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路径研究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剪纸传承实践为例
详细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路径研究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剪纸传承实践为例

时间:2022-07-31     作者:徐梦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创】

中华传统文化经久不衰、源远流长。不同历史阶段,民间艺术文化生存和发展状态各异。高校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阵地,在指导、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梳理与归纳研究南京剪纸在高校的传承模式,对推动传统文化在校园与全社会的继承、弘扬与创造性发展,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内涵。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可以延续发展、永葆活力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文化知识聚集、传播、创新的重要场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校中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高校的文化氛围。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间艺术传统的传承方法与特点

在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口传心授”是一种相当普遍且十分重要的教学或传习模式。“口传心授”,即通过口头传授与内心领会来达到传承某一项知识的方法或途径。这种传习模式,在民间艺术的学习与传授中被广泛运用,在古代文献中也多有记载。如明代解缙的《春雨杂述·评书》中,有对“口传心授”的记载,“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指不设立文字,师徒间的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也是重要的传承手段。韩愈的《重答张籍书》在谈及孔子的儒家之作时说:“昔者圣人之作《春秋》也,既深其文辞矣,然犹不敢公传道之,口授弟子,至于后世,然后其书出焉。”“口授”,即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弟子,使其明白其中要义。武术行家程宗猷在回答有人提出的“读棍论,阅图形,诵歌诀,即可称绝技乎?”的问题时说:“图诀虽详,其中变通活泼之妙,非口传心受,何以曲尽?故非师不通圣,得诀回来好看书。此之谓也。”李仲轩说:“尚式形意的形与意,只能授者身教,学者意会,如果勉强以文字描述,那么形就是‘无形’,意就是‘无意’。”意拳创始人王芗斋曾说:“习拳须知,‘心传意领’四字,是得力关头。”这些武术名家的话语都表明“口传心授”对武术教学,尤其是高水平的武术技能传习来讲十分重要。在昆曲理论著作——王季烈的《螾庐曲谈》中谈到昆曲的传习,即在于师者的口传心授:“六艺之事,惟乐易亡。盖声音高下,节奏迟速,必口授耳聆,乃能详悉,非若其他学术,可求之载籍文字间。”因此“口传心授”这种方法在书法、武术、民间传统音乐等中华民间艺术传统的传承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以上记载,可以看到“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广泛性,从中国传统音乐、书法绘画艺术到孔孟老庄之思想,大部分具有传承、沿袭生命力的文化形式都与其紧密相关;二是非文本性,主要以口头的方式传承,必须通过传授者的示范和演示来传达某些难以在文本中表达的意蕴;三是主观性,每一次的传承过程会因环境、时间、个人审美情趣等不同因素而存在差异,师徒之间在语言、行为、精神上的双向互动,以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口传心授”这一传承方式的精髓之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研究现状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意见》指出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强制性等特点,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很多高校开展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项相关活动,包括开设非遗文化选修课程、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与非遗实践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等高校入选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实地探访非遗文化,学习工匠精神;西安音乐学院建立民族音乐研究室,聘请鼓乐艺师来校传艺,设立“长安古乐学社”,扩大了长安古乐的影响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是我国民族文化延续发展、永葆活力的重要保障。在传习中青年学子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各高校积极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基地建设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坚持改革创新,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协作联动,探索政府、学校、社会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各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例如,南开大学邀请“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先生,为南开学子做“御匠世家的经营哲学”非遗专题讲座,并在校内开设非遗课程、讲座、展演等活动;西北民族大学是全国最早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院校之一,学校连续多年举办唐卡、剪纸、砖雕等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帮助非遗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以高校学科优势为依托,形成了学校教育培训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

南航南京剪纸文化的传承模式

传承模式的新形式

早期南京剪纸的传承方式大多以亲缘传承、业缘传承以及地缘传承为主,这样的传承方法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限制于一个地区内,走不出去,同时受众范围小,传承范围仅限于有亲缘关系的家人、业内的手工艺人以及有兴趣并致力于发展传承的人士。早期的南方剪纸是剪花样、花稿的手工艺,多为师傅带徒弟,并且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剪纸对技艺的要求很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练习,所以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非常少。同时,剪纸在市面上流动性很大,由于一个地方没有太大的需求量,所以要去全国各地售卖纹样,导致手工艺人的收入不够稳定,因此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较少。

如今,高校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看到了包括南京剪纸在内的多种传统文化发展的困境,并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高校课堂,开设大规模的选修课程,引起了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南航以南京剪纸为中心,建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南京剪纸基地。目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剪纸传承基地的建立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文化的融合,推动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以实践工作坊建设为延展,从辐射带动、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多维度入手,打造多元化的文化传承路径,探索非遗文化与大学文化以及人才培养有效融合的方法或路径,并推动与引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与社会生活中。

在南京剪纸基地建立的基础上,南航致力于建构规范、系统的南京剪纸课程教学体系。为使专业教师与民间艺人、艺术大师共同筑就师资最强音,学校专门聘请了“南京剪纸”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大师担任南航兼职教授,开设选修课程《剪纸的欣赏与制作》,课程容纳200人,每学期设置6次课,每次2小时。此外,还建立了剪纸工作坊,以工作坊为平台,拉近了学生与剪纸大师的距离,促进了双方的交流。通过开设大规模课程,以及设立工作坊,让南京剪纸艺术从民间艺人的小群体中走了出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扩大了南京剪纸艺术的受众范围,同时为“南京剪纸”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固定场所,以及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传承教材的新模式

通过对“南京剪纸”第五代传承人张钧先生的采访,我们了解到,早期社会资源匮乏,群众精神世界贫瘠,在剪纸工艺方面没有更多的参照物,所以他们那时候的教材主要是生活中的实物,他们会通过观察实物,比如叶子、桃花、知了、兔子等进行裁剪,类似于我们绘画领域的写生,手艺师傅如果剪出了自己特别满意的作品,也会将这个作品保留下来。但是,以前科技不发达,没有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保存作品的方式,如拍照,印刷等。为此,师傅也想出了一套自己保留作品的方法。首先把锅底灰和白蜡烛搅拌起来制造蜡笔,然后把作品置于宣纸之下,蜡笔则在宣纸上来回涂抹,利用作品的凹凸状,就可以在宣纸上留下样品的样子。这就成为他们传授给徒弟的为数不多的教材,当然也可以作为商品制作的参照。老艺人的创作,有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应买家的需求,师傅会根据自己脑中的图库以及这些样品进行组合。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丰富,可用来作为剪纸教材的素材越来越多。将南京“剪纸艺术”引入高校后,剪纸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图式,制作成可参照的裁剪模板,模板可以是动漫里的人物,也可以是风景。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进入剪纸领域的门槛难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教法的变革

前面提到,传统的剪纸艺人的学习方法,是通过写生式的临摹,面对生活中的实物,从早到晚地剪,剪到师傅或自己满意为止,这样面对同一事物,练习时间可能是一周,也可能是更长的时间。形成这种传承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一辈的南京剪纸艺人不会画画,所以对着事物剪裁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说,老一辈的剪纸艺人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他们对自己的剪纸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改善剪纸手法,师傅对徒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写生式的剪纸训练,在一定时间内是可取的,但是如今要想传承剪纸文化,这样做显然耗时耗力,还压抑学生的个性成长,是无法实施下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南航的老师进行了教法的变革。

首先,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张方林老师在选修课程中,不仅会对南京剪纸的渊源、历史、流派等通识性内容进行介绍,还会为学生归纳简单的剪纸方法。例如,对称纹样的剪法,五折窗花的剪法等。

其次,老师会搜集年轻人喜欢的现代文艺性图式,进行加工,形成适合剪纸的纹样,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纹样进行剪纸,当然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主设计样稿进行剪纸,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各地剪纸流派和南京喜花剪纸的特点,掌握对剪刀工具的挑选与磨制要求,各种纸张的性能特点与制作各类剪纸的关系,以及练习徒手剪纸等基本功,还可以学习带样稿临摹各种剪纸,尝试自己设计和创作剪纸样稿,并且可以提高自身的剪纸艺术鉴赏与装裱能力。剪纸老师在管理、教务等教师的辅助下,为学生开设公选课,几年来受益学生达数千人,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习形式的创新

时代条件的制约及家族式的传承,使旧时的南京手工艺人即使积累到一些好的剪纸作品,也只能在家族内部传阅,无法实现更大范围的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而当代科技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为新时代的剪纸艺人带来了快捷、开放、高效的学习体验和交流成果。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期《剪纸的欣赏与制作》选修课程结束后,同学们会举行剪纸课程心得体会的交流会,同时,学校会选取优秀的剪纸作品,举办师生作品展。“南京剪纸”这项非遗文化可以被更多的青年学生所接触,亲身体会“刀尖在红纸间游走”的别样体验。他们剪出的不只是图案,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由此,南京剪纸艺术更具活力,逐渐被更多学生群体所接受。学校定期举办艺术沙龙、“学生剪纸送祝福”活动和学生剪纸艺术实践成果展,并别出心裁地将剪纸与舞蹈、美术、诗歌朗诵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剪纸艺术的宣传及推广形式。另外,学校还会进一步选拔有艺术潜质的学生加入南航大学生艺术团,对学生进行剪纸艺术的专业性塑造和传统文化的“全过程”培养,使之成为传统文化传习宣讲的主力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学校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载体,指导、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义不容辞的使命。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南京剪纸艺术更是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审美意义。“南京剪纸”不仅具备装饰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与人们所追求的美相吻合,同时经过人们亲身参与创造,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体验,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南京剪纸传承基地自建立以来,在推动以南京剪纸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上做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以“南京剪纸”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的探索与实践中,充分发挥了高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洁琼.“口传心授”的多重解读[J].人民音乐,2010(06):38-40.

[2]涂琳琳.对武术“口传心授”的重释及其时代意义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02):205-212.

[3]曹敏.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0(09):54-55.

[4]彭丽荣.靖西民间剪纸艺术及其传承发展对策[J].新西部,2020(Z4):100-102.

[5]李慧龙.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4):27-2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