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基于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培育劳模精神的路径研究
详细内容

基于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培育劳模精神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2-03-18     作者:孟 媛1 张 艳1 李青嵩2【原创】

劳模是优秀劳动者的代表,是时代先锋、民族的楷模。劳模的评选标准不断在“进阶”,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高职校园是推广宣传劳模精神的重要场所,基于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培育高职劳模精神,使高职学生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实现个人价值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针对当前两者结合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定的路径选择,以促进劳模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有效融合,在融合中走向共生,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社会新型技能人才。

应有之义:弘扬劳模精神是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

在任何历史阶段,劳模始终是彰显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领头羊,始终是催人奋进的时代领跑者,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在社会,在高职院校弘扬劳模精神可以感染并引领广大劳动者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有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技能型人才。

弘扬劳模精神是高职学生加快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高职院校作为中国制造业人才支撑的主阵地,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中国能否由“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和“智造强国”,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代“00后”高职生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信、可爱、可为的年轻一代,将来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生力军,但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他们身上或多或少还存在劳动意识不足、进取意识不够、奉献意识不强等现象。

高职学生将来会进入社会,进入企业,进入工作岗位,需要一定的职业道德。国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积极努力、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而每一个劳动者的成功也离不开社会、企业这个大舞台。纵观劳动模范的成长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劳模都是来自一线的劳动者,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社会的“品牌”,更是身边劳动者积极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在高职院校弘扬劳模精神,不仅仅是对劳模精神的宣传,更是在劳模精神的指导下引导高职学生以劳动模范为标杆,主动自觉树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自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将来在实习、工作中顽强拼搏,踏实奋进,尽职尽责,增强职业道德。所以弘扬劳模精神是引导高职学生加快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弘扬劳模精神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

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及职业教育强国目标离不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与职业素养在文化传承、教育导向、道德提升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耦合性。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是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春天,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是提升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

高职教育过程不仅是训练职业技能的教学过程,更是培养职业素养的育人过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职生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就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为职业素养是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研究表明,用人单位选拔录用高职毕业生时将职业素养中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排在第一位,通用能力次之,专业岗位技能更次之。在校园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营造崇尚劳动的浓厚氛围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职学生心中蕴藏的道德热情,提升他们对专业的积极性,对专业的热爱;有利于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思想意识。总之,职业素养对高职生就业竞争力、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终生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实现人才培养“零公里就业”目标的关键要素,更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要在劳模精神的持续引领下,倡导学生一起做弘扬劳模精神的研究者、宣传者和践行者,为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劳动者而不懈奋斗。

弘扬劳模精神是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理想的重要助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接续奋斗。宣传、弘扬并践行劳模精神可以感染并引领广大高职学生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高职学生最终都会走向职业岗位。在未来职业生活中,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劳模精神有助于职业理想的实现,也有助于自身理想的实现。每个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都希望成为某种行业的专家,成为各自工作岗位上的突出者。而要实现人生理想、职业理想,就需要认清自我,调整自我,挑战自我,树立坚定的信念,努力完善自己,历练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脚踏实地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劳模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正好为高职学生自身理想的实现提供了精神支撑。

当破之题:高职校园文化培育劳模精神的当前局限

高职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的重要场所及渠道,也是弘扬劳模精神的有效载体。但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劳模精神的教育创新能力略显不足,针对性不强,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特色化劳模精神教育资源挖掘力度不足

“要建设好校园文化,就必须根植于中国大地。”校园文化中的劳模精神要深入学生、教师的心中,就必须首先做到,认识其内涵,树立认同感,得到情感共鸣,才能更好地入脑入心。这就需要我们做有心人,挖掘身边人、身边事,用心发现搜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并可以体现劳模精神的人物、事迹、故事,努力在课堂内外宣传、继承、弘扬,使得劳模精神与校园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呈现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色、历史底蕴。但在实际中,我们很多时候弱化了身边故事,不擅长从身边事着手挖掘资源,对于校史、学校的发展理念、学校的优秀工作者、先进事迹仅仅是写一篇报告宣传,未真正从中挖掘其内在精神,也没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这块,导致对学院、本地特色的劳模精神教育资源挖掘力度不够。

制度化劳模精神培育设计重视程度不足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劳模精神宣传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这样一来可以规约甚至强制教育的主客体自觉主动接受劳模精神教育。”但是由于一些资源原因,目前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制度性劳模精神活动存在阶段性。部分学院对于劳模精神活动的举办,大多集中于五一时间段,在这特殊的时间段举办一些“热爱劳动”视频、演讲等比赛活动;而对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宣传学习相对弱化,从而导致学生对于劳模精神的反馈、入脑、入心效果不佳,流于形式。第二,理论学习的引导出现模糊性,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对于劳模精神的宣传一般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班会及其他一些社团活动。这些形式更多侧重于介绍人物事迹,在某种程度上会忽略其内涵的解读,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人物角度,忽略了人物事迹背后的精神,而这精神是我们需要宣传弘扬的核心思想。第三,针对性的劳模精神制度文化宣传不够。学校很多制度性活动具有笼统性,没有针对性地列出宣传弘扬劳模精神的实际活动,同时更多侧重于课堂中的讲解,忽略弱化课外潜移默化的宣传手段、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对校内线下开展的相关活动,前期宣传较少,相关活动开展缺乏持续性,开展情况后期反馈缺乏等。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培育劳模精神,以求二者相互推动、融合并最终共生于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中。

破题之向:基于高职校园文化培育劳模精神的路径

作为当代高职学生,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前提条件。从现在起,高职学生就必须发扬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脚踏实地学习,尽职尽责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和闯劲、拼劲,切实提高自身学习水平。

有效利用宣传手段,学习模范

学校可以利用官网、公众号、抖音号、宣传栏等进行全方位、全角度的宣传,以劳模为目标,找差距,找准自身定位。与劳模的先进事迹相比,大多数普通劳动者还存在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差距,学习劳模精神,就是要以劳模为榜样,主动找差距,学习领会劳模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学习劳模的优秀品质。只要认真领会,认真践行,普通劳动者也会取得不平凡的成绩,逐渐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新时代的劳模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了榜样。我们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可以不断激励自己。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活动方式,宣传职业模范的典型事迹、事迹背后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将劳模精神的内涵入脑,入心,转化为行动,为实现就业及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鼓励高职学生要虚心,不但要向这些模范人物学习,还要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工厂师傅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把职业道德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拓宽劳模精神实践通道,提高素养

从身体力行的劳动中凝练经验与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高职学生从校园成功走向社会工作的必要途径。实践锻炼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劳模背后的默默付出,劳模背后的苦干、实干精神;实践锻炼可以帮助学生识别职业特征,挖掘与养成职业兴趣,助力职业选择;实践锻炼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并提升职业技能,形成职业规划,助推职业生涯,成就职业理想。

人的优良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活动是道德品质形成的源泉,也是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归宿。高职学生在领悟劳模精神的内涵,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的基础上,只有不断融入社会,把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价值所在,正确审视自己的不足。每次处理完问题之后,要进行总结,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以便下一次吸取教训。高职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陶冶自己,完善自己,最终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立足高校自身特色,积极开发教育资源

劳模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文化属性,它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升华。第一,立足院校特色及所在区域的红色文化、历史底蕴,讲好自身所在区域的劳模故事,讲好院校自身发展历史、发展过程。每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都是一部全校师生的奋斗拼搏史,在这过程中必然有陪着学校一起成长的师生故事,所以我们可以突出挖掘校史故事,在学校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展现爱岗敬业、努力上进、甘于奉献的人物、事迹。第二,立足学校校歌及校训的内容,解读校歌、校训中体现学校育人宗旨的内容,展现学校创新、奋斗、自强的精神面貌,结合劳模精神的内涵设计校训、校歌,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第三,立足学校师资,开展劳模文化研究。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及师资力量,鼓励引导师生开展劳模精神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应用型研究探析科学路径,从而更好地回应更多现实问题,有效地开发劳模精神校本文化教材,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劳模精神研究成果,为本校校园文化、引领劳动风尚、推进“劳模精神进校园”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琳,常春.新时代劳模精神探析[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02):25-29.

[2]颜颖婷,黎瑛,冯祥强.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的价值蕴意及路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1):140-142.

[3]祝世彬,王梦林.高职院校劳模精神育人路径探索——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1(23):76-80.

[4]朱一超,李佳耀.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73-79.

[5]石棋.基于构建校园文化培育劳模精神的路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1(02):32-37.

[6]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7]朱德超,郝明.新时代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75.

[8]田鹏颖,刘康.“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20(08):4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