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影视表演 >> 海州五大宫调传承发展的瓶颈与突破对策
详细内容

海州五大宫调传承发展的瓶颈与突破对策

时间:2022-07-26     作者:刘 敏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创】

海州五大宫调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代表作以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近几年停滞不前的现状令人堪忧,民间的活态传承进入了瓶颈期。就海州五大宫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和突破对策。

海州五大宫调的研究现状与“瓶颈”根源

海州五大宫调的研究现状

海州五大宫调是明清以来流行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用海州和赣榆方言演唱的,以软平、叠落、郦调、南调、波扬五支民间艺术歌曲为代表的,群众自娱的曲牌体民间歌曲和声乐套曲的集群与曲唱艺术。其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保护名录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无论是本体研究、活体展示还是群体传承,其在初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朱秋华、严淡如等老一辈专家的引领下,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为主体的当地研究团队,对这一特色曲种给予了特别关注,并成为本土研究的支持者。

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研究,虽说在初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从近几年传承的现状来看,还是令人“堪忧”。民间的活态传承进入了瓶颈期。民间传唱队伍的老龄化、女性化,使海州五大宫调本来具有的文化内涵与音乐特质逐渐衰减或变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同步弱化。研究的初步成果并没有被传唱的曲友与学习者掌握。传承研究的队伍分散,也未能形成合力。

海州五大宫调发展遇到的“瓶颈”根源探究

1.因循守旧问题

在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关系的认识上,地方研究团队片面地强调“博物馆”式的原封不动,与昆曲、京剧等国粹相比,落后了很多。唱本的思想感情、生活内容、审美趣味与当下并不相符,需要创新,需要发展。

2.认识浅薄问题

有些项目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的、局部的、外围的现象解释上,且多套现成路子,还未能准确揭示项目的审美特质和核心价值。因此缺少展示的亮点,缺乏以声乐之美吸引受众的艺术魅力。

3.后继乏人问题

海州五大宫调的特殊文化空间是民间小曲堂,因此是否后继有人主要在于小曲堂。小曲堂获得国家级传承人称号的两位领军人物其中一位已经故去,另一位也已年迈,曲唱的风采也有所减弱。地方高校传承师资,因受正规教育的影响,存在观念与技能转变的问题。

4.研传脱节问题

过去对海州五大宫调的研究是“一片荒漠”,而现在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这些研究往往与保护传承的研究相脱节。许多研究只是将发表论文看作成果,并没有将成果回馈民间。研究与传唱存在“两层皮”现象。所谓“推动”,不是推而不动,而是未付诸行动。

5.力量分散问题

海州五大宫调的保护传承虽然有多个渠道,但是其彼此之间多缺乏沟通与合作。负责项目管理的非遗保护中心没有研究与辅导教学的能力,具有组织与辅导能力的文化馆站没有成为推动“非遗进社区”的主力。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的合作也有行政体制方面的障碍。这使得原来地处一隅,研究与展示力量相对薄弱的海州更难打造出精品。

海州五大宫调发展的突破对策

重新认识和开展针对海州五大宫调音乐本体学术研究

作为传统音乐而被重点保护的“非遗”项目,研究其音乐特点是重中之重,但现有的研究远远不够。凭借连云港市文化局发掘整理的成果,借用音乐学,先解剖代表性的曲例,再通过比较归纳,把握其音乐本体的特点。将研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展开,在五大宫调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从生态发展脉络、音乐艺术特点、表现内容的扬弃、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形成对海州五大宫调研究的系统认识,为今后的保护、传承、利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采取的研究思路:(1)采用历史法和文化学的方法,将海州五大宫调放在海州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从海州五大宫调的发生、发展和盛衰的过程中,探寻这一民间音乐现象的文化特征和发展演变的规律性。(2)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其放在江淮牌子曲的生态群体中进行研究,探索和揭示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个性和独有的价值。

海州五大宫调的发展遇到阻碍持续发展的“瓶颈”,需要不断创新,以增强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有效对策是将海州五大宫调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以及在传唱展示的创新方面提高传承水平,找到发展水平的突破口。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提炼为三个关键词:重识、提炼、创新。

1.重识

重识就是本体研究,重新认识和思考海州五大宫调。重新认识和思考这一国宝非遗项目为什么会传下来?重新认识和思考怎样才能将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下去?原汁原味的海州五大宫调为什么不吸引人,其真正传承的价值是什么?必须要对这些关注点进行深入研究并挖掘它的精髓。此外,曲唱艺术的韵味是海州五大宫调独立存在的价值,不应该用通俗或表演的形式来包装它。

2.提炼

提炼就是在已有的研究资料中,选择提炼,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包括内容、曲调、唱法,都要提炼加工。另外,传承队伍也要加以提炼,就是既要培养出传唱高手,又要提炼出传承精品。

3.创新

“非遗”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得到创新,同时也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面向年轻一代,传统音乐的传承不能只是一些乐谱,要充分发挥传承的创造性,与时俱进。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编词创腔和丰富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市歌和王继才的先进事迹改编的五大宫调唱词唱腔等进行尝试,结合高校音乐专业选修课程中的“二度创作”,使港城重新绽放活力,再次开花结果。

利用与发挥高校平台的特殊传承优势,以研究引领传承发展,办特色高校水平的“传承基地”

作为本地最早拥有音乐专业的地方高校,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该主动承担起研究与传承的责任,充分利用在音乐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地方特色和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发挥专业师资和科研力量,包括对民乐器乐、声乐课程和艺术实践中的遗产资源的利用。在作品的分析理解、演唱的艺术处理、追求的艺术效果等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包括对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已有成果的借鉴和再现中的二度创造。尝试将研究收获用于演唱实践,在展示中多一点创新因素和对韵味的追求。

1.专业课中开设选修课

结合高校与地方特点,调整原有的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将海州五大宫调作为必选课程纳入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学唱,扩大海州五大宫调在全省的影响力。具体做法是在声乐、民乐、视唱和音乐史等课程中渗透海州五大宫调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让海州五大宫调在学生耳边不断响起,拉近学生与海州五大宫调之间的距离,让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打造一支可以承担起专题培训任务的师资队伍。还可以将代表作的学习、传承“承包”到每一个人,利用高校音乐师资,结合本体研究,一个一个攻关,分工合作,形成队伍。

2.演唱方法的“专业化”调整

通过分析老艺人演唱的海州五大宫调可以得出:海州五大宫调主要以连云港当地方言即海州话为主进行演唱。普遍的认识是其演唱方法为原生态唱法,与声乐理论要求的歌唱方法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师生在接触五大宫调演唱之初是抱着排斥和怀疑的态度去学唱的。但是,随着对海州五大宫调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多次的演唱实践,部分师生发现海州五大宫调的演唱方法可以进行“专业化”调整。如果海州五大宫调的演唱做到气息、声带和共鸣系统灵活协调配合,以及演唱者合理用嗓,它独有的特色会逐渐被更多人接受。专业歌唱中要求以情带声、以情传声、声情并茂、声随字发、声随腔行等发声技巧,但平常歌唱发声中要求的胸腹联合呼吸法、气息的支持、声带闭合、喉结的稳定、声音的集中与明亮、音色的保持、共鸣与位置等同样适用于海州五大宫调的演唱。

3.演唱的“二度创作”

通过对前辈艺人唱谱和追述资料的分析,可以感受到这一民间音乐遗产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是其几个世纪以来传唱不绝的原因所在。它丰富的表现力在于众多优秀民间艺人的“二度创作”。今天,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推广,必须从民间声乐艺术的视角中体察“死曲活唱”的“同中之变”,鉴赏优秀传人各具特色的“二度创作”。从中借鉴经验和技巧,在传承演唱中展现曲调和音乐的美感。

对老艺人的音色及唱腔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多种润腔手段,使其唱腔得到润色和美化。我国传统唱法以汉语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情、声、字、腔相映生辉,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载歌载舞”的“二度创作”原则。海州五大宫调的基本表演形式是坐唱,并没有多少形体表演,因而更注重歌唱的声音形象。因此“玩友”的“二度创作”,更突出“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原则。其实,“玩友”并没有“二度创作原则”的抽象概念,这些原则是在祖祖辈辈的口传心授中感悟到的,是他们的意识中潜在的对听觉美的追求,是在优秀艺人的演唱中得到的“感性显现”。

4.提炼加工,推陈出新

海州五大宫调演唱作品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曲词的内容题材中。过去流传的唱段,特别是海州牌子曲中的五大调,有的是表达落魄文人的消极情绪的,有的是商女取悦或迁怨情人的。因此,要利用民歌一曲多用的特点,反复推敲,在保留民间音乐曲调的前提下,对曲词做适当加工,推陈出新。例如,在《青山隐隐》中,可以尝试替换几个词句。新词将抒情主人公的“朝臣”身份换成一般角色,把官场失意的消极情绪换作为挣脱名利枷锁的不断进取。词与曲的对应关系不变,还是以积极昂扬的情绪演唱。歌词叙述者应该是女性,表达思夫归家的心情。内容比较健康,文辞也比较雅致,改几个字就可以传唱,突出了传统的音乐性内容,修改了文学性内容,试唱的效果很明显。再如,《在海一方》是歌词泰斗乔羽先生为连云港市创作的市歌。是否能用连云港的传统音乐国宝悠悠古调来传达新歌的醇美呢?我们选择了五大宫调中传播最早、流传最多、旋律高扬的南调,以它的传播度来看,这一尝试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群众的肯定。当然,对词句的加工修改应该更加慎重,体现保护的精神。 

提炼传承队伍,做到培养和展示双丰收

提炼传承队伍是培训工作的需要,也是研究工作的需要。文化遗产不是化石,必须要让它“活”起来。结合教学任务,成立以教师为骨干、有学生参加的演唱组和伴奏组。由易到难,由少到多,逐步积累展示曲目。首先在校内传播,参与“碰曲”交流活动,争取参与校外的重要展示活动。同时,通过承办系列五大宫调演唱比赛,以调动传播者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将地方高校音乐教师作为传播中介。尽管目前高校音乐教师大多不熟悉海州五大宫调,但他们受过专业音乐教育,有一定的依谱学习和教学与展示的能力,只要组织必要的培训,他们就可以肩负起传承的责任。

组织广域采风和深度调查

海州五大宫调的申报成功和后期研究,主要依靠连云港市文化局的保护专家和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的一批资深专家和研究员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成绩已属过去,他们深知不能“坐吃山空”,不能只依靠现有的第二手资料,而是应主动参与野外调查、深入采访,继续做发掘工作。本地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相关的史料也需要深入、仔细地排查。如本地和山东接壤,那么海州五大宫调和山东的民间音乐如鲁南五大宫调有什么联系等。结论是在调查的末尾,要进行比较研究,视野就要宽一点。所以,在采风、调查前面加上了广域和深度两个词语。

海州五大宫调研究传承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海州五大宫调的研究传承发展主要存在因循守旧、认识浅薄、后继乏人、研传脱节和力量分散等问题。如在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关系的认识上,“博物馆”式的原封不动的观点虽有了一些改变,但还是落后了很多,以及还需进一步改编创新唱本的内容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刻不容缓。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习研究和传播当地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得天独厚的机遇。保护音乐文化“国宝”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刘增国,朱秋华.海州宫调牌子曲大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2]板俊荣,杨艳.海州五大宫调的研究现状及方法探微[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9(01):96-99.

[3]严淡如.海曲百日谈[M].江苏省连云港市艺术研究所,连云港师专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2014.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