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馆藏建设 >> “公共纪念空间”的艺术化发展路径探析 ——以宁波庆安会馆为例
详细内容

“公共纪念空间”的艺术化发展路径探析 ——以宁波庆安会馆为例

时间:2022-03-11     作者:纪思钰 宁波财经学院【原创】

数字媒体时代,城市公共纪念空间正在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在保有传统历史价值的基础之上,与地方习俗、生态背景、纪念仪式等相互影响,追求新的文化认同,重塑公共纪念空间的展示形态。位于宁波三江口的庆安会馆,是一座融合“妈祖文化”与商帮船舶文化的古建筑群,现辟为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在弘扬宁波港口文化的语境下,结合纪念物和历史环境所构建的“公共纪念空间”,具备唤起群体共鸣和社会记忆的功能。从物理空间的多维感知、精神领域的情感介入以及纪念仪式的氛围体验三方面提出数字媒体时代公共纪念空间的艺术化发展路径,助推宁波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公共纪念空间作为群体共鸣和社会记忆的来源之一,最重要的特性即纪念性,通过某种象征符号或物体的代代相传,构建合理的社会记忆。通过对符号物体中包含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的缅怀致敬,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这是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度的重要资源。国家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公共纪念空间的构建。例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公园、烈士陵墓等,这些公共纪念空间作为承载历史的容器,可供全民共享体验。

纵观城市的发展历程,在以往具有侵略性的战争活动中,入侵者或非法执政者都有意摧毁公共纪念空间,除了表象物理层面的建筑与物体的毁灭之外,更深层的目的在于抹杀民族记忆和信仰,将其中世代建立的社会背景、生产关系、统治形态等打破。中国的圆明园建筑宏大、景观精美、收藏丰富,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和精神内涵,由于前后两次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入侵,150多年的修建和经营成了一片废墟。1940年德军的轰炸,使考文垂大教堂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战争完全摧毁的主教堂。战后新的考文垂大教堂在遗址旁落成,见证了英国人民恢复对历史原貌的理解,以及重建公共纪念空间,再塑民族自信的决心。随着数字媒体迅速发展,多样化的动态视觉形式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纸质媒介和静态的图文信息,大量的电影、短视频、投影秀、实景演绎等层出不穷,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反之,传统公共纪念空间中历久不变的建筑、规范化的介绍册、千篇一律的宣传片,以及逐渐减少的受众,都证明需要在保留原有古韵文化的基础之上,适当地融入艺术化的展示体验,丰富纪念空间的游览性。

物理空间的多维感知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侧重于人对城市空间体验后的自我感知,将原本单纯地对客观环境的研究工作扩展到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探索。由此可知,人与空间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公共纪念空间的存在必然包括风俗、景观、人物和事件等,但其中最基础的元素是以物理实体空间为主的建筑。随着人本主义的发展,公共纪念空间逐步融入人文主义情怀,而非以高大、对称、重复等传统形式建造,实现了由体量震慑到情感空间叙事的转变。建筑内部通过墙垣、屋檐、雕塑、廊柱、阶梯等元素的穿插以营造意象化的纪念空间,使之在逐步限定的过程中强化特定空间的“隐喻性”和“引导性”。与象征不同,隐喻是建立在人们某种约定俗成或过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移情过程。借由物理空间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实现群体共鸣和纪念价值。

宁波庆安会馆兴建于南北号商帮鼎盛之际。据记载,有一闽商海上遇难,受妈祖女神保佑,后回宁波江夏住处,捐自宅为庙,创殿设像,由此诞生浙东第一座天妃宫。其平面呈纵向长方形,坐东朝西,以中心轴对称式分布,以彰显被纪念者神圣的地位,左右依次有照壁、宫门、仪门、前戏台、大殿、后戏台、后殿及前后厢房等建筑,总占地约5000平方米。整体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围合建筑形式,空间呈纵向递进式,在整体微仰视角的基础上逐步抬高各个区域的台基高度和地坪高度,引导人们心怀崇敬。在外观造型上整体采用木结构技术,建筑中的梁、枋、省替和藻井内部都装饰有宁波地方工艺的朱金木雕,前后戏台施以贴金,富丽堂皇,在祭祀妈祖时尤显神圣。同时整体建筑配以砖、石雕艺术,分布在门楼和马头墙垛头之间以及蟠龙石柱和凤凰牡丹石柱上,其坚固的特性也象征被纪念者的精神永存。

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当下,应该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的公共纪念性建筑与艺术化的展示形式相结合,通过全新的视觉展示使之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纳与传承。随着夜间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运用灯光和投影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其通过丰富的视觉画面带领观众感受建筑的前世今生。

将建筑和灯光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两类:一是外立面的洗墙灯,这也是目前建筑展示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其优势在于安装简易,成本较低,适合营造整体建筑的氛围;劣势为其展示形式较为固定,除灯光颜色和特定方向调适外,没有较强的可变性。二是在建筑外立面铺设LED显示器,目前在公共领域已经作为建筑自媒体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如宁波三江口,大部分高层建筑都设有LED显示器,其优势在于所展示的画面较宏大,可形成具体的影像内容;叙事性强,可传达完整信息。其劣势是成本较高,且对建筑要求严格,同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光污染。

还有一种建筑投影艺术,是以室外定期演绎或短期活动展示为主。早年的宁波鼓楼有一场室外建筑投影秀,就是在传统建筑的外立面上展示中国的文字艺术、古器物的演变,通过时光的交替与建筑结构的变换,展示错位的空间,让这座古建筑以全新的姿态迈入新时代。庆安会馆作为宁波妈祖文化、海洋文化的代表,也可以尝试将会馆历史与文化精神整合为一场精彩的投影秀,借由这个历代相传的空间场域展示,让枯燥乏味的讲解转变为多样化的空间叙事,将原本固定的物理空间通过视觉影像打破,再现整个海洋和千万艘轮船的盛世场景。

精神领域的情感介入

公共纪念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精神领域,不断向外输出人文情感。庆安会馆之所以成为宁波的标志性建筑,不仅只是因为其是一处公共纪念空间,更加重要的是它有着特殊的纪念价值,可以成为地方传统文化构建的主要原动力之一,促使人们通过文化认同以形成群体共鸣和社会记忆。地方文旅的积极发展,有利于充分挖掘、再现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地方政府或代表政府的文化机构会依据留存的纪念空间创造如传说故事、历史事迹等新的记忆场域,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庆安会馆作为曾经的商帮会馆,见证了宁波航运世代发展的历史故事,传承了百年的精神内涵。19世纪,五口通商导致外国的航运大幅增加,本土商号所剩不多,帆船数量骤减,后随着清政府改漕运为海运,宁波船商积极造船改势,一时间内外贸易亨通。但好景不长,海防破防,海盗猖獗,宁波商人齐心协力,从英国进口我国历史上第一艘机动船“宝顺轮”,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帆船向机动船转变的历史时刻,同时也充分彰显了宁波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如今在庆安会馆中,仍可见一石碑,篆刻有《书宝顺轮始末》。人们通过历史的记载,关于“宝顺轮”的一系列故事便会真切地展现在面前。人们的情感会主动介入这个精神领域,这时作为客体的纪念空间所拥有的自身记忆会直接引发情感交流,而作为主体的人们会在主观筛选后获得新的共鸣,经感官体验、认知体验升华到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精神满足,当新的个体记忆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就会形成新的社会记忆。

现当代部分公共纪念空间已经开始采用较为新颖的方式以传递情感,不再局限于游览式的观光介绍、文字讲述,逐渐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体验点,使人们通过交互的形式实现情感的汲取。以“宝顺轮”“商帮文化”等元素为主,公共纪念空间可尝试设立以下艺术化交互体验形式:其一可设立“宝顺轮”内部结构体验板块,在纪念空间中选取一个区域设置虚拟现实(VR)体验,通过虚拟头盔摆脱实际空间的限制,使人们在虚拟世界中重回“宝顺轮”,以进一步了解“宝顺轮”的实体构造,感受古代船员在船上生活的点滴,相比于图文介绍,实体可见的空间更容易被记住和感知。其二可有著名商帮人物再现甬城板块,运用全息投影的展示方式,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创建一个或多个宁波商帮人物,设置与观众实时对话交互场景,使观众通过虚拟的影像再见历史人物,面对面感受其傲然风骨并感受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其三可通过室内立体投影的形式,营造一个沉浸式的艺术体验空间:以海为元素,“宝顺轮”一生的航行轨迹为主线,即其早年辉煌入港,中期英勇抗敌,万民敬仰到后期悲壮沉船的事迹。观众在影像的作用下,可以化身为汪洋大海中的“宝顺轮”,感受风雨飘摇的始末与商帮文化的团结。这可以真正实现情感和精神领域的交融,提高艺术化介入的有效性。

传统仪式的氛围体验

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提到“有关过去的意象和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通过定期的仪式还原、再现当时的历史事件、场景或是规律,以逐渐形成现代人新的记忆。人们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感受,就好像某种技能不断操演就会逐渐趋于熟练,人们长期参加特定仪式,自然对其间传达的精神氛围产生强烈的感知。

公共纪念空间大多是特定仪式的开展场所。一般传统仪式包含特定的时间、舞台、表演者、道具及流程等,有别于日常的交流方式,不似现代的某个活动,其更加类似于一场表演,仪式中的对话、手势等都具备一定的指向意,需要传达特定的信息,同时配以夸张的辅助音,以达到听众的预期和精神的传递。

据文献记载,古代宁波商船出海皆会悬挂白底红字的大旗,赫然写着“天上圣母”,在行船过程中更是香火绵延,神龛祝祷。每年庆安会馆都会举办各类的祭祀活动,以传承信仰和文化。时至今日,祭拜妈祖的仪式已逐渐消失,但是每逢传统节日,仍有许多的活动陆续开展,春节送对联、十五闹元宵、端午包粽子、中秋音乐会、国庆折子戏等,不间断的活动让这座百年会馆仍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

公共纪念空间中的传统仪式客观上可以引发群体共鸣,影响社会记忆。但是具有主动性的人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两者需要相互协调,双向互动。因此,在传统仪式的氛围体验中,需要融入现代化的元素,使之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与认可。庆安会馆可选择一种主要的仪式,通过社会大众每一年的参与,逐渐丰富个体记忆的数量,从而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记忆。

不断为公共纪念空间注入新的时代记忆,让社会记忆包容个体记忆,这才是使得公共纪念空间长远兴盛不衰的根本。公共纪念空间在仪式举行过程中可以侧重于整体的氛围体验,在保有传统仪式流程和核心的基础之上,借由当下数媒时代新型的艺术化展示形式,通过视觉、听觉等的发挥,使人们在仪式过程中身临其境,仿佛回到数百年前。抑或是在全新的体验过程中侧重未知的氛围展示,引发观众的好奇心,通过意想不到的方式带领观众体验传统仪式,不再采用常规的流程,而是通过解谜、探险等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将妈祖文化、传统仪式等以故事体验的方式生动串联起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公共纪念空间开始寻求新的展示方式,以期与大众进行更好的沟通联结。传统公共空间的发展态势相较于近年新建的公共纪念空间更加严峻,甚至多年来仍未找到有效解决文化传承、受众递减等难题的方法。作为地方传统文化构建的主要原动力之一,公共纪念空间承担着形成群体共鸣和社会记忆的责任。面对时代发展以及生存境遇的变迁,艺术化发展有望为公共纪念空间的传承开辟新的可能,满足时代创新性的需求,在传承过程中增强民族自信,共建和谐共融的美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保罗·康那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杨国鑫,李勇.象征和隐喻在现代建筑上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05):215.

[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丁洁雯.庆安会馆:大运河(宁波段)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衔接[J].宁波通讯,2018(10):62-66.

[5]陈蕴茜.纪念空间与社会记忆[J].学术月刊,2012,44(07):134-137.

[6]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7]鲁虹,孙振华.艺术与社会[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