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国学课堂 >> 解读《论语》
详细内容

解读《论语》

《论语》 乡党篇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参加国家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别的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评析】孔子对“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而且表现在衣着方面。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规定。在吃食方面,孔子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八种他不吃的食物,他认为吃了这些食物,就有害于健康。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嘴里嚼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就按时睡觉,不要发出声音吵到别人。

【评析】孔子十分重视举止言谈的规矩及习惯。他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行不逾礼。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日常行为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另一方面是他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即使是糙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一祭,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评析】这章说明了孔子在祭祀活动中严肃认真的态度。

席不正,不坐。

【译文】席子放得不合礼制,不坐。

【评析】根据弟子们的记载,孔子在落座之前,若是发现席子摆放得不合礼制,他是不会坐下的。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对于礼仪细节的高度重视。对任何不合礼制的事情,他都不会接受。孔子这种执着于礼仪细节的精神,值得我们注意。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评析】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孔子对这一美德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身份本来在众人中是颇高的,但他依然重视乡人饮酒的礼数,不敢逾越规矩走在老年人前面。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评析】孔子本人对鬼神之事并不感兴趣,一向都是秉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是,对于乡人举办的驱鬼仪式,孔子并不反对。他对乡人的这个习俗保持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孔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敬人者,人恒敬之。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