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网络传媒 >> 关于传统出版单位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
详细内容

关于传统出版单位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5-09     作者:李 柯 中国地图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

目前,我国出版融合发展已经迈入深水区,但多数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步伐仍未跟上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为此,基于作者多年出版工作经验,传统出版单位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实现融合出版提速增效;二要统筹安排基础信息化建设,构筑统一大平台来承载数字内容与服务;三要转变观念,打造融合出版大团队,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四要树立用户资产观,积极探索数字新技术在出版服务中的应用,打造产品精品化和服务精准化。希望能对传统出版单位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第十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发布的《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产业整体收入达到11781.67亿元,比上年增加19.23%。其中,互联网广告4966亿元,在线教育2573亿元,移动出版(移动阅读、移动游戏等)2448.36亿元,占据收入榜前三位[1]。短短十年,中国数字出版实现了从千亿元向万亿元的跨越式发展。

整体而言,近年来出版业加大转型融合步伐,数字出版已迈入融合出版的深水区。融合出版模式是指在出版业中应用“融合技术”,使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能够以跨平台的方式进行合作,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融合型服务与产品[2]。融合出版是数字出版的高级阶段,是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3]。与此同时,国家对融合发展的引导力度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日益完善;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出版服务中数字技术应用不断有新的突破;出版业内部资源整合与跨领域合作趋势日渐明显,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优质内容以微课、慕课、AR/VR学习等为代表的新形态图书和在线课堂、智慧课堂、网络学院以及电子书等为代表的多元数字产品等形态呈现,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多样化特征明显。

传统出版单位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虽然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些头部出版社已取得融合出版的成效和经验,但应看到大部分传统非科技类的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升级未跟上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仍处于融合出版的初级阶段,在融合出版规划、数字平台建设、数字内容研发、全媒体渠道建设、知识服务体系搭建及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亟待求新求变。

数字出版总体规模仍较小,占比低

数字融合出版收入整体增长较快,但规模尚小。多数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收入同比都有较大增长。但从收入的占比看,2020年我国与传统出版相关的数字出版产业收入仅占0.8%[4]。这说明出版单位融合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国际上一些大型出版公司数字化业务的占比大多超过了总收入的一半。

加快数字化建设已作为一个单独篇章被写入我国“十四五”规划,其中还提出要加快数字社会建设,加快数字政府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活需求等内容[5],足见我国对未来数字化发展的重视。在这个大的数字化经济背景下,传统出版单位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尽早积累数字基础,扩大数字出版经济规模,探索出立足于自身特色的融合出版之路还任重道远。

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分散、独立

近年来,传统出版单位利用入选国家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的契机,申报了大大小小的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平台建设项目,获得了国家专项发展资金的支持。但不同分社或部门各自搭建的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平台之间是否有统一的数字化标准,能否相互衔接,与内外主要数字化商业运营平台能否融合,是否考虑了建成之后的商业运行模式,能否为出版单位后续数字出版产品、内容和服务提供基本支撑,这些问题还有待检验。特别是在开始的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需要出版单位统一设计、统筹安排。否则,各个项目各自为政,等平台搭建完成之后再从技术底层统一就显得尤为困难,而且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对出版单位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有限。

融合出版复合型人才支撑不足

融合出版人才问题在传统出版单位中存在共性,即相对于各级新闻媒体融合,出版融合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和理念相对滞后,受到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制约,高素质的复合型出版人才依然紧缺[6]。出版从业者多年从事的主要是传统的纸质书编校工作,对各类数字新技术的掌握还相当初级。加上受生产流程等方面的限制,长久以来出版单位内部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相对独立,造成了跨领域的融合出版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进入融合出版时代之后,编辑在策划产品时,即使有了想法,也不清楚怎么来实现,不知道现在可借鉴的最新技术手段有哪些、技术部门能给予什么程度的支持,也无法准确计算各类技术实现的费用,从而使得融合出版产品的选题策划陷入“抓瞎”的状态。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应当引起传统出版单位领导者的足够重视。

自主研发不足,内容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目前来看,数字出版收入主要来源于新兴互联网企业所从事的数字内容生产与服务。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方面虽然做了很多的工作,开展了传统出版物的资源数字化、碎片化,包括进行知识加工、数据整合,也试图开展广泛的产品销售[7],但应该清醒认识到,由于对互联网思维和融合出版概念的理解还不到位,对用户数据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同新兴技术企业有相当大的差距,大部分出版单位前期对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自主研发和资源投入并不多,导致收入占比不高,本身拥有的内容资源优势在融合出版过程当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仍欠缺对数字出版产品策划、研发、加工和传播的能力。

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创新驱动发展

“十三五”时期,传统新闻出版产业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而新兴数字产业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数字出版和融合创新已逐渐成为传统出版单位收入增长的新动能。因此,推动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数字出版支撑出版业的发展,也是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8]。传统出版单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在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和产品服务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以适应融合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数字新技术在出版服务中的应用,实现融合出版提速增效。

近十年来,国内一些科技出版单位积极谋划,在融合出版模式、内容、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新尝试,摸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有效做法,现已取得一些成效。例如,人民卫生出版社构建了“124811”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把数字化战略定为核心发展战略,已打造出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健康医疗大数据智慧平台、人卫开放大学和专业慕课平台,并推动了VR等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9]。人民邮电出版社提出了传统出版机构数字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阶段、纸电一体融合出版阶段与线上线下一体化知识服务阶段[10]。电子工业出版社也摸索出了自己的有效做法:一是认真做好产品开发,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二是责任编辑全面转型;三是核心教材全面配备数字资源,建立学生与名师沟通交流的云平台;四是形成传统图书出版、知识服务平台与企业信息咨询服务相融合的专业知识信息服务[11]。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制定了数字出版战略目标和数字业务主要发展方向,提出从产品提供商向产品加内容提供商再向产品加内容加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思路。这些有效做法值得其他出版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借鉴。

数字平台搭建需要统一设计、统筹安排

从互联网规模效应来看,出版单位需要构筑一个大平台来承载所有的内容与服务。实践证明,数字转型相对成功的出版单位在从数字化初级阶段迈向融合出版高级阶段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从多个小而独立的平台向统一大平台的转变。在融合发展初期,不同的平台独立提供服务,各个项目一开始还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越往后发展的空间就会越小,并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平台之间互相孤立,导致用户体验差;内容数据与用户数据较为分散,平台核心功能复用性差,导致产品实现成本高;原有的数字出版产品各做各的,资源和内容数据相对独立,互相之间不能完全融通形成合力。而构筑统一大平台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各个平台的用户和内容等数据在后台层面全面打通,不仅前端平台用户体验更加便捷,后台大数据的算法优化基于更海量的行为记录,分析结果也更为准确和多元。

转变观念,加快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

在深度融合要求下,融合出版编辑在工作理念上应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要强化对各类数字新技术、新媒体形式的了解程度,掌握融合产品的技术实现路径,清楚后台框架结构与前端功能应用场景,能够利用出版单位自身的技术力量或借助外部资源进行合作创新,才能打造出一支高质量的融合跨界复合型人才队伍。但出版单位不论规模大小,都不能再寄希望于让十几个人的小团队支撑起整个出版社融合出版的重任,而其他人继续走传统出版的老模式了。小团队单打独斗很难找出适合整个出版单位数字化升级的商业模式。关于这方面,部分出版社下大力气进行了编辑转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已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推行全员培训,迅速完成了编辑主体从观念到技能的融合,从而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个方向同时实现融合,极大提高了传统纸质图书的收益,探索出融合出版的良好盈利模式。电子工业出版社也要求每个编辑全面转型,都参与到融合出版产品的策划和开发当中,基于精品图书,为重点融合产品提供线上资源内容,推出多样化产品。

树立用户资产观,打造产品精品化和服务精准化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出版精品化、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将是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从传统出版到融合出版,出版的核心价值仍然体现在内容上。但融合出版的“内容”不光指文字本身,还应包括数字产品的呈现形式、结构安排、交互性设计等数字化编辑,以及更为重要的,最终要能够转化为给用户提供的精准需求服务。以教育出版为例,如何给用户精准传送教育出版企业掌握的内容资源以凸显内容优势,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用户体验感等,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2]。如果对融合出版的认识仍停留在载体的转换上,认为将已有纸质图书变成电子数据出版就是数字出版,那么我们的数字产品将不具备任何优势。

传统出版单位一要考虑如何利用自身长久积累的优质内容资源,通过机制体制改革解决限制性条件,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数字生产,赋予内容新的价值,在产品研发上实现由单一纸质出版向立体化融合出版转变,打造融合出版精品;二要树立用户资产观,围绕用户资产与内容资源进行生态构建,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和新媒体平台构建便利通道,给予内容和用户更好的连接,实现最优匹配,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知识服务。

数字经济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融合出版是其中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随着商业模式的扩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行业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不同领域间的融合与创新是推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在深度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单位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实现融合出版提速增效;二要统筹安排基础信息化建设,构筑统一大平台来承载数字内容与服务;三要转变观念,打造融合出版大团队,加快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四要树立用户资产观,积极探索数字新技术在出版服务中的应用,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构建便利的连接通道,打造产品精品化和服务精准化。只有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和途径,坚持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边界,实现内容和用户的最优匹配,才能在未来的知识服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张立,王飚,等.2020—2021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发展报告(摘要)——“十三五”收官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21(11):35-40.

[2]马跃.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模式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9-05-08(008).

[3][8][11]刘九如.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析论[J].现代出版,2022(01):39-44.

[5][7]魏玉山.融入数字经济时代潮流 促进教育出版融合发展[J].出版参考,2021(11):1.

[6]曹月娟,黄楚新,郭海威.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2021年中国出版融合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21(12):19-25.

[9]杜贤.探索深度融合发展之路——以人卫社创新融合为例[J].出版参考,2020(02):9-12.

[10]张立科.构建全媒体出版格局的发展策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9(11):27-30+69.

[12]王鹏涛,曾慧珊.教育出版的智能化转型路径:数据驱动下的全方位创新[J].中国编辑,2020(11):39-4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