角呈现画面内容,没有过多的炫技和个人风格的表达;其二,在明确思想目的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娱乐元素。明确的思想目的是其根本,也就是寓教于乐,让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学习,以实现时政微纪录片自身价值的转化。 

时政微纪录片发展的困境

接受美学理论将受众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内生动力,着重强调受众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作品是在有鉴赏力受众的理解中,由创作者和受众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创作者要与受众通过作品产生思想交流。基于此,可以发现,时政微纪录片在媒介运作、意蕴输出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媒介分化严重

媒介分化是媒介发展的最终结果和目的,也是适应受众分众化的必然要求。针对受众分众化,内容传播阵地发生转变,新媒体传播引领潮流,媒介竞争日益严重。当前时政微纪录片的传播媒介主要聚焦于央视、各 大省级卫视的新媒体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其中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只是主流媒体平台的附属传播渠道,自身并没有新鲜内容产出。

一些地方媒体在资源的获取方面力量薄弱:节目生产主要依靠于国家和政府,收视率问题也影响着节目的制作。这导致地方媒体无计可施,而头部媒体不仅占据着上游环节,在下游也占据绝对领导权。其中,央视新闻App作为主流新媒体平台,不仅掌握着丰富的节目资源,还专门设置了时政微纪录片专题——习近平总书记中国行专题、体育专题。此外,受众在观看时由于自身的 期待视野会首先选择一些头部媒体,导致其他媒体平台受众分流现象较为严重,这种莫比乌斯环也会使媒介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传播效果受限

通常信息传播效果一般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情感态度层面和行为层面。认知层面效果是指受众接收 到信息的初始反应;情感态度层面效果是指受众对最初的认知所产生的心理情感变化;行为层面效果则是指受众的行动体现。任何一部作品都应该给受众带来思考,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就会缺少符合受众审美的元素,同时也要考虑是否与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相契合。 

时政微纪录片虽与新闻报道片有所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相似性。它们都是在宏观层面上的一个把控,并在宏观叙述中加入微观化的表达。当下的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类内容的系列报道,短视频已然成为争夺流量的平台,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剧纷纷 二剪上线,让身在其中的受众“流连忘返”。即使时政微纪录片本身教育性、知识性强,抑或是传播渠道已经 延伸到短视频中,这种负迁移也在无意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效果。

时政微纪录片的创新传播

受政策、渠道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时政微纪录片的体量要比传统纪录片抑或是时政微视频少得多,这一类型还有待于规模化发展。在接下来的时政微纪录片中,要秉持创新观念,树立时政微纪录片的品牌,展现 时政微纪录片的年轻韵味,实现时政微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

品牌化运营精准受众定位 

纪录片的发展需要实现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目前纪录片处于从数量增长转向内容制胜的关键阶段,单纯的内容生产要素的集中已远远不够,要通过创新才能实现 产品的升级,才能创造价值。任何节目都需要树立品牌形象,品牌是节目的标签,是形成稳定受众群体的关键。受众是节目最稳固的收益来源,节目要做到以受众为主、以内容为先,并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创作出更多有共情力的内容,实现节目的品牌化发展。

“品牌是一种象征、设计、名称或者以上组合,品牌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增值,也可以在使用者心中留下使用体验,或者深化使用者心中的心理印象。”打造品牌 形象,首先要明确品牌定位,时政微纪录片的选题应出 自群众,了解群众所想,创作群众所需。其次,应创作具有共情力的内容。罗杰斯指出,共情是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可理解为个体像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去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最后,还应完善传播策略,双向互动交流可以提高品牌的黏性。互动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感,打破手机等传播媒介的阻隔,拉近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在短视频强势蚕食网络市场的境遇下,时政类微纪录片想要市场与流量,只有进行升级转型、IP开发以及品牌化运营,才可以得以持续发展。 

年轻化表达构建视听新编码 

纪录片自发展以来,受政策影响大都是以展现大国题材为主,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 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战争的胜利,共建新中国的情景,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下互联网时代,网生纪录片包容性强,但在消费文化的重重包围下,时政微纪录片想要进一步发展,应着重加强内修,创作者应剖析自身特质,结合传播规律,整合优质资源。

选题视角逐渐年轻化。时政微纪录片的内容虽是国家大事,但其在宏观中对于微观的现实性表达,即真实记录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情感变化,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通过独家视角打造全新看点,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网生代用户的好奇心,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时政纪录片更深层次的内核探究。时政微纪录片《胡同深处听民声》中,记录总书记到北京胡同走访基层,与群众探讨什么是乡愁、什么是幸福。总书记亲手包饺子的视角独特,拉近了人心之间的距离,叙述方式更加年轻化。

创作者要把握全片的总体基调,对音乐的使用要规范不死板,一些地方小调、民间乐曲可以带来一定的反差。语态的表达可以使得内容年轻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时政微纪录片要“迎合”网生代受众,就要在语态上有创新性。如哔哩哔哩就对厚重的历史纪录片采取说唱、漫画等方式,赋予作品以新生机。时政微纪录片可以尝试以漫画或动画的方式来呈现,既能缓和政治属性的严肃氛围,又能扩大受众群体的范围,以实现受众的全方位普及。

多窗口体系赋予作品新活力

多窗口体系可以让作品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制作者不仅要在上游阶段用力,也要打通下游阶段,实现传播的多元化发展。在融媒体时代,单一渠道的绝对优势已经消失,矩形传播成为主导并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式,满足受众主体地位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受众的自主选择在互联网时代下得以体现,一方面内容的丰富多元满足了受众的观影需求,另一方面受众本身的自我价值也可以得到实现。麦克卢汉认为信息的传播已经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地球已与社区无异。互联网 传播语境下,受众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抬高,节目的传播多元化也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根本。所以打通下游全通路,提高受众接触率是关键。抖音、快手的强互动性特 质已成为很多媒体平台的新领地,在这类短视频平台上 设置账号,由专业媒体机构进行有策略性的内容发布, 并与受众产生互动。此外,豆瓣、微博设置相关的话题讨论为时政微纪录片造势。“长尾效应”着重强调在传 播的过程中设计衍生品,如《朗读者》中的朗读亭既为节目带来了收益,也与受众产生了更长时间的互动交流。

时政微纪录片可以进行文化长廊的制作与开发,即对报道中反响较大的地方打造文化打卡地等。多窗口让节目的营销传播不再单一,也为节目带来了更多活力。 时政微纪录片作为国家主流话语在互联网时代下的 新表达,如今的发展并非是偶然,而是中国纪录片在新 时代下的新尝试,顺应了国家发展进程的新需求。在互联网时代诞生并发展的时政微纪录片在叙事风格、影像表现上的创新,为弘扬时代精神、顺应主流民意等方面贡献了力量。在未来,时政微纪录片要在品牌定位、风格表达、传播体系建设等方面有更严格的要求,以打造 更高质量的内容产业链。 

参考文献

[1]许健.融媒体时代城市电视台微纪录片的创作与应用 [J].视听界,2021(04):103-106.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上海:商 务印书馆,2000.

[3]夏康达.论文艺的三大类别[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1988(04):47-52. 

[4]张皙.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研究 [J].戏剧之家,2020(10):97. 

[5]王鍾陵.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J].江苏社会科 学,2012(03):174-182. 

[6]樊启鹏,李瑞华,任伯杰.2018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 研究报告[J].电影艺术,2019(03):118-122. 

[7]张彤军.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的品牌传播研究[D].南 昌:南昌大学,2020. 

[8]安玉青.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发展问题与对策[J].当 代电视,2020(02):81-84. 

[9]范雅琳,王雅迪.两会微纪录片《她的故事,“触”处 动人》的互动叙事分析[J].采写编,2021(10):4-5+137.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