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古道村落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传播密码 ——以龙门古镇为例
详细内容

古道村落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传播密码 ——以龙门古镇为例

时间:2022-07-26     作者:陈佳超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原创】

古道村落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综合体,集合了自然、文化与社会等多重美学价值。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发现、挖掘、传播其美学价值能够更好地讲述乡村故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龙门古镇为例,探寻其存在的美学价值及文化传播密码,使古道村落现有的民俗文化得以“活化”,并为推动其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古道村落,顾名思义是指以古道为重要枢纽,拥有包括建筑在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宗教、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也被一部分学者称为“非典型传统村落”[1]。过去,古道作为沟通连接的交通要道,与村落的兴衰紧密相连,可谓“道顺则盛,道阻则衰”。如今,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浪潮,古道的交通价值逐渐减弱,古道周围的许多村落也日渐被湮没或沦为空心村。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挖掘古道村落的美学价值并运用当下媒介进行文化传播对于村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道村落的美学价值

古道村落大多都坐落于山明水秀之地,其建筑风格与格局布置充满了民族、宗教等地方特色,蕴含着山林融合、建筑构造、民俗风尚等多重美学价值,是自然美、文化美和社会美的有机融合。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对乡村美学均有所涉猎,柏拉图、康德等西方哲学家认为村落的美是非功利的,庄子、陶渊明等人信奉“天(自)然(之)美”,而现代杨辛、甘霖等人则认为村落的美是钻研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2]。从这些哲学家或美学家的观点中可以看出,长期浸润在自然和人文环境之中的古道村落所蕴含的乡村之美是值得被研究的。本文便从古道村落的自然美、文化美和社会美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自然山林之美

和谐统一的自然美是古道村落的核心。大部分古道村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3],这便是自古以来文人描述的自然山川之美,可见古道村落并不是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那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群和文物景观也都具有自然美学价值。无论是选址、建筑构造还是空间布局,古道村落的建设都依存于自然,萃取于自然。对于人工化的艺术审美来讲,天然天成的自然美意味着对一切人工技巧的超越,即所谓的“浑然天成”[4]。篱笆、农田、泥土小路都是特有的乡村元素,村落的塑造完全融入古道自然环境之中,成为乡村生态的重要一环,就像我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强调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5]。

龙门古镇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其位于富春江龙门山下,四面环山,竹木繁盛,峰峦叠翠。古镇的民居建筑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村落的“真”,并未介入过多的人造事物,因此保存了原有景致的独特性,深谙“自然”之理。而古镇的民居环境经历多年沉淀早已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片和谐之景:一座座厅堂、砖砌牌楼、古塔和古庙连接着,有序地分布在两座孙氏宗祠四周;白墙黑瓦,高低起伏,房檐纵横,错落有致,一派与周边环境不可分割的模样,表现出当地“天人合一”的淳朴自然观。龙门古镇无论是整体布局的层次性、民居装饰的艺术性,还是门窗廊柱雕刻的精美性,均生动诠释了“人在山中走,犹在画中行”。

历史文化之美

历史浸润下的文化美是古道村落的灵魂。一方面,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精神在古道村落中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多数村落居民因血缘、地缘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或是多个“大姓”。那些祠堂、楼阁、庙宇、牌坊等传统建筑,便是“聚族而居”下宗族精神的外化。另一方面,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尤好游历山水,他们以诗情画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将古道村落的“美”展现在作品中,经由世代流传,衍生出一系列故事传说、名人佳话,成为村落文化的烙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史料。

龙门古镇便是深藏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典型代表。“龙门”此名是东汉名士严子陵游历吟出“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后所得,它不仅是地理概念,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在古镇中有“砚池碧水”一说,这彰显了家族对儿孙的殷切期望,也映射出“耕读世家”光宗耀祖的儒家文化信条。正是这般厚重的宗族文化氛围,塑造了不少翘楚英才,诸如吴大帝孙权、“十八评事”孙祁、工部主事孙坤、长葛县令孙濡、“七县首富”孙潮等皆出于此地。当地的《孙氏家谱》清晰地记载了从三国时孙权到民国二十八年(1939)的孙氏大家族,孙氏已繁衍了65世,90%以上的居民都姓孙,其视自己为孙权家族的后裔,故世人称此地为“孙权故里”。

淳朴人文之美

复归于朴的社会之美则是古道村落的增色剂。对于以人的言语、行为等社会生活为审美形态的社会美而言,天然之美意味着对天真素朴而无伪无饰的人们言行的欣赏,更意味着人们各种生活的自然化和对本真天成的人生自由境界的亲身体验。古道村落由于地处偏僻,现代交通相对闭塞,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生活方式并没有受到城市太多影响。它们没有一般城市所具有的或是商业,或是浮躁的气息,保留了大量淳朴的生活肌理。村民作为古道村落发展进程的见证者和创造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方式、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民风民俗代代传承,同村落自然历史文化相融合,构建了具有浓厚人文价值的活态美学。

龙门古镇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氛围纯朴归真,惬意自然。优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人文情怀塑造了龙门古镇质朴淳厚、邻里和睦的人文景象。此地居民时常汇聚在一起,共同经历酸甜苦辣,沿袭族人惯有的饮食、节日等风俗。文台粉条、国太豆腐、江东元宝等地方特产成为舌尖上的记忆,并流传至今;夜游龙门、逛庙会等传统风俗也演变成今日的“富阳龙门古镇民俗风情节”。不仅如此,龙门古镇重视家谱祖训,一到节日便会举办大型祭祖活动,从而树立了强烈的宗族意识,凝聚了强大的团结力。这些民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村落民俗长期浸润的结果,古镇滋养了村民,塑成了恣意悠然的淳朴民风,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为精神找到一隅宿身之所。

古道村落的文化传播密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借助互联网推进古道村落文化可持续发展而不被淘汰,成为古道村落文化振兴面临的一大挑战。要想发扬古道村落自然、文化与社会的美学价值,需要寻求有效的文化传播路径。古道村落的美学价值能够为文化传播提供灵感,令传播内容更具思想性与艺术性。龙门古镇便是优秀的传播案例之一,无论是自然资源的保护,还是人文风俗的留存,抑或是历史人物的二次创作,其都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

涵育村落:留存原汁原味

既要让古道村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又不能过度开发,就要在古道村落的原真性和现代化中寻求平衡。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寻找大众同古道村落文化的契合点,融入原汁原味的设计而非一味地加入现代化元素来博取眼球便是重点之一。有研究发现,自然元素会带来更高的审美价值[6],人们往往会对这类拥有外在形式的自然美产生喜爱、热爱、留恋与追逐之感[7]。因此,保留古道村落中的自然形态并加以保护传播,不仅是对景观原真性生态的保护,还是对观者的尊重,更是一种深层的共通。

龙门古镇对青山绿水和古朴建筑的开发便将此美学密码进行了灵活的运用。当地政府部门不断培育能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备人才力量,打造专业团队来呈现原汁原味的村落景观。据龙门古镇党委书记阐述,古镇开发过程中,始终遵循保护的“四性五原则”标准,四性即指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五原则”则指修缮的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原结构、原环境。例如,在铺路时,选择保留当地的鹅卵石路,而不是一刀切地全部改建为水泥路,完好地保存了古镇的整体格局与古建筑的生态肌理。再如,在设计户外雕塑时,遵循了“刻意营造不刻意的场景感”的原则,让静态的雕塑“动”起来,自然融入古镇并同来客产生良性互动。此外,龙门古镇为传承民俗文化,还专门设立了“富阳龙门古镇民俗风情节”,在节日期间,来客会接过村民递来的酒酿馒头,喝一口特有的龙门米酒,同当地人吃美食、唠家常,亲身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氛围与情趣。

化育文化:创设美学符号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消费社会》中指出,人们的消费已经从物的使用价值转向其符号价值,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符号消费的时代[8]。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看重的不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古道村落虽然拥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其能顺利转换为符号价值,因此将美学价值符号化便是传播的思路之一,这就需要对古道和村落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再认识”,通过提炼美学价值中的文化符号,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特色品牌,进而吸引用户消费。比如,古道村落中的楼、亭、台等建筑、传统民俗文化都可以作为消费符号融入明信片、吊坠等文创产品设计中,生产出文化衍生品。

龙门古镇正是提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学符号,融合现代化技术,从而达到了“破圈”的效果。孙权后裔便是其提取的核心符号,孙权经由历史、文学和政治的渗透与传播,早已不仅仅是人们所推崇的英雄之典范,而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消费,他背后蕴含着三国、英雄等延伸符号。为此,围绕“孙权故里”这一金字招牌展开,打造“三国文化旅游”项目,再利用新媒体便能够形成古镇品牌化传播。此外,在景观符号的二次创作提取上,龙门古镇也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套用和复制上,如特色美食“牛八碗”的礼盒设计,而是结合了传统纸墨特色以及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潮流元素,让其味道“留得下来,传得下去”。

并非所有古道村落都能像龙门古镇那般拥有鹅卵石这一历史道路,也并不是所有村落的人文故事都涉及孙权,若不求创新,同质化衍生品生产过多,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不同古道村落需要因地制宜、集思广益,在涵养村落的基础上挖掘当地特色,完成文化化育。

保育传播:拓宽媒介技术

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曾指出:“一种媒介的长处,将导致新文明的诞生。”[9]目前,我们正处于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介的不断交互弥补了时间和空间的缝隙。当传统文化同现代技术融合时,在重视古道村落自身原生态的保留及符号创设的化育基础上,还需要重视媒介技术的自我保育。一方面,从媒介的介入上来看,可以通过图片、AR等静态方式展示,加入适当的现代时尚元素,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古道村落体验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从传播渠道来看,需要拓宽思路,不局限于公众号、微博等宣传方式,可以使用淘宝、小红书等线上销售平台等多种形式,以媒体矩阵的方式更好地吸引受众,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消费升级。

龙门古镇已经积极引入数字媒介,在村落美学价值的对外传播上借助媒体同文化建立起联系。首先,其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线上新媒体平台,不断将传播内容进行美学包装,通过精心的内容策划和新媒体矩阵传播为古道与村落提供技术座驾。其次,龙门古镇突破了文化旅游仅进行观光介绍的壁垒,在展区融入了现代化VR技术,真实还原了不同时期龙门的风情风貌。再次,龙门古镇在对外招商中,利用景区保忠堂,引入“互联网+非遗”项目,建设龙门非遗产业园,销售旅游纪念品与农副产品,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龙门古镇还同古村之友、云咖啡公司签订了“龙门古村之友创客空间”战略合作协议,增加了古镇的数字化人才,为人才的孵化提供了基础[10]。

综上所述,古道村落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然、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重美学价值,无论是古道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还是古道村落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挖掘其涵育村落、化育文化、保育传播的文化传播密码,可以在留存原汁原味村落的基础上,通过因地制宜地挖掘更多美学符号,打造村落“人设”,从而推动古道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庆,张京祥,罗震东.城市边缘区“非典型古村落”保护与复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以南京市江宁区窦村古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05):99-106.

[2]王磊.“双子”结构: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美的本体问题——对国内主流《美学》教材中相关问题的质疑与批判[J].江淮论坛,2012(05):84–89.

[3]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上海:中华书局,1984.

[4][7]《美学原理》编写组.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阎婫.青岛崂山东麓传统村落美学研究[J].中外建筑,2017(04):38-40.

[6]王玉婷,王书建,张洵赫,等.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的景观美学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22,41(01):262-272.

[8]张中波,周武忠.民间艺术旅游商品化的路径[J].民族艺术研究,2012,25(06):115-122.

[9]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任日莹.街镇访谈:小古镇“写出”大文章[J].杭州(周刊),2015(14):22.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