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民间工匠 >> 青年手艺人用匠心“拿捏”泥与火
详细内容

青年手艺人用匠心“拿捏”泥与火

王学强 1984年出生,太原晋祠人。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陶艺艺委会委员、山西省陶瓷研究所晋瓷艺苑首席陶艺师、北京93号院博物馆复烧瓷艺术顾问。拜于山西陶瓷大家水既生门下,致力于山西本土材料为基础的陶艺创作。成功恢复铁锈红釉、油滴釉、草木灰釉、黑釉窑变釉、琉璃釉、珐华釉等一系列古法制瓷技术。先后获得山西省“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首届山西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大赛金奖;(宁波)东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第二届山西省国际陶艺家邀请展二等奖。本报记者 郭丽菲 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慢下来似乎成为一种奢望。但总有一些人不受外界的干扰,遵从内心的呼唤,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用心雕刻每一件艺术品,坚守着心里的那份执着。 王学强就是这样一位手艺人。 清瘦,清贫,清净,朋友戏称他为“三清先生”。王学强年少时与泥土结缘,后辗转前往景德镇拜师取经。如今,他致力于以山西本土材料为基,进行油滴釉、草木灰釉、黑油窑变、琉璃釉等一系列古法制瓷技术。 一路走来,他安静却不沉寂,随性而不嘈杂,在“泥与火”的不断拿捏中坚守一颗初心。结缘泥土 着迷陶艺 “在我眼里,陶艺就是盘子、碗、杯子,就是我们身边的日常用具。”看似随性地表达背后,是一份对艺术执着的热爱。 16岁那年,王学强无意间接触到陶艺。他被泥土吸引,渐渐着迷。那个年代,太原青少年的娱乐场所可以选择的并不多,北城的孩子集中于太原市青年宫、北极熊滑冰场,南城的则集中于山西省体育场内。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学强来到名曰“黄土坊”的陶艺吧,进门那一瞬间,扑面而来的泥土味、形态各异的陶艺作品,让这位少年满心欢喜。 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番“拿捏”,王学强人生中的第一件陶艺作品由此诞生。凭着对泥、土、火的敏锐感觉,他烧制了一个落地而起的葫芦形大花瓶。 当拿到自己创作的作品时,王学强的内心升腾出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他爱上了这种艺术创作,开始向这家店的创始人王建民先生讨教陶艺知识和创作技法。这之后,他的内心埋下一颗学习陶艺的种子,对陶艺材料及工艺尤为倾心。高中毕业后,王学强毅然报考了山西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材料和工艺专业。 大学期间,王学强四处走访学习山西本地在烧窑口,向当地窑工及民间艺人学习,尝试很多现代与传统工艺的创作。“那时,我还专门在介休包下一个窑,采集当地的泥土来创作。”王学强说,手随泥走,泥随手变,每一件作品像是一场精心策划,却又充满变幻与未知。外出取经 回乡寻根2005年大学毕业后,王学强进入山西省陶瓷研究所工作,就职于工程陶瓷部,从事特种陶瓷研发试验的数据采集及中试生产。工作期间,他和王建明先生创办了山西世外陶园陶瓷艺术基地,开始针对山西本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并成功运用本地黄土复原烧成油滴釉、草木灰釉、黑油窑变、琉璃釉等一系列古法制瓷技术,并开始陶艺创作和陶艺推广。 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王学强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烧窑,他在火窑旁守候了三天两夜,时而添煤,时而和旁边的窑工聊会儿天。那段时间,他与窑里的作品仿佛多了几分心理感应。 王学强观察着烧制出来的陶艺作品,愈发觉得山西本土材料之珍贵。生活中的黄土,通过古法技艺,竟然可以呈现出7种颜色。渐渐地,他开始投入山西本地陶艺古法的研究。在经历创作迷茫时,王学强考取了景德镇陶瓷大学,在硅酸盐材料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又在景德镇进行陶艺创作。 在景德镇待了近6年的时光里,王学强受到很多启发。他做过艺术名家的助理,也去过艺术空间做设计,脑海里每天想着最多的还是陶艺创意。在景德镇待的时间越久,他越发想念故乡。 “学得越久,越发现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冥思苦想之后,王学强悟到文化需要根脉。他渐渐地发现,景德镇瓷器中的许多技法来源于北方,特别是北宋时期人口大迁移带来的作品,而翻看山西历史,陶艺技法、材料也是相当丰富。他豁然开朗:应该回家乡去。王学强很快整理行囊回到太原,开始一门心思针对山西本土地貌,做起各类古法陶艺。 “我们山西的油滴、兔毫,还有白瓷、琉璃、珐琅都非常漂亮。但是我回来后,发现没有人做这些事情。我觉得有责任,利用自己的特长把它们发扬光大。”王学强说。偶遇恩师 传承技艺在寻找文化根脉的过程中,王学强遇到了我国陶瓷大家水既生老师,并拜其为师。 “在陶艺创作路上,能够有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指导,我倍感珍惜。”同样,进入耄耋之年的水既生老师,看到这样一名痴迷于山西古陶瓷创作的年轻人,也很受感动,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见解、技艺传授给王学强,更传达着老一辈的匠人精神与嘱托,踏踏实实做事,要尊重艺术,尊重创作,尊重手艺,用心去呈现每一个作品,更要保护自己的创作。 在水老的指导下,王学强飞速成长,他的见解多了几分沉淀。坯土的厚薄,烧制的温度,陶釉的颜色,他对每一处细节的把控更加苛刻严格。 听到水老当年一个人骑着毛驴四处上山采土的故事时,王学强也开始频繁上山采土研习,后又拓展为在全山西淘适宜的坯土,深入学习古陶瓷技艺与历史。很多人建议他,采用外省现成的材料来做基底,都被王学强拒绝了,他了解山西的黄土地,他想做的不仅是作品,而是一种陶艺文化,山西世代的传承。不断摸索 掌握“古法”艺术没有标准的规范,在研习过程中,王学强反复研究着釉色,不曾想却通过运用本地黄土复原烧成油滴釉、草木灰釉、黑油窑变、琉璃釉等系列作品,悄然掌握着古瓷器“流失”的技法。 当有喜欢“古玩”的朋友看到他的作品,想以高价让他来做系列“仿古”陶艺时,都被王学强拒绝了。“创作是一份苦差事,作品是一种表达,我不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牟取暴利,而忘记器物的尊重。”反之,他更乐意毫无保留地将所有的技法传授给诚心想要学习的人。 陶艺是一门综合创作的艺术,是个需要长期欣赏、操作、再欣赏、再操作的过程。王学强说,陶艺作品创作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些年他将赚到的钱都投入到了烧瓷中。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会将不满意的作品砸碎,“我宁可毁掉,也不会让它们流入市场。”王学强说,他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去到很多地方,每到一处都能创作出新的作品,并保留下来。 “一见如初的欢喜,从一而终的执念。”正如王学强所创 “见初”瓷器品牌的释义一样,他说,自己不会改行,会一辈子与 “泥和土”打交道,永远做自己。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