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乡村振兴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拉祜族特色文化建设关系研究 ——以澜沧县富东乡小坝村为例
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拉祜族特色文化建设关系研究 ——以澜沧县富东乡小坝村为例

时间:2022-07-31     作者:李剑泉 吴梦琦 高贵博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原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而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是我国的边陲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本民族乡土特色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给拉祜族传统特色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处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的澜沧县富东乡小坝村应结合国家的发展和政策优势,进一步挖掘拉祜族乡土优秀传统特色文化,提升拉祜族特色文化建设质量,帮助拉祜族乡村居民享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激发特色文化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发展,以实现小坝村拉祜族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国家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集聚地,蕴含着崇德向善、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千百年来积淀的人文智慧,各民族的语言、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居住环境等,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一直是“三农”问题研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如何与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有机结合同步建设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村落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推进措施和方法几乎是空白的,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推广成果[1]。因此,现就乡村振兴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拉祜族特色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探究云南少数民族拉祜族特色文化建设情况和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为处理好乡村振兴与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建设关系提供有效对策,从而实现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新和发展,不断扩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助力云南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2]。

云南少数民族拉祜族特色文化建设现状

拉祜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其主要聚居区在云南边疆山区或半山区,比较封闭,其文化至今仍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征。作为云南省25个少数民族之一,拉祜族文化包括居住文化、宗教信仰、节庆活动、歌舞艺术、婚姻礼仪、服饰、手工艺品、饮食文化等。

每年公历4月8日到10日,拉祜族人都要举行隆重的“阿朋阿龙尼”(葫芦节)。节日期间,拉祜人会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举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此外,拉祜族的服饰、芦笙舞、摆舞、跳歌、“尝新节”、“火把节”等也显示出拉祜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特色[3]。

拉祜族歌舞艺术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一般与拉祜族重大节日活动相伴,如《牡帕密帕》是咏唱拉祜族历史文化的叙事长诗,曲调平缓,近似于说唱,拉祜族的历史起源与发展便在这种说唱中娓娓道来。同时,拉祜族舞蹈的随意性和原始气息无不令观者震撼;尤其是拉祜族的婚俗礼仪,有着母系氏族社会的明显痕迹。现在拉祜族青年人的婚姻一般要经历串婚、订婚、结婚等几个过程,其中串婚为青年男女谈恋爱及表达爱意的过程,一般在每年的“火把节”到第二年春耕农忙期间进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从妻居是拉祜族母系氏族社会痕迹的遗留。

云南拉祜族人普遍生活在偏远边疆山区、半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具有较强的文化开发价值,但由于缺乏先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致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开发力度不足,难以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才能更快地实现民族村寨文化振兴的目标,为乡村振兴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乡村振兴与云南拉祜族特色文化建设的关系

保护与传承特色文化的复杂性

拉祜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长期以来以传承人和被传承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和手把手传承技艺的方式进行,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拉祜族聚居区比较封闭,经济发展缓慢,各种资源匮乏,加快了农村人口的流动速度和规模,导致当地出现“人口空心化”的现象[4]。因此,当前拉祜族聚居区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5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上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家乡。长此以往,由于受到外界发展环境的影响,熟悉和了解拉祜族特色文化的村民将越来越少,从而会对拉祜族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投入民族地区乡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逐渐增多,为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保障,使得拉祜族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为拉祜族村寨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文化多元化发展导致拉祜族特色文化传承艰难

拉祜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民居文化、宗教信仰、节庆活动、歌舞艺术、婚姻礼仪、服饰、手工艺品、饮食文化等。在节庆期间组织各类节庆活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拉祜族人的生活、生产劳动,且各种祭祀、歌舞表演能够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然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现代化经济的转型使得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边缘化。拉祜族特色文化和生产生活出现分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先进的文化和娱乐软件出现在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导致拉祜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艰难。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建设为基础环节,所以,拉祜族特色文化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灵魂与核心[5],能够为拉祜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永续的内在动力。只有真正做到对特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协调发展,才能彰显出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使少数民族乡村文化走上兴盛之路。

现代化进程增加了拉祜族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各地将乡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且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拉祜族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居住方式与自然密切相关,拉祜族早期的建筑和民居都以竹木结构为主,如其住房桩上竹楼由“日格”(房屋内寝室部分)、“扎迪格”(舂碓处)和“掌倮”(晒台)三部分组成,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火,如此其既能保证房屋功能齐全,整体又不失舒适美观,从而形成了拉祜族人独特的建筑风格。由于当地在过去一定时期内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缺乏对特色文化的总体规划和保护意识,现代城市钢混结构建筑模式逐渐影响和取代了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部分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受到冲击,建造了一定数量的人造旅游景点,这不仅为拉祜族特色文化建设增添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拉祜族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乡村振兴视域下

云南少数民族拉祜族特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实现对拉祜族特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各民族文化都在时代的变化中不断变化和发展,有一个不断交流、融合、转型和发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积淀性、交融性、创新性和多元性。所以,拉祜族特色文化既有时代特征,又有本民族特色,同时又在特定的文化形态中表现出来。当前时代具有全球化特征,在建设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时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传承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成功的文化建设发展思路,为本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指明方向,进而不断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拉祜族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创新性发展方向。首先,在现代化进程下,拉祜族应积极转变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时俱进,正确认识乡村振兴对拉祜族特色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合理地应对现代化进程给本民族特色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其次,乡村振兴加快了拉祜族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速度。只有坚持创新性发展,才能保证拉祜族特色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塑造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拉祜族文化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体,既包含彰显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和各种珍贵的物质遗产,又包括宗教信仰、节庆活动、歌舞艺术、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村寨文化是以拉祜族为主体的特色文化形成、创新发展、继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在特色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拉祜族特色文化生态环境的重塑提供了方向。在开发和建设中做到对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在保护拉祜族特色文化民族性的基础上,对特色文化的形式和载体进行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现代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缩小,许多拉祜族村寨开始向城镇化方向转变,这使得拉祜族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同时也导致了文化方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特色文化弱化甚至逐渐丧失”等问题。比如,拉祜族人为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生活,会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和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惯,鉴于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拉祜族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建设特色文化应保留传统文化、建筑和民居,尤其要突出传统色彩,以增强拉祜族村寨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在新环境中对文化产生共鸣,从而处理好拉祜族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度,实现对拉祜族特色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为了解决拉祜族“人口空心化”问题,必须以满足拉祜族人文化需求为切入点,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度。例如,拉祜族人重视葫芦文化,在节庆祭祀和传统竞技活动中充分展示其文化内涵,为激发拉祜族人对本民族特色文化的兴趣,可以将这一传统文化特色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他们提供能够开展各种节庆活动的空间。所以,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要根据特色文化活动来搭建相应的文化活动场所,让拉祜族人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乐趣,充分调动他们对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积极性,在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时,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活动的视频或图片上传到网络平台,将拉祜族特色文化转换成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拉祜族特色文化产品的形式,加大对其特色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带动拉祜族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创新与发展。

强化民族特色文化生态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续利用

在乡村建设进程中,科学地传承、建设民族特色文化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民族未来发展和子孙后代的负责。建设特色民族文化应避免重短期效应,避免因急功近利地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粗放式、零碎化发展,应当以符合可保持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念和持续发展要求的高度衔接统一为标准,处理好传统与开发关系、继承禀赋与创新拓展的关系、传承普及宣传与防过度变异化呈现的关系。面向新时代和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以民族性为基础,如果没有民族性,没有千百年来积淀的核心特色元素,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精神家园将全部丧失,民族特色文化也将消失殆尽。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形势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文化产业薄弱等问题,导致无法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价值。因此,云南富东乡小坝村拉祜族应抓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找准乡村振兴与本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挖掘潜藏于拉祜民族乡土的优秀传统特色文化,在保护传承、挖掘创新的基础上,激发特色文化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少数民族拉祜族特色文化建设质量,以改变民族地区乡村的精神面貌,促进拉祜族特色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实现小坝村拉祜族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SSCI文献的分析[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03):88-100.

[2]陈丽芳,董蕾.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4):46-52.

[3]赵楠,许媛萍.拉祜族文化符号媒介景观的建构反思——基于《快乐拉祜》的传播实践[J].民族学刊,2021,12(07):75-84+110.

[4]孙秋云,万玉琛.贫困治理成功的根本:国家培育地方社会的文化主体性——基于云南省临沧市南美拉祜族乡田野调查的阐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06):35-43.

[5]潘松刚,杨利春.少数民族地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8(05):120-125.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