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1982—2021年国内语言节奏研究概览
详细内容

1982—2021年国内语言节奏研究概览

时间:2022-03-11     作者:宋会萍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原创】

节奏是一种韵律成分,与重音、语调构成了超音段的三大韵律特征。节奏不等同于节律,“节奏是从属于节律(或韵律)的一个超音段感知范畴,表现为轻重对立在一定时间间隔上的反复交替,是人对时长、音强、调形、调域等多重声学要素及其他因素加以整合的综合感知经验”。作为承载人们情感意蕴的重要工具,节奏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此,对1982年至2021年这40年间国内发表在中国知网上的与语言节奏相关的195篇论文,从发展历程、涉及领域和语言分类三个维度进行了梳理和统计,并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今后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参照和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交际日益普遍。人们曾经粗浅地认为只要单词发音正确,交流就不存在障碍;但是真正到了异国他乡,在与母语者和其他语言背景的英语学习者交流之际才发现,虽然我们能够正确地朗读每一个单词,听懂每一个单词,但是我们依然会遇到听不懂对方说话的情况,对方也常听不懂我们想表达的意思。这类现象的发生,往往与没有把握好目标语的节奏有关。节奏是承载语言韵律和情感意义的载体,如把握不好,轻则语流不自然,令人费解;重则引发歧义,造成误解或情感伤害,直接导致交流障碍或交际失败。

人类语言一般为有声语言,语音、词汇、语法赋予了语言生命;而节奏是一种韵律成分,与重音、语调构成了语言的三大韵律指征,赋予了语言灵性。节奏是“通过信息聚焦来实现超语法功能语义”的一种重要手段。“节奏是从属于韵律(或节律)的一个超音段感知范畴,表现为轻重对立在一定时间间隔上的反复交替,是人对时长、音强、调形、调域等多重声学要素及其他因素加以整合的综合感知经验”。另外,依照节奏类型,语言可分为重音型语言(如俄语、阿拉伯语、英语等)和音节型语言(如土耳其语、约鲁巴语、汉语等)以及莫拉型语言(日语)三种。英语属于典型的重音型语言,而汉语属于典型的音节型语言,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在节奏的体现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对于母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英语的二语习得者来说,想要正确习得目标语言的节奏,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研究语言节奏对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来说极为重要。目前,国内关于节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了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目标语节奏的习得和语言教学及其相关的研究,本文梳理1982—2021年段发表在中国知网各大期刊上与“节奏”一词相关的195篇论文,从发展历程、涉及领域和语言分类三个维度对相关研究做了分类探究,以期为今后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参照。

研究现状

发展历程

从现当代语音与音系学视角来看,语言的节奏研究逐渐发展和繁盛于20世纪。1945年,Pike创造性地提出了“节奏等时假说”,用stress-timed和syllable-timed两个术语来划分不同节奏类型的语言,奠定了现当代语言节奏研究的基石;1967年Abercrombie又丰富发展了Pike的学说。在此基础上,Dauer(1983)研究证实了语言并非是重音型与音节型两个极端的对立,而是分布在重音型向音节型过渡的连续统一体上,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的重音型语言与音节型语言。基于理论的不断壮大,国外学者自1999年开始着手于节奏变量的测量,首先Ramus, Nepor和Mehler(1999)通过对语句中元辅音间隔的声学测量,提出了三个用来测量语言节奏的相关变量,即V%(语句中元音时长的比例)、△V(语句中元音时长的标准差)、△C(语句中辅音时长的标准差);Dellow(2003)发现语速会对以上三个参数变量产生影响,于是他在Ramus理论的基础上修订了IM测量方法,提出了一对语速归一化之后的测量指标:VarcoV、VarcoC。另外,Low、Grab和Nolan (2000)则提出了两个效度更高的测量节奏指标的变量,即成对变异指数PVI(相邻音节的时长差异),nPVI(语速归一化之后相邻音节之间元音间隔时长的差异)、rPVI(相邻音节之间辅音间隔时长的差异)。

国内研究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节奏研究理论。现以10年为一参考点将国内发表在中国知网上与语言节奏相关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见图1)。

07.png

图1 1982—2021年段国内与语言节奏相关的论文数量统计图

如图1所示,从整体来看,1982—2021年段,40年以来国内发表在中国知网上与语言节奏相关的论文发表总量共计195篇,年均论文发表数量4.9篇;论文发表总量与年均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从局部来看,1982—1991年段,论文发表总量9篇,年均论文发表量0.9篇;1992—2001年段,论文发表总量40篇,年均论文发表量4篇;较之1982—1991年段,论文发表总量增速约为3.44,实现了由个位数到十位数的突破,在论文发表总量上有了质的飞跃,说明在此阶段语言节奏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2002—2011年段,论文数量73篇,年均论文数量7.3篇,较之上一年段,论文发表总量增速0.825,年均论文发表量也由原来的4篇上升到了7.3篇,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是由图1可知,此阶段论文发表总量依然是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且年均论文发表量远高于40年以来发表在知网上的论文年平均数量;2012—2021年段,论文发表总量73篇,年均论文数量7.3篇,与2002—2011年段持平。

总体来看,国内发表在中国知网上的与语言节奏相关的研究,在1982—1991年段,属于初步发展阶段,且发展较为迟缓,年均论文数量不足一篇;1992—2011年段,20年内,国内与语言节奏相关的研究进入了繁盛期,呈直线上升的态势,20年间的年均论文发表量也由1982—1991年段的0.9篇增加到了5.7篇;2012—2021年段,国内论文发表总量与2002—2011年段的论文发表总量持平,年均论文发表量7.3篇,此阶段属于相关研究的稳定期。40年以来,国内相关研究实现了由1982—1991年段的第一个10年的发展迟缓期,到1992—2011年段,20年的迅猛发展繁盛期,至2012—2021年段的稳定发展期。由此可见,国内相关研究已经由飞速发展的繁盛期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

涉及领域

通过对195篇文献的梳理和分类发现:目前,国内与语言节奏相关的研究涵盖了翻译学、文学、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心理学、教育学八大学科领域,我们将数据按照“1982—2001”和“2002—2021”两个阶段进行统筹。

1982—2021年段国内与语言节奏相关的研究按学科分类统计表

08.png

如上表所示,总体来看,40年来,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学、教育学以及语用学方面,散见于文学、翻译学、语义学、句法学、心理学的交互研究中。其中语音学相关研究数量最多,共计107篇,占比54.87%;与教育学交互的相关研究总量次之,共计24篇,占比12.31%;与语用学相关的论文发表量为20篇,占比10.26%;文学论文发表量18篇,占比9.23%;翻译学论文发表量15篇,占比7.69%;句法学次之,论文发表量9篇,占比4.62%;语义学、心理学方面论文发表量最少,均为1篇,占比都是0.51%。

局部来看,1982—2001年段,论文发表总量49篇,其中包含语音学研究36项(陆丙甫,吴洁敏,沈炯,安英姬等),文学研究3项(秦白秀,陈本益,赵朝珠),翻译学研究3项(王宝童,赖招任,付三宁、张春梅),语义学研究1项(吴为善),语用学研究2项(吴洁敏,周明强)、句法学研究2项(安英姬,文炼)、教育学研究2项(Jane Orton,王莹)、心理学相关研究0项。

在此期间的语音学相关研究着重于语言节奏理论、规律、限制条件的研究,为后期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文学方面的研究局限于应用传统音系学与语音学的理论来分析诗歌的节奏特征;翻译学方面已初步认识到英诗音步与汉诗停顿之间的转换关系,强调译者在不损坏原文韵意的基础上,注重音节的匀称与声调的平仄对应。语义学研究,主要探讨节奏停顿与语义理解之间的关系。这两项与语用学相关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利用传统的语音修辞学来实现语音的调配以及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两项与句法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探索停顿对汉语语句内部词语之间语法关系的影响。两项与教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避免汉语节奏的负迁移影响。

2002—2021年段,国内相关的语言节奏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有所拓展,在翻译学、文学、语音学、语用学、句法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领域均有涉及,其中与心理学相关的交互研究实现了零的突破。2002—2021年段,相关研究论文发表总量为146篇。其中,与翻译学相关的交互研究共计12项(曹丹红,麻争旗,付意澄等);文学研究15项(郭勇、付勇林,李宜廷、任玲,张令千等);语音学研究71项(安英姬,陈锦、王桂珍,田清波、冯默等);语用学18项(林世凤,张明才,芦艳等)、心理学研究1项(郝世宁);句法学研究7项(于启宏,邴琳琳,刘文华等);教育学研究22项(周恒艳,唐思峰,李娟等)。

经过梳理发现,该阶段与翻译相关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英汉诗歌的文本翻译方面,实现了将音韵节奏应用到英汉散文、英文歌曲翻译等多领域发展的飞跃。文学研究不再局限于探究诗歌、散文等的节奏特征,实现了探究文学作品中节奏支点对影响情感表达的拓展。语音学方面,这一期间对于节奏的定义与功能有了比较完善的认识,也涌现出不少借助国外节奏测量法来分析语言节奏特征的文章。句法学相关研究不再局限于探究语句的节奏问题上,而是实现了研究信息节奏对比与语句中话语信息传递的突破。语用学相关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探究传统的语音修辞学,而是转向了探究节奏在广告语言与文本话语中意义构建的作用。教学研究也不再局限于节奏负迁移对英汉两种语言习得的影响,而是实现了探究节奏负迁移对韩语、日语等多语种习得影响的突破。本阶段实现了语言节奏与心理学交互研究零的突破,主要探究民族化心理对语言节奏的影响。

语言分类

全球共9大语系,有5651种语言。1982—2021年段,国内与语言节奏相关的研究涉及韩语、法语、日语、英语、汉语、汉语方言六种语言(见图2)。

09.png

图2 1982—2021年段国内与节奏相关的研究按语言分类统计图

如图2所示,韩语与汉语对比研究1项(臧胜楠),占比0.51%;法语研究1项(王雪晴),占比0.51%;中日语言对比分析2项(沈冬烨、时书菊、王佳、张劲松,时书菊、张劲松、解焱陆等),占比1.03%;日语研究4项(谯燕,侯仁锋,郭雅琴),占比2.05%;汉语方言研究4项(沈炯,Mok等),占比2.05%;英语研究55项(党中杰,顾芮竹,陈微微等),占比28.21%;汉语研究78项(吴洁敏,安英姬,陆丙甫等),占比40%;英汉对比研究50项(邵志洪,贾秋仙,陈莹等),占比25.64%。

总体来看,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汉语以及英汉语言的对比分析上,对于韩语、法语、日语、汉语方言等其他语种的研究比较匮乏,且一项韩语与汉语对比研究与两项日语与汉语对比研究主要局限在通过分析语言的节奏特征和探究二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一项法语研究与四项日语研究主要局限在探讨两种语言的节奏特征。

1982—2021年段,40年来国内与语言节奏相关的研究发展态势显示:国内与语言节奏相关的研究正在以稳定的态势发展,并向多学科、多语言的研究拓展,向纵深交互并进,但在理论研究、语种布局和实证研究的份额上还有待提高。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从发展历程、涉及领域、语言分类三个维度对195篇发表在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宏观统筹分析,以期为今后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宏观参照,希望今后国内的相关研究能够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吸收成果、摒弃不足,取得飞跃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莹.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2):1-4.

[2]陆丙甫.结构、节奏、松紧、轻重在汉语中的相互作用——从“等等+单音名词”为何不合格说起[J].汉语学习,1989(03):25-29.

[3]吴洁敏.汉语节奏中的套叠现象——节奏规律研究之二[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3):164-175.

[4]沈炯.北京话上声连读的调型组合和节奏形式[J].中国语文,1994(04):274-281.

[5]王宝童.试论英汉诗歌的节奏及其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06):35-40.

[6]吴为善.节奏停顿与语义理解[J].汉语学习,1990(06):12-15.

[7]麻争旗.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中国翻译,2011,32(06):55-59.

[8]郭勇,傅勇林.英文诗体学节奏与语气表达节奏之关系的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5):16-18.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