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记忆景观化的 动力机制探析
详细内容

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记忆景观化的 动力机制探析

时间:2022-03-11     作者:朱慧慧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原创】

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记忆是基于明初移民历史事件和与之相关的多种传说进行演绎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正是基于该种记忆进行景观化实践,从历史遗迹场域、实体空间、文化空间三方面进行打造和建设,成为移民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其实践背后映射出源动力、情感动力和政策动力三种动力形态,对当下同类传说资源建构方式及其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是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移民传说类型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移民群体基于特定的血缘和地域范围实践出槐根信仰、物质生产、习俗生活等一系列记忆文化。这一记忆也成为景区进行景观化的产物和实践对象,这包括史书和家谱家训等文本资料、地方民众口头叙事、古迹遗址、祭祀习俗等景区景观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以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为研究主体,对大槐树移民记忆场域进行解读,梳理出当下景区空间建构的三种模式,进而探究促使传说记忆演变的动力机制。

记忆场域:大槐树移民传说的演变形成

洪洞移民史实是该传说记忆延续的源头,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区位条件构成了移民活动展开的具体要素。洪洞县是晋南地区南接河南、西通西安、北上京冀的重要交通枢纽,这一优势促使该地成为官府组织百姓迁往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的集散中心,具体是在城北的广济寺内“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在寺外的大槐树下聚集,进行移民迁徙,因此叫作大槐树移民活动。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其利,民有恒业。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宽乡之地开种……’。”其中交代了移民的缘由,因为连年战争导致国内大部分地区人口锐减,产生了大量的荒地,而山西等地却因人口增多需要开垦出更多的土地,所以要求山东山西两地的百姓向外迁移。因此,洪武六年(1373)至永乐十五年(1474),山西省共组织了十八次移民活动,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非常罕见。除了官方史料记载,众多移民后裔会自发编订家谱、族谱、碑记等,这些地方文献从微观层面记录着本族源头、发展历程、族规等事,是官方史料的补充。如临清《张氏族谱》中记载:“张氏系出于山西之洪洞,发源有自,世代无穷。自有明奉迁徙清源,遂聚族而家焉。”新乡田芸生所撰《本支宗谱序》中记载:“明永乐三年,迁山西洪洞民实河北,吾田氏自此迁于新。”河南黄县《王氏祖碑》记载:“山西洪洞枣林村,乃余家祖居也。自永乐建都于燕,高祖王、温、高祖母始迁于州西刑固村焉。”虽然私人记载的家谱资料往往对家族的人物与经历进行了美化,常带有失真的情况,但这些记载饱含着移民对故土的思念和落叶归根的情怀,其内容正是对官方史料考据的资料。

基于明代移民史实这一源点,与之相关的槐树、家谱、祖先崇拜等构成了传说发展的场域,“大槐树”也成为移民后裔留恋故乡的特定标志,并进一步演化为“祭祀祖先”的感情符号。洪洞县的移民传说叙事非常丰富,有“脚趾甲复形”的传说,“解手、背手、连手”的传说,还有胡大海复仇、燕王扫碑、三洗怀庆府、御剑射雁、折槐枝和供神树、打锅牛分家、一家庄的来历等故事类型。以上各种类型的传说,大都围绕着大槐树的移民活动展开,或是讲述移民的由来,或是讲述某种习俗或风俗的形成,这些故事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这些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会不断附会各种引人入胜的奇幻内容,并建构为移民后裔的群体记忆,它们随着移民活动的迁出展开叙述,又与移民后裔不断分散,基于村落空间,逐渐形成了传说记忆场,广泛流传于山西、东北、北京、河北、河南、安徽等区域。同时,民众创造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多少打锅牛家事,不忘陈年老古槐”等众多民谣,正是这些民谣和传说使移民记忆鲜活地流传下来。

当代实践:传说记忆景观化的叙事路径

丰富多样的移民传说记忆是景观化实践的文脉与根基,寻根祭祖园便是其空间塑造的具体实践产物。该景区主要从移民古迹、根祖符号、文化空间三方面进行资源景观化建设,塑造出一系列独特的叙事方式,进一步促进了资源的现代化转化。

移民古迹的遗存

文物古迹是在一定社会里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实物,它保存了一段历史的真实信息,记录和反映了人类在一定社会的各种活动情况。这是文物历史的基本特点,景区中遗存的古槐根、广济寺、古碑刻等建筑正体现了这样的属性。作为记忆象征的大槐树,是明朝时期移民活动的见证者,记录着历史、文化、习俗、艺术等多方面价值信息。景区中的第一代大槐树因被洪水损毁,如今只留下遗址,而同根衍生出的二、三代槐树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成为群体记忆的延续和载体,同时,大槐树伴随着移民活动的开展,不仅成为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记忆符号,也成为当下景区景观塑造和城市形象宣传的重点。此外,景区中还现存着与移民活动相关的其他遗迹,如景区中现存的1914年的牌坊,同样记录着移民的历史:“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渊源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还有始建于金承安五年(1200)的石经幢,作为景区中最古老的建筑,比移民活动的发生还要早两百多年,虽然年代久远但保存还较为完整,这在《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中记载:“广济寺倾塌已尽,其巍然独存者,惟寺之浮屠也。”石经幢成为明代移民唯一现存的见证者,也成为移民传说空间记忆的载体,槐树、古槐根、古路、石经幢等这些景区中存留的历史遗迹或多或少地附会着独特的移民内涵,都在诉说着移民的历史记忆,是移民空间记忆符号的“记忆场”。

根祖符号的创设

大槐树景区在现存地移民古迹基础上进行景观化建构。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基础上,以“槐根”为创设核心打造洪洞“大槐树”的根祖符号,也是讲述移民传说的新思路。景区依据历史资料,通过修建祭祖堂、博物馆、浮雕图、雕塑群、中华姓氏苑、移民实证展览馆等景观,以根祖文化进行符号创设,打造出系列“槐根”主题景观。在装饰风格布局方面,统一采用黄褐色的槐根颜色,大到景观建筑的设计,小到景区路标的装饰,这既是根祖符号的物化呈现,也是移民文化空间的载体。下面以中华姓氏苑略作分析:

中华姓氏苑中,围绕着“百家姓氏”这一主题,景区新建了中华姓氏苑和纪念品研发陈列室等,对姓氏资源进行商品化挖掘与打造。目前景区在对姓氏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已经完成73个姓氏的祖先、家谱、家训、始祖像等资料的整理汇编,并创建了一座中华姓氏苑,围绕百家姓开发始祖铜像、吉祥鼎、姓氏铜盘、平安符等系列商品。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移民传说记忆的载体,享有广泛的认可度,因此根据这一主题进行景观化建设会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文化氛围,给游客营造一种真实的体验感。

传说空间的展演

与大槐树移民传说有关的移民古迹、口头叙事中,渗透着根祖情怀和人文思想,在传统祭祖活动表演、实景演出的推动下,塑造一个富有延续力和生命力的文化空间,当下这一空间的再生产仍在不断进行着。

首先是祭祀活动的展演,“槐根”是先民的记忆符号,寻根祭祖是该种记忆的仪式表达,是祖先信仰的集中展现。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作为全国最大的民间祭祖圣地,无论是传统社会中的家族祭祀,还是当代官民同祭活动,比如每年清明节、中元节等都会进行寻根祭祖活动,都在为移民传说提供着新的传承空间。

此外,还可以将各类大槐树移民传说表演融入景区景观建设之中,进行沉浸式旅游空间塑造。景区选取移民活动和有代表性的口头叙事等故事情节,创造出以歌舞、情景剧等为主要体现形式的景观故事,目前已经编排打造出了13个剧目,每天都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景区不同地方进行表演。其中《大槐树移民》是最具代表性的实景演出,《大槐树移民》实景剧在每天上午十点、下午两点半各有两场表演。故事围绕着政府张贴移民告示、召集百姓在大槐树下聚集、百姓被迫分离、亲人离别上路等情景展开,整个场景布置从演员的服装、头饰、表演所用的道具等物品上都进行了细节化处理,演出内容也删繁就简,注重情景化表达,通过情境中绳子、槐树、黄土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让观众融入到当时的移民场景中。除此之外,魔术杂耍、花样锣鼓、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节目也会穿插其中,让更多口头叙事以新的存在方式出现在民众的心中,游客在景区特定的语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民俗表演事件,即游客通过参与景观的传说表演行为而接受传说,并展现出传说资源的新魅力。

现在夜游经济成为近几年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夜间娱乐、灯光、游街等成为当下旅游景点的新趋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着力打造夜游项目,主要在春节、元宵节等时间节点举行灯光秀、民俗村美食节、演艺娱乐等活动展演,进一步展示着地方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这样一种模式的深度实践下,景区景观建设日益成熟并趋于品牌化,根祖、姓氏、口头叙事等大槐树象征符号不再局限于景区象征等简单的标识作用,而是成为洪洞县文化品牌形象之一。

演变机制:记忆演变下的动力形态

基于大槐树移民的记忆场域和叙事路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大槐树移民传说演变的动力机制。

资源性动力

移民古迹遗址、寻根祭祖习俗、实景表演叙事等移民传说资源是景区进行传说建构的内在驱动力,这是其在当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资源丰富程度直接影响传说转化的建构效果。景区在当地政府和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的运作下,以移民历史文化资源为建构背景,使极具移民特色的大槐树寻根祭祖习俗脱离原有的民间语境,越来越趋于表演化和正规化,被重新建构并得以优化。另外,移民所迁之处,留存了大量丰富的家族族谱、碑记等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记载其祖先来自山西洪洞的族谱多达1000余册,自家族谱的家族史与移民活动的历史无形之中构成了联系,成为传说资源建构的重要工具。

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动力

洪洞大槐树从一个景观转变为具有地方归属感的情感媒介,成为“华人老家”的代名词。探究其背后原因,血缘关系是促使移民传说资源景观化的情感动力。根据史料记载以及移民后裔的家谱、墓碑可知,源于大槐树下的姓氏有1230个,移民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此外,当时移民安家落户主要是基于“同姓不同村”的原则,同一家族的人会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时间会冲淡血脉的浓度,人们只能依据自己所属的姓氏,通过寻根祭祖的方式来认祖归宗,充实内心的归属感。正是因为姓氏是祖先文化背后血缘关系的积淀,具有文化同质性的特点,成为了家族与家族之间区分的重要标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家族文化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整个社会群体,在培育个人品德、弘扬社会美德、建设和谐乡村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政策动力

洪洞县政府与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到大槐树移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之中,使得与大槐树有关的祭祖习俗、移民古迹、家谱等历史传说得到了极大的挖掘与保护,极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地方性的根祖文化品牌。自2008年大槐树寻根祭祖习俗被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与之相关的传说文化因身份性、整体性而更凸显其经济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青睐,从公共文化视野中脱颖而出。2018年,山西省印发了《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山西省全区域角度进行旅游资源建设和统筹;2019年,洪洞县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在此政策的规划下,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大槐树移民文化被纳入了更广阔的场域之中,推进了景观建构与当地的道情戏、威风锣鼓等非遗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休闲农业、研学教育、文化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为其传说资源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场域。

各种鲜活的大槐树移民传说记忆因史而生,是移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该种记忆的空间载体,其空间的景观化塑造就是传说资源等各种移民文化的塑造。当下,景区主要以历史遗迹和遗留下来的口头记忆为基础资源,构建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发展模式,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逐渐凸显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有效保护和利用传说等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奂仑.洪洞县志(民国)[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3]韩邦孚.新乡县续志[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23.

[4]林中元.迁民后裔话迁民[M].山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图书准印),2002.

[5]谭白英.文物与旅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6]张聚林,范忠义,张宝年,等.洪洞金代石经幢[C].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2006(00):291-295+347-348.

[7]段友文,闫咚婉.介子推传说的历史记忆与当代建构[J].民俗研究,2016(05):81-95+15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