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传播路径研究
详细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传播路径研究

时间:2022-07-26     作者:巩若宁 徐州工程学院【原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精髓,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内外逐渐兴起了汉语言学习的热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传播为研究内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传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从传播内容、形式等方面探究具体的实践策略。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相互促进,彼此密不可分,汉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无一不渗透着中华文化,汉语言传播不仅可以引导外国人学习使用汉字,还可以帮助其了解、接受、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当前其传播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传播的速度,提高其传播实效。

中华传统文化与汉语言传播

内涵

文化是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统一、集合,观念价值是其核心要素,体现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精神内核。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一种文化,囊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人情等诸多层面的内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在现代化社会中仍然有着深刻的作用价值[1]。

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交流用语,内涵丰富,历经数千年的兴衰荣辱而未发生文化断层的主要原因便在于其不断地向外传播,主动打破封闭的发展状态,积极主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推陈出新,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汉唐到明清,无论是国力的强盛还是衰微,汉语言都保持着积极、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吸收其精华部分来推动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汉语言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强大的文化传播局势。因此,借助汉语言传播路径来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有效提升其传播实效。

关联

语言和文化从来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的构成和发展同样离不开语言,正如申小龙所说:“语言与文化,从来就不是两条平行的线,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就是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2]可见,语言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为整体。首先,语言是文化产生的前提。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便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并逐渐发展出了宗教、信仰、道德、习俗等文化范畴的东西,而动物却没有,可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语言的发展。其次,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文化的生命力表现为不断地传播发展,而文化的传播则依赖于语言,因此汉语言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影响。例如,从其他语言中引入的“沙发”“粉丝”等外来词,加快了文化的融合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传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重要性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发展。此外,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中华文化已成为中国形象的象征,加快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可行性

根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模式可知,当前汉语言传播路径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五个因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需要从这五方面来研究,分析其可行性。第一,传播者。传播者是指在传播过程中起着控制、分析和传播作用的主体,其中,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各大高校都在汉语言传播过程中充当“传播者”的角色,他们既是文化传播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应当加快传播者专业能力建设,发挥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第二,传播内容。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传播路径中,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都是其主要传播内容。在具体实践中应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元素,提高传统文化内容的吸引力。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传播者可以根据学习者特点以及文化需求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三,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在汉语言传播过程中所借用的工具、手段以及方法,其中电视、广播、网络以及一些贸易、文化等交流活动都是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应当重视多渠道传播的促进作用,提升文化的传播效率。例如,网络是当前汉语言传播中受众最广、传播时效性最强的渠道之一,相关部门可以借助这一渠道进行文化的传播,通过网络教学、影音制作等方式来提高受众对汉语言和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第四,传播受众。传播受众是指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接收者,提高其对文化的了解和喜爱程度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传播路径的最终目标,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传播受众的分析了解,明白哪些内容是受众普遍喜欢的,哪些内容是受众接受起来较为困难的,并以此作为传播内容、形式发展的导向,为受众提供符合其需求、习惯的信息内容和方式。第五,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评价传播内容、形式、质量、效率的标准,能够为改进传播方式提供良好的数据和资料,根据这些资料,传播者能够将受众最容易接受、最感兴趣的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传播的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只要把握好传播模式中的五个环节,就能够有效提高其传播实效[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传播实践路径

把握传播趋势,了解受众需求

传播,实际上就是由主体运用一定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的过程,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是衡量传播实效的关键,因此,借助汉语言传播渠道来加快中华文化的传播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了解受众需求,实现有针对性的传播。首先,坚持“从上到下”的传播理念。语言的目的是加快各方交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当前我国汉语言的交流往往侧重于政府层面的交流,在普通民众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较少,因此,需要坚持“从上到下”的传播理念,由原先的政府形象宣传转向民间有温度的宣传,深入民间文化传播,把握其传播趋势,选择合适的语言以及更贴合普通大众的传播方式进行语言文化的传播。其次,坚持“区别对待”的传播理念。语言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内涵,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克服传播“水土不服”的问题。汉语言属于“高语境”文化,语言背后隐含着深层文化释义,在借助汉语言进行文化传播时,一定要考虑受众是否具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是否能够读懂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受众因自身年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应当分析受众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文化传播,以满足受众需求,进一步提高传播实效。

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品牌构建

首先,深化同民族精神的融合。汉语言囊括着丰富的语言知识、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因此,在汉语言的传播中应当深化语言文化同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例如儒家文化体现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其中和谐、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在汉语言传播中可以渗透儒家思想,使受教育者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其次,深化同时代特点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兼容道家、佛家思想的古老文明,其每个时期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都符合当时的统治思想,同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而当前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应当加快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从现代生活中汲取营养,补充理念,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拉近同受众的距离。此外,还可以打造汉语言与文化传播品牌,一方面可以推出高质量的语言文化活动和教学课程,另一方面可以推出相关文化产品,例如拼字卡片、汉字图画等教具,以及《千字文》等影音作品等,这些产品的推出不仅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大众了解、学习汉语言和中华文化提供平台[4]。

培养传播人才,提高传播实效

首先,传播者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传播者同学习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传播者自身的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汉语言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看法,因此需要加强对传播者思想道德的培训,提高其道德素养,使其成为汉语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让学习者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亲切,进而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其次,传播者应当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一方面传播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如《论语》《诗经》等,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句式多为古文,学习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传播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能够将这些古文诗句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以方便受众理解学习。另一方面,传播者还应当具有优秀的外语运用能力。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因此,传播者应当具备专业的外语运用能力,能够运用外语同国外受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学习者能够轻松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此外,传播者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同受众展开交流对话,建立和谐关系,提升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好感[5]。

创新传播途径,构建传播格局

汉语言传播是一个系统、复杂的体系,而构建多元化传播格局是其传播的重要目的。当前,汉语言传播包括语言教育、文化产品、经贸交流等多种传播渠道,可以将中华文化融入这些传播渠道来提高文化传播实效。

1.融入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是语言文化传播的基础性步骤,任何文化的感知和情感的交流都建立在语言习得的基础上,因此,需要将中华文化融入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加快第一课堂的建设。第一课堂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层次来划分固定班级,再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汉语精读、文化与民俗等内容的统一授课。同时,还可以创新教学形式,通过“一课三读”“经典研习”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快第二课堂的建设。第二课堂是指教学课堂外的教学活动,其内容和形式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形式来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知识竞赛、文化体验、参观旅游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苏州大学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主体沉浸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人进校为学生讲解苏州昆曲、评弹、刺绣等传统艺术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语言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感受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融入多元渠道

首先,借助电视等传统媒介来传播汉语言文化。电视传播内容丰富,视听效果直观,借助这一传播渠道能够有效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提高其传播实效。一方面,应当加强央视以及地方卫视对汉语言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例如,央视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另一方面,应当加强以汉语言文化为主题的电视公益宣传片的制作,向大众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其次,借助网络传播汉语言文化。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已成为汉语言传播的重要形式,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空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传播渠道需要充分借助这一形式,让传播主体进驻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加快同大众的交流互动,或是开发一些“收集”传统文化的App,例如《每日故宫》《故宫陶瓷馆》等,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实效。此外,借助交流活动来传播汉语言文化。社会各类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活动也是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借助这一形式展开传统文化的传播。例如,可以邀请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汉语学者来参加汉语国际研究会,从中华文化视角出发探讨汉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铁立.跨文化视域下汉语传播中文化冲突及消解策略[J].文化产业,2021(16):40-41.

[2]尹春梅.汉语国际传播影响要素研究范式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3):121-130.

[3]韩晓明.“移民—扩散型”语言传播及其特征——以东南亚汉语传播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3):168-176.

[4]龙吟.“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以对非洲国家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4):220-221.

[5]李航.“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以孔子学院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20,20(04):55-5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