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声乐文化传播对高校声乐教育的作用研究
详细内容

声乐文化传播对高校声乐教育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03-11     作者:耿婕妤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原创】

科技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新媒体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声乐教育的改革受其影响也可逐步加快步伐。通过探讨声乐文化传播与高校声乐教育的关系,发现隐藏其后的问题,基于此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之后的高校声乐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教育是百年大计,不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而言都至关重要。在教育地位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高校声乐教育也紧随潮流;在文化广泛传播的大背景下,高校声乐文化传播势在必得。声乐中的动人音符有很大的传播价值,它对于当代青年良好品格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由此可见,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文化传播是必然趋势,两者的结合为高校声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进而推动我国声乐教育的跨文化交流。然而,高校教育下声乐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高校声乐教育下的声乐文化传播要在国家、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有序开展。这一创新为国家培养具有跨文化素养的声乐人才,为社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声乐动力,为学校提供有效的声乐教育机制均带来了较深的影响。

声乐文化传播与高校声乐教育概述

高校声乐教育现状

声乐是指以人声进行演唱的一种音乐形式,主要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等,不仅各个国家在不同唱法上有不同表现,各个民族也拥有其独特唱法,就连各个国家的声乐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之,声乐分类复杂,差异巨大。高校声乐历史悠久,其发展起起落落,几经波折,自改革开放以来,经由国家相关部门的不断扶持与鼓励,高校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趋于稳定,近几年更是迅猛发展。然而,发展总是伴随着机遇与挑战,在高校声乐事业有序发展的过程中,其抓住了发展机遇,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校声乐事关国家艺术事业的发展,事关国家声乐人才的培养,因此国家要大力加强对于高校声乐事业的扶持,积极改革,助其摆脱困境、开创局面。

声乐文化传播浅析

基于高校对声乐教育的要求,声乐文化传播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声乐文化传播需要文化传播与声乐理论的双重支撑,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也意味着声乐文化人才既需要具备充分的声乐理论,又需要拥有很高的文化传播意识。然而,由于现代传媒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文化传播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又因为高校声乐教育的局限性,声乐传播遇到一定困难。

声乐文化传播对高校声乐教育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声乐文化的传播是大势所趋,其对于高校声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声乐文化传播推动了高校审美教育的发展;其次,声乐文化传播对于我国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最后,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大批具备跨文化素养的声乐人才不断涌现。

声乐文化传播的美育作用

声乐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高校的审美教育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至关重要。而声乐文化的传播为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尤其有效塑造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的审美教育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国内各大高校中,学生一般在校内进行声乐文化交流。虽然学校的声乐活动形式多样,但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声乐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在系统学习声乐知识时,就已掌握了基础的声乐理念与技能。因此,他们大多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但是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其中也有一部分学生热爱音乐,由于未受过系统的声乐训练,并不深谙声乐知识。德国著名哲学家兼诗人席勒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末在《美育书简》中提到:“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非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可见,审美教育利于全面人才的培养。因此,声乐文化若得到有效传播,那么高校整体学生的审美素养便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声乐文化传播的凝聚作用

有研究表明,以文艺学作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导致了中国传统声乐技术审美准则的理想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各个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其对于声乐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声乐文化随着各民族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着,不断交流融合。声乐艺术包含着音乐结构、音乐语言和文化历史等,其传播的过程无不体现着不同时期的人文背景和精神面貌。因此,声乐文化的广泛传播下,促使各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由此提升了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民族精神以其无形的力量将我国各个民族汇聚在一起,使之团结一致向前看,由此带动民族整体声乐文化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声乐文化的传播有巨大的辐射作用,加之大众传媒这一力量的支撑,声乐文化不仅融合了科学技术与声乐教育,也凝聚了强大的民族力量。

声乐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加深,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因此,声乐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员,也加入传播的行列中。声乐文化的传播将各国在声乐方面有建树的专家齐聚一地,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各自的声乐体制,由此完善国家声乐体系,进而加大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促进了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声乐文化传播下的跨文化交际为高校声乐教育提供了改革的方向,由此推动跨文化人才的培养。跨文化人才具备敏锐的文化传播素养,其拥有跨文化传播人才该有的习惯、观念与行为方式,在跨文化素养的支撑下,他们将系统的声乐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强各国的跨文化交流。由此可见,在声乐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高校的声乐教育寻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为我国在国际声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跨文化素养的人才。

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的现存问题

随着教育与媒体的结合不断深入,声乐文化传播对于高校声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这一结合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两者之间的不统一可能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高校教育模式也会显示出不科学、不合理等情况,加之高校学生对于声乐文化传播的情趣还有待提升,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遇到了很大的难题。

声乐教育与文化传播的不统一

近些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多媒体的运用也随之广泛,文化传播的步伐逐渐加快,加之国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两者只有有效结合才能迸发出新的活力。然而,由于文化传播的质量有时会不符合其传播速度,且声乐教育的体系也有待完善,两者无法有效结合。很多高校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其声乐教育体系尚不成熟时就开始大力进行声乐文化传播工作,因此,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两者发展的速度不匹配,学校自身的声乐教育体系发展速度还有待提升。部分高校只注重对学生声乐知识的教授,忽视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空有满腹声乐知识,无法将其应用于对外交流中。

高校教育模式的滞后

毋庸置疑,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教育工作的投资力度,对于作为艺术事业之一的声乐教育更是极为重视。然而许多高校的教育模式仍存在单一、不科学等问题。首先,我国部分高校缺乏个性化的教学特色,缺乏针对性,不符合“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在办学时,因循守旧的教育模式,即使有所改变,各大高校也会争相模仿,没有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革;其次,高校声乐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声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学生往往只掌握了声乐技巧,在真正演唱时会出现因紧张无法发声或气息紊乱等状况;最后,高校声乐教学内容脱离实践,大多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无法从声乐课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教育模式存在无法适应社会潮流的问题。

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的具体策略

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声乐文化传播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此针对相应的问题,高校应当完善声乐教育模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完善声乐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文化传播的深度。在我国当下的声乐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应当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声乐教育模式。首先,高校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创建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其次,高校应当将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操作技能,而不是只注重声乐知识的教授,例如高校可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或者为学生提供设备完善的声乐练习基地,避免学生在演唱时出现舞台事故;最后,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疑难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因此,完善声乐教育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课堂和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培养高质量的声乐人才与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声乐教育模式。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高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已然到达一定的人生高度,其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然而现代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正确的引导。首先,高校应当在平常的声乐教学中向学生强调审美情趣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开展关于服饰与装扮的歌唱大赛;其次,高校应当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美”这一主题,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例如,自主创作符合“美”的歌曲,并进行展示;最后,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发现不同国家的不同声乐美,例如进行跨国视频交流等。总之,审美情趣的培养应体现在学生平常生活与学习中的方方面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有利于声乐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有效结合,进而为国家艺术事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个国家的文化事业与其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息息相关,文化与教育的结合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当今信息时代的诉求,因此与作为教育事业领头人的教师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提高其跨文化素养,例如在校内开展文化传播活动,进行有关文化主题的讲座;其次,学校要利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具备融合教育与文化的能力,以符合声乐教育发展的水平,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最后,国家要为教师提供文化素养培训基地,关注教师的发展。总之,国家应当在声乐文化传播越来越快的今天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当今传媒的发展为声乐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方向,国家也应当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供新支持。只有这样,声乐事业下的文化传播才会朝着更广、更高质量、更快的方向不断进步,由此推动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得,在当代传媒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响应国家号召,将声乐教育与声乐文化的传播进行融合,这一融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例如学校教育模式的不完善、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步伐不一致等,因此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完善声乐教育模式,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方能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国家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声乐人才,以此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林莲.浅析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 97-98.

[2]]吴建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32-33.

[3]董卿基.探究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黄河之声,2013(03): 22-23.

[4]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3): 33-34.

[5]张彧.声乐文化传播对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影响研究[J],2018(09):11-12.

[6]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范义付.高校声乐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音乐,2016(11):15-2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