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策略
详细内容

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策略

时间:2022-03-18     作者:石 硕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原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艺术教育得到普及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艺术文化所带来的生活形式。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艺术文化需求日益增加,艺术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面对市场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与需求以及当下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高校的教育体系明显跟不上步伐,在课程结构上的缺陷也渐渐显露。结合当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不足,并加以分析,提出课程优化的建议与策略。

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问世后,便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时间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已然逐步走向文化主流领域,在现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艺术设计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课程结构体系方向是为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培养与输送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这种市场经济观念下偏离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正确目的,在课程机构设计上存在着许多弊端和缺陷,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本文基于现代化教育素质的理念,提出艺术专业设计课程结构优化的建议与策略,从而保证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优化的意义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与传统的艺术门类有着较大的区别。此外,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特别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些众多因素的起伏而不断变化着。设计艺术在于创造活动与实践,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设计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服务性的价值,是对人们的审美方式、生活方式的针对性改革,为人们生活赋予新的生命。不论是在商业活动中信息传达的应用,还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的创新运用,艺术设计就是让人们获得更有价值、更有品质、更富有精神文化的生活方式。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是培养艺术设计师的关键,优化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是实现艺术设计价值的重要桥梁。课程结构优化可以决定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顺利地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综合发展的基本保障[1]。因此,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优化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比拟的非凡意义。

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现状

课程目标、模式较为落后

近年来,我国在艺术设计领域进步较为明显。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而言,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与市场发展不适应,缺乏创新性,造成了跟不上社会进步节奏的局面[2]。

偏重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

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一般将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类型课程以及公共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类型选择相应的必修课程。而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专业性较为突出,必修的课程也多于其他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类课程,也要学习设计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对选修课程鲜有涉及。高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内容也仅局限于该专业,并没有延伸至相关的学科课程,导致学生知识范围狭小、思想认识较为局限。高校注重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长此以往,则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面发展。

实践课程的缺乏

实践课程的缺乏是当下高校课程结构的重要问题。高校中的实践课程比较少,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与市场、企业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缺少了实践的参与,会导致动手能力差,无法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在以后真正开始设计时便无从下手、力不从心。因此,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是优化设计课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内容不合理,缺少创新思想

课程内容的选取缺少变通性是较为普遍的现状。高校只注重学生技能方面的成绩,而忽视了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创意、创新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在课程内容中如果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导致学生在设计中一味地生搬硬套、西颦东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体系失去了意义。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现代教学课程趋于网络化,多数的艺术设计都是依靠计算机完成,这容易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依赖,从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碍因素。

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优化的策略

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因而学校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构建先进实用的教学模式与理念。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基于课程结构优化的理念,高校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其文化知识以及交叉学科的选修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实践课程的应用性,课程选取时要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运用。课程结构的优化要立足于学生的根本,使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更加多元化,要以学生身心的综合发展为目的,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化之路。

专业基础课程的明确性与适应性

高校在课程模式上应摒弃现有的传统计划性的落后观念,采取与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在基础课程中要注重体现明确性与适应性的优化,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全面发展提高。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素养、审美能力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条件,是任何一名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必备的先决要素。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通过审美情感产生想象力,进而形成动手实践的创造力。学生只有具备审美素养、审美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才能设计出艺术品,才能体现艺术的生命力,才能实现艺术的真正价值。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创造。此外,基础课需加强原理方法论教学,让学生以此来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这对艺术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可以打破传统基础课程的禁锢,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加强两者的衔接性。基础课程教学应紧跟专业课程教学的步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

在高校艺术专业设计学科中,选修课程与专业课程都存在课程开设比例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必修课与选修课层次结构划分不明,并受到传统教学方法与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失序的现象必然会抑制艺术教育前进发展的脚步。而纵观当下社会的发展现状与教育体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区别只是在于课程形式,二者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此,学校在选修课程方面应加强重视,让学生充分了解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异同,积极指导学生在课程目标上所遇到的问题。

艺术设计是时代发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必然产物。艺术来源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艺术是人、自然以及环境和谐发展的表现形式,艺术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具有审美性与实用性功能的生活方式。大到整体的社会环境,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艺术设计相互联系。所以,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覆盖性尤为广泛的学科,对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多方面均有涉及。因此,学校应在选修课方面加强重视,从人文引领课程的观念出发,增设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另外,选修课应多元化、多样性,课程种类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课程价值。

因艺术设计文化领域宽广、交叉性强的边缘性学科特征,如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市场动态、人们的心理需求、材料的质量性能、设计方向与布局等因素。所以,应开设与之关联的课程,如艺术史、科技史、美学、心理学、材料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3]。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为课程的设置原则,才能形成质量高、领域广的课程结构,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复合型人才。

延伸实践课,走出校园

艺术实践是艺术课程的特色,也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重要手段。艺术教育的最终成果需要通过“艺术行为”加以表现,而艺术行为的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实践中产生形成的,学生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最终实现艺术作品的创作。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强调课堂实践的学习与理论成绩,致使学生在参加工作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社会与人们的需求。脱离了艺术实践,便无法表现艺术行为,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也会受到严重阻碍。针对此种现状,应采取一系列优化改进措施。

首先是要改变现状,增加实践课程与课程内容。如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商业案例,布置案例作业,学生完成后可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之间也能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其次,学生应该走出校园,迈向社会[4]。学校应和相关企业合作,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课程的机会。如此,既能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设计人才。学生在企业中可以向企业人员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经验方法,为以后设计工作铺下坚实的道路。最后,走向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应在实际生活中多了解人们与市场的需求,了解社会与人们的审美变化与趋向,了解生活中艺术设计品的文化与内涵。学生应在生活中培养审美情感、审美素养,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艺术,关注新潮流、新成就、新趋势,提高对生活、对市场、对文化的敏感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不断展现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洞察力、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审美素养、思考想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更新课程内容,发展课程特色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凝聚而成的结晶,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元素中的视觉元素,是将现代表现手法与设计思维相互融合,并从各个角度进行艺术加工,以促进学生了解认识视觉元素中所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文化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5]。同时利用艺术品能有效进行传统文化传播与信息传递,激发人们的民族情感,引起人们强烈共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与日递增,人、自然以及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现代艺术设计课程中可融入古代哲学思想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哲学是民族世代的精神结晶,尤其是儒道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核心观念都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传统设计理念。哲学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对雕饰的审美追求、对天然人造物的审美追求、对环境与自然统一的审美追求。

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增加学生设计的创新理念与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文化自觉性。在学习与继承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可以使中华民族充满不竭的动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时代不断进步,经济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当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明显跟不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速度,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优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已然迫在眉睫。要想改变现状,高校必须从最根本的课程结构入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继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文化、有技能、有创造力的综合型高素质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乔国玲.关于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教育培养的探索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6):55.

[2]张慧斌.浅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J].大众文艺,2011(14):245-246.

[3]李嘉.对设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7(05):59.

[4]师彦青.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计的艺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J].包装世界,2010(05):32-33.

[5]王丽芳.传统文化元素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融合[J].美术教育研究,2020(01):100-101.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