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浅谈文学渗透视角下的宋代古典园林内涵
详细内容

浅谈文学渗透视角下的宋代古典园林内涵

时间:2022-03-11     作者:杨卓航 太原理工大学【原创】

宋代是园林之风盛行的时期,是承上启下的朝代,在园林史与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的标志在于园林“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蕴”。古代园林与古典文学,从创作者的身份、美学思想到艺术风格上,都有相通之处。宋代诗词中体现的园林观,则影响着后世造园之风。着眼于宋代文学作品研究与宋代园林文化内涵,总结“园林文学”与“文人园林”的互相渗透,意在探究园林在建筑、文化、美学方面的多重价值。

纵观历史,园林的发展与历朝的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而宋朝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文人地位的空前提高,引发了一阵文人造园的风气,这使得文化和园林艺术的发展空前繁荣。就宋代经济来说,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造园技术的发展。在宋代繁荣经济以及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下,从帝王到平民百姓,都热衷于大兴土木、修建园林,尤以文人造园为主。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这样的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然与建筑美的融合;诗意的情趣;意境丰富。由于古人对自然美保持独有的审美意识,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就走向了自由形式,倡导“顺势而为”。其他两个特点,则都跟诗词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文学与园林都是时空交融艺术,可以随着时间历久弥新,被赋予不同的时代意义。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便可体会园林艺术的深刻内涵。

相关理论概述

文人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概念并没有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就是由古代文人营造的园林。相关的领域内对其这样定义:“在封建时代,中国文人园林是由学者、画家、诗人,或者是由被贬官谪居的士大夫或怀才不遇的才子设计的。”而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定义如下:这是由 “士流园林”文人属性增加而形成的园林,“文人园林即文人经营的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宋代社会背景

宋代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的地位。但由于当时的时代环境,文字狱大兴,隐逸思想逐渐盛行,人们便开始逃避现实,文人墨客中出现写词作画、营造园林之风。

而宋代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北宋中期后,城市中便取消了分隔。《东京梦华录》中对汴梁城内的商业景象作出了这样的描绘,“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繁华可见一斑。《清明上河图》通过描绘汴梁的城市生活图景,直观地印证了这样的繁华景象。从各类艺术作品中可以总结出宋人的一些行为活动偏好:除醉心于诗词歌赋、绘画与茶文化外,集古玩的风气在两宋也盛行起来,这些活动的开展也需要园林作为场地。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园林营建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李诫的《营造法式》、俞皓的《木经》都完成于宋代。而丰富的建筑样式与多样的景观小品,已在这一时期丰富地呈现出来。文体活动的衍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之盛行的美学之风,都促进了宋代园林营建技术的提升。

图片2.png

《清明上河图》局部 

资料来源:网络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34010&s=fwzxhfbt

宋词中的主要意象与营造手法

主要意象

1.自然意象

正如建筑与园林中空间的虚实变化,诗歌中的自然意向其实相通。山石、水体等存在于自然中的景象,便是其中的实景,它们包括山肚仰山、壶中洞天等山石类景观,小桥流水、溪山行旅等水体类景观;而虚景意象则包括一些阴晴圆缺、四季流转、昼夜变换,以及声音、气味等以五感为载体的意向。

这些常见的自然意象,侧面反映出词人对园居生活的要求。范仲淹曾这样写道:“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在萧瑟时节,他巧妙地将落叶飘零造成的嗅觉体验融进景色,加之环境中的听觉对比,抒发其惆怅的心志;《苏慕遮》里又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诗人运用自然意象,如碧云、黄叶、天、地、秋波等,表达相思之情。

2.建筑意象

建筑类意象则是指诸如亭台轩榭等各类型的建筑或是门窗、砖墙、阑干等建筑构件,它们常作为文学作品的场景发生地与情感寄托处。根据类型组成,通常将它们分为两类:完整的建筑物与建筑的局部装饰。其中完整的建筑物,不论在实景园林或文学世界中,都主要起着点睛作用。建筑构件则常起望景、引导景物变化的作用。

宋人诗词中点景的实例数不胜数,“风意未应迷狭路,灯痕犹自记高楼”,诗句的主要意象便是“高楼”,它形成了诗句画面的构图中心。张先也对景物变化这一过程作出过这样的描写,“临水人家深宅园。阶下残花,门外斜阳岸”,建筑意象“园、阶、门”与自然意象“水、花、斜阳”的结合,观者(即读者)的视线随空间流转而相应转换。从其呈现的空间变化来看,“门”即构成引导视线由内向外转换的转折点,吸引更多观者注意。

3.动植物意象

诗词中,动物意象常常起到烘托情景、寄托作者情感的作用,而植物意象在园林中则更加常见。作为至关重要的景象构成要素之一,植物意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它们的生长特性与植物特点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花语与拟人般的品格。与自然意象不同,它们多为词人(或可称他们为造园者)主观规划、设计的产物,也体现其本人的品格特性。梅、兰、竹、菊、芭蕉、梧桐等等,都是诗词中常用的植物意象。而在实际庭院的营造中,宋人倾向因地制宜,选用适宜本土生长的植物,或选用造园者喜爱的植物,并辅以奇花异草作为点景。

正如修辞中的“通感”,词人也常将植物与人体的五种感官体验相结合,以营造亲切的环境。《瑞鹧鸪》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作者将嗅觉与视觉相结合,场景便由疏影、池水、月亮与梅花的香气共同构成,同时没有直面描写植物,而是通过植物影子的变化,使其成为园林一处极为特别的景色。相似的描写方式在苏轼笔下被这样运用,“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疏影映上东墙,与园林小品中的“粉壁理石”也有几分类似。

图片3.png

《蕉荫击球图》中的“粉壁理石”

资料来源:网络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05/17/21205651_489707263.shtml 

园林营造手法

1.框景

宋代文学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点之一,就是宋人在文学中常常不“开门见山”,而是通过一种欲说还休的意味,含蓄地进行情感表露,当然不能对所有作品一概而论。宋代文人大多运用各种意象,将读者带入造园人(即诗词作者)创作的情景中。

窗在实景园林与虚幻的文学意境中,都是框景这一景观营造方法的主要承担者。就如“异花四季当窗放”,读者通过窗这一字眼的想象与联想,加之窗后的景物描写,便可将窗作为外景的画框,这便是所谓框景。这样的营造方式至今都作为一种常用的造景手法被人们运用,也有无数人欲通过设计转译,使现代建筑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

2.借景、对景、障景

“闲上西楼供远望。一曲新声,巧媚谁家唱。独倚危栏听半饷”,这句词则表现出另一园林中常用的造景方式——借景。观者登高西楼,倚靠栏杆,眺望远景。又如此句:“东吴名胜,有高楼直在,浮云齐处。十二阑干邀远望,历历斜阳烟树”,词作者与风景形成“观望与被观望之关系”:所见一片旖旎皆在高楼平台处借景。

对景与障景也是常用的营造手法。对景是指两处景观的相对,多体现在后世的园林创作中。障景即在景物前放一屏障,以起到欲扬先抑的空间序列,同时这样也可以对一些不利的景观要素加以遮挡,还可以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就如《酒泉子》中的“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

3.透景、夹景、漏景

所谓透景,则是景观在空间中的渗透与似有若无的贯通。如“帘幕深深清昼永”,又如“绿窗携手,帘幕重重,烛影摇红夜将半”,都采用了这样的造景手法。通过帘幕这一意象,多重叠景、幽长深远的空间被打造得更加形象,形成景色间的层次关系。从此处向外望去,重重帘幕为室外景色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园林中也通常利用“廊”进行透景的营造,除去遮蔽这一作用,廊子也同样加强了对观者视线的引导。

同样,夹景这一营造方式也经常通过“廊式空间”塑造,通过对景观的视觉中心进行限定,强调视觉焦点的主要地位,并在两侧设置对景或屏障。正如晏殊这样描绘夹景的场面:“何妨与向冬深,密种秦人路,夹仙溪。不待妖桃客自迷。”植物茂密的种植在道路与溪流两侧,形成线性景观空间与夹景营造。同时,为增加空间的趣味性,造园者会在线性空间中增设景观节点或制造幽长空间中的变化,例如在长廊侧面雕刻精美的花窗,则是与框景、漏景等手法的结合。

宋代文学对造园的影响

清新脱俗、雅趣为美

宋代词人中常涌起阵阵“雅”的作词风气,北宋初期柳永将词写到极致,文人对这样的风格进行改良,将自己的生活情趣渗透其中,宋词也逐渐成为“雅”的代名词。正如宋代文人在词的创作中以高雅脱俗为美一般,宋代园林的风格也逐渐向雅趣靠近,讲究清新高洁的艺术,讲求各种景观要素的和谐排布,在当时的整个艺术界都掀起一股“雅”的风潮。文人雅士也借造园为名,寄托自己高雅的情趣与崇高的风尚,有时融情于景,有时托物言志。他们将自己对生活的期盼与对美好的向往,连同诗情画意,一起植入园林。

柔美婉约、细腻精致

细腻柔美,音韵和谐也是宋词的特点。细致的词句与空灵的境界颇受宋人喜爱,因此高度乐理性与绮丽柔婉风一直在宋代词坛成为主流派别之一。诸如柳词,“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词中描写的情境虽小,却格外精致,各种意向都在词人笔下展现出含蓄却不孤立的美感。

宋代文人追求精致的生活,所居之处蕴含着独具匠心的美,还采用框景、对景、漏景等各种造景方式,使观者在单一的画面中看到多元的美景;此外,造园者通过设计,在园林中酝酿了山清水秀之美,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对梅兰竹菊的推崇

梅、兰、竹、菊这花中四君子,由于象征着高洁的品性,在文人中备受青睐。南宋词人蒋捷深爱竹,“练月萦窗,梦乍醒、黄花翠竹庭馆”;而词人田为这样赞美梅花,“梅花傅香雪,冰姿洁”;又有“秋兰递初馥,芳意满冲襟”“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文人对四君子的崇尚,表现在他们造园的营造材料上。

宋代文学的意象与意境同古典园林中的造景艺术颇为相似,除内容相通外,它们都融合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寄托之情。而从当今看,宋词中常有的庭院意象与园林中所带有的文学艺术气息,在后世的园林和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因而,古典园林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是相互渗透、互相交融的。它们的作者也常将各种意象互相运用,并寄情于景。宋代文人在创作时,也常把园林空间作为环境描写的重点。这些描述反过来体现为园林的造景方式,诸如框景、透景等,它们在今天仍然被许多人转译与研究,并运用到实际中。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李慧希,尹航.文人园林——迈向第三自然的中国式“乌托邦”尝试[J].中国园林.2013(01):91-94.

[3]吕明伟,胡晓雷.传统园林艺术中文人园的隐逸精神[J].中国园林.2003(12): 63-65. 

[4]毛华松.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5]董慧.两宋文人化园林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6]张慧.从宋代山水画看宋代园林艺术[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王晨曦.宋代园林理水文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8]鲍沁星.杭州自南宋以来的园林传统理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9]梁明捷.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10]郭菲.宋代画论中的园林观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