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基于校园文化资源的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产、学、研”模式的探讨
详细内容

基于校园文化资源的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产、学、研”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03-18     作者:姜 彤 海口经济学院【原创】

随着文创产业市场的不断进步,文创产品设计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以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产品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因其独特魅力跻身于时代的前端。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受众面广,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即使是传统艺术家也难以抵挡文创产品所展现出的魅力。文创产品是传统艺术的缩影和当代文化产业、艺术观念的结合,高校应加强基于校园文化资源的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产、学、研”模式,以助推创新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

校园文化资源与文创产品内在联系

文化创意产业遍及全国各地,从旅游业景区文创产品的售卖,到有文物相关标志的文创产品,文创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文化是文创产品的灵魂,创造力是文创产品的核心。文创产品的出现使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吸收了传统文化和历史资源以及现代产业模式的优势,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产物——文化创意产品。当人们对某些产品的美感追求超越了实用价值,那么这些产品就可以被纳入文创产业的领域。

基于校园文化的文创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厚重的年代感和新生的代际文化并存,这也为艺术的表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目前的大学生普遍都是“00后”,他们成长在社会飞速发展、经济腾飞的时代,他们见证了我国飞速崛起的过程,因此,对于这一代人来说,他们对民族文化更加热爱,更加充满自信,从汉服、国潮的兴起就能看出这一点。各个高校如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都相继推出了本校独特的文创产品,同时还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做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并存,这对于校园文化的传播和高校艺术设计相关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文化资源的文创产品开发

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提到资源,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物质形态,而说到文化,人们通常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文化资源就是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相结合。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通常是指以实际物品作为载体的文化形式,如秦朝的兵马俑、汉唐的服装纹样或是大理保存至今的白族建筑等;如高校的校徽、Logo、古建筑等,这一部分的文化资源以物质作为载体较容易被发掘并利用,因其具有视觉性和传承性,人们容易从外观和相关标志上接收到其内在蕴含的历史文化。而文化资源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知识、意志、习俗、理念等,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并不容易被挖掘和利用。因此,对相关文化资源的整体认识和有效传达就成了文化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

首先,进行产品设计前应对高校的相关文化资料进行全面、整体、深入的搜集和理解;其次,要对相关资源的有效性、可行性、目标导向性进行分析,以提升文化产业效能;最后,在深入、全面搜集和理解了相关文化以及对所要设计的文创产品做出了可行性分析之后,是否可以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推理和补全,将已有内涵延伸出去,成为决定文创产品能否落地最重要的一步。

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模式是一种创新性开发,以内容型文化产业和生态型文化产业为主要发展模式。文化资源的深度性开发模式包括创意产品开发模式、科技创新开发模式、特色产业带开发模式、生态博物馆开发模式和“文创造镇”开发模式等。

文化资源的设计与转化

文化资源的开发涉及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传统的传承和文化发展的创新等相关问题,其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取决于文化资源的科学评估。“经济效益是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功能效益,也是市场对文化资源开发的动力源泉”,其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文化资源的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既可以增加就业、创造财税、提高区域人均收入,又可以满足区域内民众文化的需求,提升区域文化形象,促使文化资源自身价值的增长,发挥文化资源可持续的长期效益。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完备有效的文化资源开发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是非常关键的。

在具体文化资源的设计和转化上需要遵循以下几种原则,这样相关产品才能更好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首先是表征性,表征性就是指人们可以通过某个符号或标志联想到其背后的原型,例如,将“三潭印月”印于西湖盛宴的瓷器之上,人们可以自然感受到其背后的杭州西湖文化。其次是可得性,设计的产品及其文化载体是否是人们日常可以接触到或能想到的,其又是怎样在原本文化“远离生活”的背景之下使人们产生购买欲望的,这种距离的把控和转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故宫猫主题品牌文创中将皇帝与猫的形象进行重构,加以国际流行的配色设计成IP形象,以此IP形象创作出公仔、文具、手机壳等,其文化本身就运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便利元素,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在物质载体的选用上也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使得人们更愿意为产品买单。最后是锚定性和创意的把握,对产品的目标和文化的定位的锚定是两种不同的设计方向,如果没有锚定,创意与原本理念的差距可能会过大,容易导致“四不像”,如果只在锚定范围内调整又可能会出现中规中矩的现象,使得产品无法在愈发激烈的产业线中脱颖而出。

文化资源的传播与认可

在描述文化时,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静态的描述是“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思维、语言和行为习惯”,而动态的描述则是“藉以传播而发生变化”。成功的文化传播,是让传播的对象发生变化,是从一种习惯变化为另一种习惯,也就是从一种文化状态变化为另一种文化状态。任何文化传播,无论是拉力还是压力,都是通过作用实现的。成功的传播,首先是要让传播对象感知到来自传播主体的作用。而要让传播对象感知到作用,则必须要让传播主体进入到传播对象的个人世界中。人在不断地感受来自其他人和物的作用的同时,也不断地向其他人和物施加作用,这两部分人和物共同组成了个人世界。一个人只能感受到来自自己个人世界的人或物的作用,也只能给自己的个人世界中的人或物施加作用。没有进入个人世界的人和物是无法向其自身施加作用的,当然也无法传播文化。只有进入到个人世界,才能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所以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必须互相进入对方的个人世界中,才能产生相互的作用,才能实现文化传播。因此,是否存在“文”和“创”层面的附加值,是否能为大众所接受,才是文创产品和其他产品最本质的不同,也是能否获得大众传播和认可的关键。

基于文化资源背景文创产品的“产、学、研”模式构建

“产、学、研”教育模式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竞争的变化而产生的,“产、学、研”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指利用学校和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资源,通过更加全面的教学手段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不同板块的特殊作用,并将以教材内容为主的传统课堂和以实践为主的生产活动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其同“双创”相辅相成,是创新创业视角下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类似于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在对这些标准进行充分调研后,将其贯穿于教学体系中,通过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以及与产业在人才培养内容上的联合,突出教育教学上的实践性。高校作为校园文化资源的主要场所,也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基地,可以为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有利的条件。然而,有机遇也一定有挑战。高校以校园文化资源为根本,对文化创新进行生产、传播,这种模式决定了校园文化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从根本上决定着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实践就自然成了文化创新背景下最为关键的环节。

从教学层面分析

衔接产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是“产、学、研”模式得以构建的基础。在教学改革中,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对于这一能力的具体定义仍然需要进一步丰富。很多学校在课程的实践创业定位上不够清晰,譬如重视教学过程却忽视学生在学习后所要达到的目的——实践,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创业的环节。比如在产学合作体系的构建中,就必须和实际的教学成果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所接轨,也就是说在课程体系上不仅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在涵盖实践要求的同时满足文创相关产业的需求,使得学生可以在文化创新创作中表现得更好。在细节方面,高校可以将课程设置得更加有层次,采用通识教育和大类课程以及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课程的结合体系,按学年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分类,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对相关产业进行更深刻的认识,以此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实践为导向,以具体案例为填充,使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可以举办相关创意大赛和活动进行点评和分析。在培养学生校园文创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过多的理论输出,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打造创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

从实践层面分析

在“产、学、研”模式中,“产”的环节十分重要。“产、学、研”体系中的生产平台作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后一环),其核心内容就是要通过实践平台来实现。而未来要强化该体系的构建,也必然要从实践平台的构建入手。例如,可以采取将相关产业的周边企业引进高校的形式,即在校园内建立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小型企业”。该“企业”由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出资进行建设,在管理和责任义务方面也由双方共同承担。高校可以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或部门协助教学并参与相关产品的开发,师生可以通过参与实体开发模拟或生产管理模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可以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高校和企业还可以开展实验室的共建项目,实验室是技术开发和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实现优势互补的平台。高校和企业通过在技术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也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产、学、研”模式极大地改变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的割裂状态,然而要实现这一点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政府方面要加强宏观层面上的引导,鼓励高校和企业在该体系上加强联合。政府方面要做好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的制定,可以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的产学合作体系加以实现,同时也要在相关政策中做好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分类,避免企业和高校在产学合作上只是流于形式,高校和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将产学合作的层次加以提升,构建体系完整、目标明确的合作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当前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无论是在办学理念上还是教学方法以及师资等方面,都无法实现和产业市场乃至具体生产部门的紧密贴合,究其原因都是对市场实际需求的忽视,因此,学校可以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和企业进行探讨,以实现“市场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在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大数据、云计算、5G、AI、区块链等科学技术与文创发展深度融合。现代科技为文创腾飞插上了翅膀,文创赋能也为科技进步注入了灵魂。文化科技融合之下,文化表达的功能被不断拓展,文化价值的边界被持续拓宽。文创领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创产业迭代的速度逐步加快,因此,要想将“产、学、研”模式与文创产业发展真正融合,就必须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以及加强改革创新,必须深入贯彻“产、学、研”模式的教学理念。此外,还可以联系社会上有校园文创经验的企业以提供相应的教师资源,让其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开展文化创新方面的培训,以增加学校与社会企业的交流,加深学校教师对实践创作过程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文创案例的真正理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宗立成,孟钰,赵德钰.基于校园文化资源的文创产品开发与产学研模式探索[J].设计,2018(19):51-53.

[2]董泓.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J].艺术科技,2017,30(09):335-336.

[3]肖优.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地方高校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0(07):144-145.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