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传统习俗 >> 太原西邵白麻纸
详细内容

太原西邵白麻纸

据《太原市南郊区志》记载,清道光6年(1826)西邵村就有了造纸作坊,年产白麻纸3600刀    (每刀100张)。

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到家乡的纸坊前玩“兑臼”,看操纸,直到上了中学。所以,很了解做白麻纸的全过程。做白麻纸的原料多为麻皮、麻头、旧麻绳、纸条、旧书本。从原料到成品,工序大致为:拣,即把造纸原料中的废物如铁丝、书钉、木条和沙土尽量拣去抖净,用“破麻斧”把麻绳疙瘩砍开;泡,把旧麻绳、旧纸巾分别浸泡在直径一丈多深四尺多宽的“筛儿”中;蒸,把浸泡好的麻绳放到大蒸锅里用高温蒸馏,使其变软变绵;剁,把蒸过的麻绳理顺整成把,左手用“麻押儿”把麻绳扣牢,右手挥动大刃“砍麻刀”,把整把的麻绳剁成三厘米长的短圪节。说起砍麻来,那可是技术活,弄不好会砍到手,要做到稳、准,恰到好处。在我的记忆里,西邵砍麻技术最好的人是大青、猴秃和赖毛了;碾,把碎麻、浸泡好的旧书本上“碾子”碾,直到碾成细、稀纤维状;洗,把碾好的纸浆放到“筛儿”中的“卧单”内,将“筛儿”加满水,两人各站在“筛儿”的一侧,用“杷只”反复洗,直到洗得白净为止;操纸,用“粪窝”(抬筐)把纸浆放进“汗池”中,往“汗池”内加水,加到适当位置。然后,两个人坐在汗池边上,用“搅汗棍”进行“搅汗”,直到搅匀。最后用“笼”把纸浆从“汗池圪斗”边往外拢,直到把笼固定在汗池的中间。操纸时,先用“套麻圪都”把麻纸浆搅起来,把“竹帘”放到“架子”上,用“押尺”把竹帘压好,把纸浆捞上两次后,粘到台台上,一张张地往上加,一个人一天要操五刀六刀,最多操八刀……第二天,妇女们把操好的“胚只”用“浅(音)底儿”扛到大街上,放到“三角(jue)”上,用“刷儿”一张张地贴到墙上晒干,再一张张地揭下来,白白展展的麻纸就成了。

那时的西邵村,到处是用白灰和草纸和好的泥抹的白墙,那是用来晒麻纸的。到了冬季,在作坊里做有“火墙”,火通火墙,火墙上有烟囱,操的纸可用火墙烘干。

白麻纸是既传统又经济实用的民间用纸。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真可谓功不可没。老百姓用它糊窗户,既挡风又防寒,风吹还不易破。还可用麻纸打养层(顶棚),筋骨坚韧,拉扯不断,平平展展的,非常美观。小学生写仿不走墨,耐揉搓。做账本,好保管,不虫蛀,保存年代久远,实是当时所有普通百姓的常用品。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白麻纸逐渐从大众的视线中淡出,而古老的白麻纸造纸术在西邵村也已失传。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