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论邯郸地域文化与高校育人互动发展
详细内容

论邯郸地域文化与高校育人互动发展

时间:2022-03-11     作者:郝赛行 李慧敏 邯郸科技职业学院【原创】

邯郸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漫长的积淀与洗礼中孕育形成了以“赵文化”为核心的磁山文化、建安文化、女娲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是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利用地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邯郸地域文化为例,首先了解邯郸高校文化的基本特征,然后论述地域文化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最后探索邯郸地域文化与高等教育融合的路径。

地域经济社会内部包含文化、科技、经济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协调融合。在地方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地方文化必须与之同步发展,以形成较为完整的地域社会体系。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发展的关键力量,不仅要提供智力支持,更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高校形成的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教育质量,以及是否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打造高校校园独特的文化品牌,以提升办学“软实力”,提高自身吸引力。

邯郸高校文化的基本特征

地域独特性

地域独特性是地方高校特色文化重要的特征。处在不同地域的高校,其教育发展水平、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都有所差异,再加上带有鲜明地域性的历史文化特征,使得地方高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风格和鲜明的办学理念。第一,地域文化为高校文化发展提供重要资源。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都是高校课程建设的资源载体,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第二,地域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地域文化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在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邯郸高校是为邯郸输出人才、推动邯郸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邯郸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多数来自本地区,他们在浓厚的邯郸地域文化的熏陶下,思想观念和文化涵养都与邯郸息息相关。他们的文化素养、行为举止、生活态度和道德信仰等都源于地域文化,形成以自身为中心,以高校范围为半径的独特的“辐射文化场”,影响着非本地区的其他师生,使其对邯郸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从而不断推动校园地域文化的发展和成熟,进一步加强邯郸高校校园文化的地域独特性。

历史继承性

三千年未改名的邯郸,始于殷商畿辅之地,八千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为赵国都城;汉代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汉末曹魏在临漳建都,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北宋,大名府成为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为直隶省第一省会。邯郸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而形成了以“赵文化”为核心的女娲文化、磁山文化、建安文化、石窟文化、广府太极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

高等学校是优秀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发挥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地域文化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高校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重要平台,积极承担文化育人的责任,发挥重要职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以及树立文化自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为地方培养大量优秀人才,为地域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高校学生不断为历史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

开放创新性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园地,是各种文化的交汇地,其文化形态丰富多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都能在高校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高校传承地域文化是在秉持开放性原则下的创新,要梳理好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做到与时俱进、开放创新。

高校积极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选择性地整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最终形成积极健康、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体现在文化价值取向、学校规章制度和校园建筑环境等方方面面。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其中也依赖于独立个性,即独特性。正是得益于不断创新,校园地域文化才能引领社会文化,并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地域文化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促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教育不仅要“教”,更要“育”。人文素质教育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塑造学生优秀品格的重要途径。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要体现人文素质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其文化知识和精神品质都得以提高。优秀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是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要在符合规范教育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地方资源以及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建立富有风格、新颖独特的教育体系,运用优秀的地域文化培养高水平、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优势。

我国大部分高校容易忽视育人的内涵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教育目标顺利实现。高校应将地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中,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充实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优秀地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下,提高人文素质水平。在课内外实践过程中,高校应有机融合地域文化,构建均衡协调的育人机制,形成不可替代的特色优势,以实现错位发展。

丰富地域文化发展内涵

地域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中华人民深层的精神追求,更是滋养中华民族的沃土。高校根植于地方,是传承繁荣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地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中,有利于丰富地域文化的内涵,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学是孕育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发源地,有良好的学术环境、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走在科学前沿的学术成果,是文化创新的沃土,肩负着继承创新地域文化发展的重任。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地域文化的滋养,地域文化也需要高校的引领。各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专家和学者,汇聚在高校探索研究、交流创新,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总结文化最新成果,以丰富地域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文化传播,不断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文化需求是获得文化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地方高校自身价值的重要内容。

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

高校的四大职能中就包括社会服务职能,这项职能是检验其他三项职能的最佳渠道,也是高校的最终归宿。它强调高等学校作为学术组织应为社会作出多方面的贡献,包括传播文化、参与发展、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高校应发挥自身专业特色优势,致力于研究地域文化,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师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进一步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

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研究地域文化,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传承地域文化,促使高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以丰富地域文化内涵,提升地域文化品质。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师生了解所在地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风土人情,继承创新地域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找到服务当地的契合点,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地域发展主力军,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邯郸地域文化与高等教育融合创新

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其他相关景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体会地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学生参观承载着邯郸文化特质和核心的赵王城遗址,可以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游览集历史生态、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赵苑公园,感受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雄风;走过成语典故苑,了解历史成语典故;进入邯郸市博物馆,了解邯郸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邯郸高校在进行相关的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从历史上挖掘邯郸人积极的精神因素,也要赋予邯郸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勤劳节俭、开放包容、创新进取、诚信大义、创业奉献,这些都是值得继承与发扬的优良品质。高校校园对优秀的地域精神文化加以学习与研究,有利于传播优秀的地域精神文化,赋予优秀地域文化新的活力。

以课堂为主要思想阵营,传播优秀邯郸地域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邯郸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高校依托课堂传播地域文化,挖掘具有正面意义的文化精髓,利用专业知识传承地域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地域文化注入新的灵魂,促进邯郸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发展。高等院校需要充分利用邯郸地域文化元素,融合学院发展特色与目标,合理规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认同地域文化,最后形成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走进课堂有多种形式,可以开展主题班会,举办相关讲座,进行相关知识竞赛等。第一,开设人文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课程融合在一起,拓宽教学广度,实现深度教学。第二,开展文化讲座,邀请知名教授以及相关领域的文化专家到校进行文化宣讲。第三,不定期开展演讲和读书征文活动,选出优秀作品在网站进行展示。

依托邯郸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丰富的“第二课堂”

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打造。“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所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大,它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组织,被认为是课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第二课堂”在保证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地域文化社团的建设。

高等院校可以鼓励学生创办校园特色社团,充分发动学生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定期开展邯郸地域文化教育活动。针对民俗习惯等地域文化活动,可以利用社会实践形式,动员学生参与其中,深入感受风土人情。还可以构建实践活动团队,培养学生合作实践能力,增加高校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途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深度总结,以增加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适当安排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精神,于无形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打造人文环境,创建独特文化氛围

人文环境建设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精神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校园环境建设影响着校园的硬件水平,其会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效果。另外,高校科研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在进行相关科研的过程中,应结合地域所在的文化资源以及环境加以研究,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有效结合。

一方面,可以在学校适当修建有关邯郸地域文化的雕塑,建造邯郸地域文化景观,悬挂相关人物画像和历史典故。通过建设展览厅,放置与邯郸地域文化相关的物品,以及校徽、纪念册和相关学校纪念品等周边物品,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宣传了学校;另一方面,在图书馆增加相关的文化书籍,增设读书角等随处可见的学习场所。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让学生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素君,吕文浩,王晴.地方高校特色办学与区域发展[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6):633-638.

[2]王承杰,王春梅.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研究——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13):96-99.

[3]夏天民.东北地方高等教育与东北地域文化[J].地域文化研究,2018(02):58-60+154.

[4]李明哲.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1):34-35.

[5]李金津.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31):14-15.

[6]周率,张顺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析[J].法制博览,2020(24):237-238.

[7]梁甜甜,陈平.“文化+”融合理念下沈阳地域文化传承路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21):27-28.

[8]梁迎春.论高职地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5(03):100-102.

[9]蒋赟.论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2013(00):210-219.

[10]汪长星.解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定义及内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32-35.

[11]毛凌云.区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与路径研究——基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01):50-51.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