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与保护 ——以湖南汝城县香火龙为例
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与保护 ——以湖南汝城县香火龙为例

时间:2022-07-06     作者:李信煜 宋 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非遗不仅是乡村文化的集中体现,还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在数字化时代下,非遗文化一方面与大众生活方式逐渐脱节,面临着传播与传承的危机;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对非遗保护的介入,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扶贫”的新型保护方式的应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手段得以拓宽。汝城香火龙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前面临着传承困难、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困境。现分析汝城香火龙在传承方面的困境,同时结合新时代科技与数字化媒介对其进行研究,给出相应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粹,是指各族人民历代所流传的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其对应的实物或场所。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但随着改革开放后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历史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龙舞又称“汝城香火龙”,是湖南省汝城县的传统舞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当地以及周边地区文化的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汝城县自古就有“毗邻三省,水注三江”的美称。龙舞不仅是汝城人民聪明才智与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凝结,也是赣、粤、桂三省“香火龙”文化的起源。其所体现出的浓郁的民风民俗,在汝城地域民族来源、舞蹈礼仪以及传统工艺的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龙舞传承形式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形式单一,再加上“香火龙”活动本身较为复杂的特性以及社会历史的影响,现存掌握“香火龙”制作技艺的人寥寥无几,这一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汝城香火龙非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现状

汝城香火龙发展存在的瓶颈和制约

第一,舞“香火龙”的仪式以家族为单位。历史上汝城香火龙因特殊原因出现了断代,六十岁以下的群体中掌握此项技艺的人屈指可数。再加上年轻人常年远离家乡,在外工作,对民族文化遗产接触少、认知程度低,国家对传承人的资金补助较少,使其没有基本收入保障,以及难量产、宣传少、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不但影响着现有传承人的热情,也越来越难吸引青年人回乡学习“香火龙”的扎制技艺,使“香火龙”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第二,舞“香火龙”筹备的时间较长,表演过程也较为困难。它不仅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与物力,经费需要向全村人员募集,缺少稳定的来源。人力方面,“香火龙”技艺传承靠的是纯粹的口传心授,图像文字记录较少,学习周期长,学习过程较为艰难。物力方面,汝城“香火龙”作为江南地区规模体量最大的“香火龙”,最长可达几十米,从街头贯穿街尾,由4万根近1米长的大香组成,重量约为3千斤,不是成年强壮男性很难舞动“香火龙”。在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下,舞“香火龙”作为传统的、公众性的仪式活动,市场化程度不够,无法创造出足够的经济收益作为活动的筹备保障,因此无法保证活动举办的稳定性。

第三,汝城香火龙作为一项民俗活动,源于当地百姓的祭祀活动。百姓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编制“香火龙”,并借此来表达自己对于龙的敬仰。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香火龙”的崇拜逐渐减弱,“香火龙”也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尤其是随着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传统的耕作模式逐渐被取代,这就使得依托于传统农耕模式的“香火龙”在传播与传承中陷入困境。

第四,在网络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泛娱乐化的生活状态逐渐侵蚀着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精神虚无、思想简单、缺乏审美意识等问题使得现代年轻人忽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漠然视之。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缺少联系的纽带。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关注历史,是贯穿文化传承与发展始终的一个难题;如何缩短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打破时间的隔断,让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色,是使传统文化实现长久发展的根本解决方法。

汝城香火龙的法律地位

2008年6月,汝城香火龙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9年11月,汝城县文化馆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中的“龙舞(汝城香火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汝城香火龙的保障与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在汝城香火龙传承面临困境的严峻形势下,政府和社会对汝城香火龙的保护与宣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元宵节期间开展的“汝城香火龙”展演活动中,汝城县文化部门对各个村分别给予了一定的活动经费。经费的有力保障和村民们对活动的大力支持与参与,提高和加快了汝城香火龙保护工作的效率、质量和进度。并且,现代的汝城香火龙不只是局限于村落间的传统展示活动,其在各种社会事件中也均有展示。例如,在郴州市第15届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中便有汝城香火龙表演。

汝城香火龙的数字化传承形式

传统的非遗保护主要采取文字、图片、音视频的形式记录,这类信息储存方式有易导致信息丢失、记录不完善等弊端。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再实行传统的口传的传承方式,因此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方式的多样化。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是以科技为基础,顺应当下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型保护形式。其基于互联网、图像、三维建模等技术建立标准化的数字信息系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和再现。

利用数字技术采集汝城香火龙艺术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储存

原始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记录方式可以通过二维与三维技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再通过数据库进行储存,实现原始数据的保存、分类与检索。“香火龙”的信息采集主要采用的是三维扫描和三维建模技术,对“香火龙”建立表面数据,同时也可以通过Maya等软件创建真实模型,再结合VR技术制作成动画展示出来。但是非遗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外观,它的出现原因、制作工艺、发展地的生活状态等都需要全面细致地采集与记录。在“香火龙”的传承与保护中,制作工艺的记录是重要的一环,但是录制视频影像的记录方式存在着采集和编辑困难等诸多弊端。此时,动作捕捉技术则很好地发挥了它精准捕捉动作数据的优势:将传感器固定在制作者身体上,制作者表演制作流程,同时系统对传感器的位置移动进行捕捉从而得到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数据。实时传输运动数据完成动作采集与数据处理的方式不仅精确高效,同时也使制作工艺得以永久性储存。

做好非遗文化艺术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非遗文化艺术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以非遗为展示与传播内容,结合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线下宣传和线上多媒体数字平台推广进行展示与传播。

1.非遗与VR沉浸式体验

“香火龙”体量庞大且只有特定时段、特定地点才能亲眼看见,而VR则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突破文化展示与传播的时空界限,让体验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VR展示中的可交互性可以实现体验者与非遗的双向交流,相比于文化的单向输出更易激发体验者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使非遗更具感染力,让体验者在精神层面更乐于接受。所以相关部门可以利用VR技术,将汝城舞龙活动制作成360度的全景视频,让全国各地的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在手机上通过小程序对“香火龙”进行沉浸式全方位的观光。这样不但能推动汝城香火龙的宣传,也能鼓舞更多青年人投身到“香火龙”的保护活动之中,为其贡献才智,出谋划策。

2.非遗与动画电影

近年来,中国动漫产业高速发展,一部部优秀国产动画作品进入大众视野,也为国漫崛起带来无限可能。随着人们对国漫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可以将非遗文化引入动画作品,以更易被当下年轻人接受的传播形式呈现。这一传播形式一方面可以将文化典故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出来,另一方面,对于无法拍摄到的历史场景,可以通过三维建模进行还原,再现历史,展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3.非遗与短视频平台

短视频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新媒介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兴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必备的娱乐形式。而利用短视频平台宣传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也越来越多。例如哔哩哔哩平台的“铜梁非遗打铁花”,该UP主通过录制多种角度打铁花的震撼场面以及相应的介绍打铁花特色、寓意的短视频,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展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艺术。

4.非遗与文创

文创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传递文物内涵、进行文化普及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非遗文创产品对非遗本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宣传其文化内涵,又将其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审美价值注入日常生活中。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文创产品不是摆件,应在实用价值和装饰价值中取得平衡。

在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时应合理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元素,同时要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之更易被当下消费者接受。例如新锐品牌原色波塔INSBAHA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合作推出的青铜朋克系列“土味彩妆”,以“文物玩妆,图腾上脸”为题实现跨界联名,同时将三星堆神秘的美学风格与赛博朋克风格结合,实现国宝文物与机械未来的碰撞。对于彩妆品牌本身来说,其借助三星堆IP的价值使自己有了独一无二的品牌定位;对于文物来说,这让三星堆的青铜器产生了“沉睡数千年,一醒天下惊”的巨大影响力,让千年文物的美触手可及,真正达到“1+1>2”的效果。

再看“香火龙”,汝城每次举办舞龙活动必是万人空巷,老少相迎。且汝城香火龙的造型兼具传统壁画和寺庙雕刻的特色,具有独特魅力。直至今日,汝城香火龙仍十分符合大众的审美,其鲜明的外形特征为其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汝城土桥乡也可以围绕着“香火龙艺术之乡”的布局定位,整合非遗IP资源,将“香火龙”文化融入建筑、日用品等方面。同时将汝城香火龙与现代设计对接,开发“非遗×潮玩”文创产品,创新非遗传承模式,让现代艺术活化“香火龙”非遗文化,赋予其新时代的生命力,使其更加方便、有活力地在年轻群体中传播。随着汝城新一代青年人走向全国各地,汝城香火龙也能更好地传播出去。

建立数字产业扶贫模式

在当下非遗传承面临的诸多困境中,传统手艺后继无人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传承人收入微薄。因此,建立数字产业扶贫模式,增加传统手工艺人的经济收入,让更多人愿意了解并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才是让非遗拥有长期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数字产业扶贫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对非遗产品进行线上宣传与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多角度、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

数字化对汝城香火龙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处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与传承成为必然趋势。现如今,各项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在造福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生态空间带来了巨大改变,使各项传统手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加之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得当下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少之又少。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宝贵财富。因此,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信息储存,并结合新型创意思维对其进行再处理、再创造,在保留原始技艺的同时将其转化为具有消费性的新产品,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可观、可感的实际利益。汝城香火龙作为一项结构精美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不易制作、不易携带的特点使其本身难以商品化。因此,应对其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文化再创造,不拘泥于文化馆“唱独角戏”的传承模式,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与电视、电影、游戏等内容结合,开辟传承与保护新思路,为汝城香火龙的现代化传承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发展机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带来重要契机。在数字媒体技术支持下,通过新手段“记住”非遗,结合文化创新实现非遗活态化传承与发展,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使其与日常生活接轨,同时创造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可谓一举多得。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过程必然充满挑战,需要集中社会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非遗文化发展尽一份力。

虽然汝城香火龙的保护与传承形势总体上十分严峻,但在国家、社会各界的努力以及现代媒介的传播下,汝城香火龙得到了一定的宣传,也探索出了新型有效的保护方式。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非遗+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更为汝城香火龙市场化指明了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汝城香火龙能更好地“走出去”以及“留下来”。

参考文献

[1]饶平,邱海洪.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汝城“香火龙”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4):216-217.

[2]刘宇.汝城香火龙保护的思考与探索[C]//.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出版者不详],2013:47-50.

[3]刘芳,白国亮.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舞蹈类非遗数字化档案建设——以秧歌为例[J].电声技术,2019,43(09):32-33+44.

[4]李岩岩,林燕.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1(21):116-118.

[5]王建华,栗帅东.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J].湖南包装,2021,36(05):1-6+37.

[6]李贞莹.融媒体时代非遗侗绣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J].文化月刊,2021(06):58-5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