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网络传媒 >> 探析提升图书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的有效审稿路径
详细内容

探析提升图书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的有效审稿路径

时间:2022-05-09     作者:陈 胚 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创】

图书审稿是指编辑依据自身经验对书稿价值、表述进行全面评估与完善修改的过程,能够提升图书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促使书稿朝着又好又专又精的方向发展。首先从纵向和横向维度阐释图书审稿工作的主要内容,从文化事业和图书质量方面介绍图书审稿工作的现实价值;随后从价值判断、质量意识以及操作能力三个维度,分析提升图书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的有效审稿的实践思路,并从人才保障、制度保障以及评价保障三个方面提出部分有效审稿路径。

当下,各种自媒体平台的涌现和发展,让作品生成后直达读者成为可能,省去了审稿环节。然而,正是出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图书审稿才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因为作者个人思路与知识的局限会让图书作品存在缺深度、缺高度、文字表述不准确等问题;任何优秀的作品,都需要打磨内容和结构;除此以外,作品不经过审稿就出版发行,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因此,应当积极探索提升图书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的有效审稿路径,使图书的文化价值最大化。

图书审稿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价值

图书审稿工作的主要内容

目前,图书审稿工作内容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阐释。

从纵向上来看,图书审稿是由读稿、审核以及改稿三项内容构成的审核工作,其中读稿是图书审稿的初级阶段,主要是通过略读和通读两种方法,完成对书稿内容结构、知识表达、价值指向的浅层次了解,并对书稿的类型、政治方向、来源、意义、内容做到了然于胸;审核是图书审稿的重中之重,是运用各种工具书、标准、规范对图书进行查漏补缺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书稿中诸如语言文字、行文结构、标点符号、图片图表等具象性内容的检查,也包括对书中诸如人文倾向、意识表达、专业知识、表述形式、文字观点等抽象性内容的检查;改稿是图书审稿的后期处理工作,包括给予作者以指导性、建设性修改意见,以及与作者协商后对书稿进行修改的过程。

从横向上来看,图书审稿是一个初审、复审、终审三审一体的层次结构,各个阶段审核目标截然不同,如初审一般由责任编辑担任,负责对书稿中字母、语法、图片、文字、结构、观点、体例等元素的审查,需要对书稿进行全面、仔细的精读和纠正差错;复审相对于初审在审稿内容的数量上相对减少,在审稿深度上更深,负责对书稿中学术价值、学术质量、知识架构等要素进行审查,能够弥补初审阶段忽视的审核问题;终审主要审核书稿的思想导向和政治导向问题,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审核稿件是否存在政治性差错,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

图书审稿工作的价值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对书稿的内容、行文结构、主题表达、价值引导进行正向干预的过程,对于文化事业繁荣、图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化事业繁荣来看,图书审稿起着“导师”的作用,编辑虽不干预书稿的创作以及发行过程,却能够凭借自身多年的行业经验和精湛的知识视野及技巧,对书稿中的基本性错误进行查找和修改,对书稿内容描绘、主题深化、社会效应进行正向优化,从而为作者提供一定的灵感,为读者提供更为完善和科学的知识图谱,促进我国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从图书质量提升来看,图书审稿起到了“消除差错,锦上添花”的作用,能够对文本实施准确的分析判断和全方位的评价,有助于实现对书稿的精雕细琢,让图书体现出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内容,提升编校质量、编校效率以及图书的整体质量。

提升图书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的有效审稿实践思路

加强图书审稿的价值判断

图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价值评估是图书审稿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审稿应秉持为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懈努力的审稿精神,保持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高度敏感,以服务于文化自信、促进国家团结和繁荣发展为审稿思路,确保图书在思想和文化导向上不跑偏、不越线。在图书审稿中,常见的具体政治性问题主要有政治体制、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土、民族和宗教、法律、国际关系、保密问题等。政治性差错属于重大差错,编辑应高度重视。图书审稿应当严格执行《出版管理条例》《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中关于文化判断、意识形态导向层面的相关条例,遵守编校流程和规划,充当好价值判断的角色,承担图书文化事业举旗帜、兴文化的责任使命。既要严把政治红线质量关,又要坚守好文化自信的生命线,以责任感和行业经验为依据找准稿件的政治方向和文化方向,找出图书内容中的文字、词语、语句、图片、视频等资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关联性,本着尊重作者和读者的原则,拒绝肤浅、媚俗、庸俗的作品,对那些可能引起负面舆论和价值观偏离的内容进行退修或修正,避免不良意识形态导向、违反社会公德的表述等情况出现,保证图书内容健康积极。

形成图书审稿的质量意识

图书审稿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是图书内容进入深层次校对的关键步骤,直接关系着出版物的质量。但它也是问题最多、出错率最高的环节,大到方向导向,小到知识点、语句、字词、图片和照片,编辑只有字斟句酌、逐处推敲,才能消除差错[2]。比如,在方向导向上,部分书稿可能会在无意识中传播一些不良导向,或者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宣传消极文化,这就需要图书审稿人员及时与作者联系,与文章作者进行讨论并敲定结果,避免潜在的舆论风险和政治导向问题;再比如,在一般学术标准规范上,图书难免会出现诸如标点错用、词语混用、语句表述不当、引文错误、图文不相符、图注不正确、常识错误等问题,这就需要图书编辑做到耐心和细心,具备专业的审稿能力和较强的意识。只有具备更加专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专业类知识,保持零容忍的审稿态度,才能有效规避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的情况,才能保证出版图书的专业性和质量。因此,进行图书审稿要本着以专业打造优秀的原则,要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识,注重稿件内容的学术性、规范性,对书稿内容进行多读、多查、多想,把务实的审稿质量作为第一要务。在审稿时一定不能一目十行,而是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审读;对于书稿中的各种内容,包括主题、思想、结构等,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3];在对书稿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对图书文本中的字词标点、知识阐释、图片和照片、价值导向等保持合理的怀疑,运用权威工具书、行业刊物、权威网站信息等可靠性资源对这些问题进行复核和修改,做好图书稿件审稿的分析和修改记录,并进行复审和讨论,以剔除“山里杂草、水中杂质”,推动现有图书审稿工作做精、做深、做细。

强化科学有效的审稿技能

在图书审稿工作过程中,图书审稿工作人员只有专业精神和质量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审稿艺术和技术。优秀的图书审稿工作应当是专业的和精致的,既不放任错误信息大行其道,也不单纯地依据个人理解对稿件进行简单粗暴的评判,而是要在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图书稿件进行客观评判,找出图书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并给予作者以建设性意见,帮助作者正视自己的问题。比如,评估手稿的科学价值并给出适当的审稿意见,评估手稿中的评论是否适当、稿件组织得是否有意义、指出结果和图书分析是否一致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合理解决。因此,图书审稿应当具备专业的审稿技能和加工艺术,熟练掌握以综合型认知和审查为核心的全方位审稿方法、以内部对比和跨界对比为特征的分析比较法、以宏观—微观—规范为思维规范的多维审稿法、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基本原理的逻辑审稿法,注意审稿意见的书写结构、语义逻辑以及情感色彩,进而有效提高审稿效率和质量;除此之外,要积极拓宽知识视野,及时总结审稿经验,发现以及创新其他领域可用于审稿的方法,如利用网络查重软件对书稿进行查重。

提升图书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的有效审稿路径创新

提升图书审稿人员的综合素质

知识素质是图书审稿的基本依托,没有专业的知识功底,没有理性的评判态度,没有科学的审稿方法,很难对图书编校效率提升有所帮助。因此,在图书审稿过程中,要为图书审稿人员的工作意识和工作能力提供必要的发展机会和行动方向,加强图书审稿的顶层设计。

一方面,创新审稿人员的工作意识。图书审稿人员要以“图书审稿”为特色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以“图书审稿”为依托实现图书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兼顾读者与作者间的平衡为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积极认真,检查好书稿的行文结构、主题思想、语序结构、文字表述、图片、引用文献等内容,做到对书稿认真、负责,把好图书编辑的质量关;明确图书审稿工作的地位,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秉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依据,把好图书编辑的政治关。

另一方面,提高审稿人员的工作能力。现如今,图书审稿人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对图书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收集处理、语言文字表达、逻辑思维、人际交往等能力,加强自身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通用规范汉字表》《编辑作者实用手册》《标点符号用法》等,持续关注标准的更新情况和行业用语的使用,善于运用网络工具、权威工具书、行业刊物辅助图书审稿,如利用全媒体技术,与行业专业人员进行交流沟通,解决审稿过程中存在的疑难杂症,为审稿工作守正创新奠定基础。

建立完善的图书审稿质量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决定着图书审稿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能使得图书审稿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效提高审稿效率。因此,在图书审稿过程中,要形成用基础性制度和创新性制度规范监督图书审稿的工作方法,以促使图书审稿工作运行得更加有效。

一方面,要明确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图书三级审稿制度是我国编辑出版工作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在保证图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所以,要严格执行这一制度,从规范流程和执行标准上确认初审、复审、终审的合理性合法性地位,并让图书审稿工作严格按照这一制度进行。

另一方面,要创新图书审稿质量管理制度。以图书审稿质量管理规范为依据,借鉴企业质量管理方法,对图书审稿质量管理方法和内容进行创新,如开设图书审稿质量管理会议,进行图书审稿质量管理统计,实施图书审稿人员责任制、图书审稿质量奖惩机制等,以制度促进图书审稿质量管理的规划和运作。也可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结构标准和规范的数据聚合机制,形成图书质量评价大数据,促进行业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完善[5]。

构建图书三审工作评价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在图书审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确保图书审稿结果客观公正,有助于及时纠正图书审稿中不正确、不规范的现象,对于维护图书审稿良好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依据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可为其制定明确的质量评价衡量标准,促使图书审稿工作得以量化。具体设计如下,要坚持科学原则、分类原则、系统原则,依据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和图书审稿工作规范要求,分层次构建图书审稿质量评价指标。在初审阶段,要以《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地名管理条例》《标点符号用法》《版权工作 “十三五”规划》等为评价标准,对书稿的数字与计量单位、引文与注文、图片与词语、政治倾向等要素进行评价,评判这些基本要素是否符合对应标准规范,对书稿的优缺点、价值进行判断;在复审阶段,要以政策法规、内容结构、专业知识、先进性、创新性为审稿要素,评价书稿在内容上是否一致、是否做到了深入浅出、框架结构是否合理等,注重学术性和知识性差错;在终审阶段,以政治倾向、学术质量、社会效益为审稿要素,分析书稿是否违背了我国的政策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评价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分析书稿对社会和学界的各种影响,如学术理论观点是否创新、是否符合拟定编写思路等。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其既能为图书审稿工作质量评价制定准确指标,也能有效衡量审核书稿是否符合出版社的要求。

图书审稿是对书稿进行查漏补缺、锦上添花的过程,其通过对书稿内容、逻辑、结构、主题、文字、表述等元素的人为性正向干预,能够提升编校质量和编校 效率,并为提升后续的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提供极大助力。因此,在图书审稿工作中,要加强图书审稿的价值判断,形成图书审稿的质量意识,强化科学有效的审稿技能,解决书稿中存在的各种知识性、表述性、思想性问题;同时也要提升图书审稿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图书审稿质量管理制度,构建图书三审工作评价管理体系,通过人员、制度、流程的良性干预,为图书审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小娟,方竞男,曲生伟.图书编辑审稿工作要点[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3):218-220.

[2]李倩迪.论图书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的“疑”与“信”[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1):207-209.

[3]乔诚.出版社责任编辑审稿工作思考[J].传媒论坛,2021,4(10):86-87.

[4]周欢.图书出版稿件“三审制”之实践与体会[J].科技与出版,2016(12):45-48.

[5]彭银春.对图书出版审读环节的四个观察:数量与质量[J].兵团党校学报,2015(02):66-6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