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浅析如何运用“双创”理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详细内容

浅析如何运用“双创”理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2-07-31     作者:张海燕 郭 鸽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由于时代背景、时代话语和时代要求的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通过“双创”改造,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状况。首先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其次要整合内容资源,以各种形式丰富发展中国元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最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附加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相关产业结合,使其获得新的发展与创新。

文化是民族发展和国家强盛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历史和实践表明,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也许会昌盛,但不会持久;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在物质文明中获得成就,但会失去精神世界的发展;一个背叛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获得短暂的胜利,但无法获取长足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因此,中华民族要根据时代语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时代影响力,让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璀璨夺目。

“双创”理论的内涵

当今世界,不同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在此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所区别,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对既有文化内涵和陈旧表达形式,分梳出其中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形式[1]。自21世纪以来,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再到万物互联,不断进化,信息聚合的强度逐渐增加。在网络空间中,传播者及其受众畅所欲言,形成了巨大的信息网和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各种各样的舆论中,极易受到有心人的误解和抹黑,掣肘自身的发展。同时,这种发展状况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方案和表现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的本质是根据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不断发展为新文化的过程[2]。新的历史方位必然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新的时代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随之进行新的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对中华传统文化本身的内涵进行调整,同时摒弃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部分,留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和中国实践的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彰显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此产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具有极为厚重的历史底蕴、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兼容性。显而易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面对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时,更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入侵,坚定中华民族文化文化自信。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的传播范围随之不断扩大。各国文化不再局限于本国领域,其传播范围已扩大到其他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也具有相同的属性。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势必会对本国的文化产生冲击。但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时机,不断地积累经验,保持坚定的心态,采用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化自信[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包含着中国风俗、中国人物、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因此,现阶段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大国形象,培育大国气概,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5]

一方面,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体现在军事装备和国防力量等方面,文化软实力则体现在意识形态、文化思想等方面。另一方面,先进、优秀的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动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消极的文化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例如,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延安时期的干群关系和谐,朱德同志的“扁担”、毛泽东同志的“半条被子”等故事常有发生;延安时期的社会氛围和谐,群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干部作风优良,生活艰苦朴素。

利用“双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以人民的需求为增长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人民性,是人民的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应当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才能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秋菊打官司》一揽多种奖项,到莫言以《蛙》拿下诺贝尔文学奖,再到相声的翻红,艺术种类不同,雅俗有别,究其成功的原因却具有相似性。具体来看,《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农村,是一部以小人物对中国社会秩序的困惑和质疑为主线展开的一部农村题材剧情片;《蛙》主要讲述了农村生育史的发展历程,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在当时高密艰难的推行过程;相声在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评书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将社会热点以笑料讲述,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引人深思。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渐提升,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物质需求的满足呼唤着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其次,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发生改变,不再只是享受一时的精神愉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不仅要重视服装、道具、背景等所带来的视觉体验,也要重视对社会状况、故事走向、人物心路历程等的推敲,增加文化产品的厚重感;更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挖掘,使观赏者感受到灵魂的碰撞和思想的火花。最后,人民群众需要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生产再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发挥当代价值的根本路径[6]。在当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过程,不仅需要考虑本国的国情和历史的发展,也需要充分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积极因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最终落脚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除了形式的创新之外,在文化生产再创造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考虑内容的创新,同时新鲜血液的输入也可以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从横向上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古为今用”。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生力量,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为响应国家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号召,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常坤羽、吴家豪,历史文化学院学生毛安石、周可希这四名同学以“《百苗图》的‘活化’”为主题制作了2D动画作品“清代苗族斗牛图”,利用科技力量“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赋予了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形式。

从纵向上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考虑“西为中用”。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才得以传承至今。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可以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增强文化软实力。例如,在哔哩哔哩平台上,郭达方言演唱、西方交响乐伴奏版本的《将进酒》点击量一路飙升。《将进酒》一诗为唐朝诗人李白所作,陕西方言是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文化,西方交响乐在西方历史悠久,三种完全不同的事物的结合大受欢迎。这次实践成功地证明民族的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就内容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顺应当时的社会需求。中国古代追求“忠孝”二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应出现了岳飞精忠报国、老莱子彩衣娱亲等经典故事。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不断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符合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最大公约数,成为主流价值观。显然,在新时期,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剔除脱离时代发展的糟粕,留下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华,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注入时代内涵,创新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附加值

附加值是经济主体新创造出来的产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主体包括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遗址、传统道德、传统理念等。以各种载体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带动一段时间周边经济的增长,这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生产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哪吒》这部电影票房大卖,带来了经典台词的流行、仿妆的兴起、表情包的应用、玩偶和服饰的抢手等,周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哪吒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形象深入人心。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附加值得到了极大发挥。宏观层面也大有可为,找准优秀传统文化与不同产业的结合点,在全产业链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重构和创新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和协同发展[7]。以西安为例,在大部分人的眼中,西安印象包括城墙、兵马俑、华清池等事物。通过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使用“优秀传统文化+”模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延伸至其他产业,带来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将传统文化与影视行业相结合创作的《大秦赋》《老墙》等影视作品,塑造了秦始皇、杨贵妃等影视人物形象;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催生了大唐芙蓉园、秦始皇陵等景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游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古人”近距离交流也成为可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一方面,需要在坚持“双创”理念的基础上,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生产再创造,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附加值,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采取相应的实现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失去传承的可能性,本研究中提到的解决方法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善和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焕发新的生机,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2]范鹏,李新潮.界定与辨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02):110-11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4-25.

[4]曹晶晶.新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途径[J].汉字文化,2021(23):159-160.

[5]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07):5-8.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7]王丽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21(11):85-92.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