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系统呈现文字文化的整体形象 ——以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例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详细内容

系统呈现文字文化的整体形象 ——以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例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时间:2022-07-31     作者:荣 慧 中国文字博物馆【原创】

中国文字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研究交流等途径,着意在文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细致入微地呈现历史原貌,带给公众良好的观感体验,深入浅出地阐释文字文物的文化价值,系统完整地呈现中国文字文化的整体形象,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

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实现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博物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文化理念和文化核心,将其创造性转化为可观可感、启智明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对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启发民族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植于中原文化沃土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弥补了我国博物馆建设史上的空白,是我国保卫汉字,复兴汉字文化,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民族工程、历史工程、文化工程。其汇集了历朝历代文字的精华,是一座能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化殿堂。近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不断挖掘探索现代化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致力于以新的角度、方法、思维对汉字进行多元化研究,阐释汉字的奥秘,肩负起博物馆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生命力,鉴古知今,启迪未来的使命和担当。

深耕文字文化资源,推动文字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意策展,让公众“走进”博物馆,使展览“走出”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活化”馆藏资源,使之转化为可展出的文化产品,“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让深奥的科学‘动’起来”。基本展陈“中国文字发展史”,灵活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生动全面地向公众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陈列展示趣味化、人性化、互动化,使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观与学交互进行,让公众在参观学习中沉浸式地认知和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积淀,感悟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推出主题鲜明的临时展览,推进陈列展示方式多元化。中国文字博物馆平均每年举办近十场临时展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充分发挥了文物“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和力量。例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文化系列展”“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等展览让广大观众深入地了解了一个个更厚重、更生动、更丰富的少数民族的文字文化,使一些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文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为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尊重,促进民族团结,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博物馆及其文物蕴含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气息,在促进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人们形成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中国文字博物馆践行“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理念,不断开拓思路,精心打造了一个具有中国内涵、国际表达、创意融合的对外文化展览——《汉字》巡展。展览采用“1+N”的展览模式,即《汉字》展加若干辅助展览和活动,具体内容有:《汉字》展、《结晶——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展》、《中华国宝·青铜器展》、古典舞蹈《中华书韵》、中国文字文化创意产品展销、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书法名家现场书写演示等。展览分为国内巡展、国际巡展两个开放式版块。《汉字》国内巡展走过了北京、吉林、广西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博物馆(院);“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系列活动先后走进了冀、渝、川等省(直辖市)的学校、社区、机关、军营和企业,共计展出近60场,建设汉字体验基地11个。国际巡展足迹遍布加拿大、德国、日本、南非、俄罗斯、印度、英国、秘鲁等22个国家和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多个地区,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国与国之间思想交流、文明对话、民心相通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内外兼修,成幼皆宜的“特色教育服务体系”

20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挂牌成立,标志着涵盖了青少年观众群、志愿者服务群在内的全方位“特色教育服务体系”的基本建成。固定的场所、规范的管理、定期的活动,真正使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未成年人汉字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以及甲骨文化普及的窗口和甲骨文研究的权威平台发挥出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扩大社会教育的辐射范围,中国文字博物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坚持让文物走向社会,走进课堂。甲骨学堂以馆藏文物为基础,以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研发百余项汉字主题教育项目,编写精品课程系列丛书,打造出既有博物馆特色又适宜学校教学使用的汉字教材,为汉字文化教育活动提供了优秀的教学内容。同时,中国文字博物馆定期向“学习强国”平台推送《中国文字发展史》《甲骨文成语故事》《识读甲骨文》等视频资料,推广普及甲骨文和汉字知识。中国文字博物馆线上社教项目推出《甲骨文字系列动漫》科普课程,包含“衣食住行”“春夏秋冬”等内容,以字博小使者“鼎喵喵”和“鼎小喵”的视角,带领公众了解与商代历史和甲骨文字演变有关的内容,如商代的服装发饰、宴飨美食、出行安居、道路车马等以及与植物、天象、人物、劳动等相关的甲骨文字,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地诠释甲骨文与世间万象之间的关系,堪称“甲骨文字小百科”。

2017年11月,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紧紧围绕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分学段开发“爱上甲骨文”“发现汉字之美”“少儿学写甲骨文”“魅力汉字”“汉字部首大揭秘”“甲骨文里的人生智慧”“甲骨文帮你学古文”等研学活动项目。开发甲骨文十二生肖木雕版、小小占卜师、竹简编联、甲骨文十二生肖手绘T恤等体验活动,设计制作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专用材料包、研学手册、活动满意度调查表等,为到馆参加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汉字课程和互动体验项目。同时,为推广和普及博物馆教育,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教育扶贫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着力研发“汉字精神励少年”研学活动,每月走进山区及农村校园,讲解汉字造字本义,让中小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历程,配置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活动,包括雕版印刷、十二生肖手绘T恤、我画甲骨文字画、剪纸、国画等,通过手工体验活动,让中华传统文化可感可知,从而起到让中小学生真正懂汉字、爱汉字、爱祖国的活动效果。

中国文字博物馆面向社会开设的专家大讲堂,邀请段进明、王建军、朱凤瀚等文字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为文字文化、考古文物、博物馆爱好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知识盛宴,丰富了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鼎甲·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依托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文字文化研究传播方面的优势,以文字研究和书法艺术创作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古文字研究和古文字书法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进行学术指导,为普及和推广我国的古文字知识及古文字书写艺术,激发当代书法爱好者学习古文字学和古文字书法艺术的热情和信心,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科技赋能,“新媒体宣传平台”让文物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博物馆保存着人类的文化记忆,只有经过普及性和广泛性的传播,才能让它有效地发挥作用。中国文字博物馆以官方网站为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为前端渠道,并与其他门户媒体进行战略合作,打造立体式宣传平台。其中,中国文字博物馆重点打造的“微信+博物馆”模式,可线上体验“全景博物馆VR”、微信自主导览、观看藏品赏析并关注博物馆展讯和活动信息等,开启了一个时尚、动感、新颖的全新宣传推介模式,满足了观众将展览“带回家”的要求。同时,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合作,面向广大网友开展古文字数字展厅直播,为观众搭建了一个直观的汉字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历史与未来跨时空对话,重塑观众参观和认知体系,让文物以更便捷的方式进入大众生活,成为新时代的“时尚偶像”,吸引观众了解和关注文物背后的文化,感受博物馆的知识力量。

打造文字文化高地,促进文字文化创新性传承和发展

冷门绝学薪火相传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2017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目前,甲骨文破译正面临瓶颈。在已知的4300多个甲骨文字中,有1100多字的考释已被公认,还有500多字已进行过考释,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作为我国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并且坐落在甲骨文的发源地——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深入挖掘甲骨文的深层含义,让甲骨文化“活”起来、“火”起来。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的组织实施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浪网、搜狐网等各大媒体平台登发《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并分批对征集成果进行论证评选、公开发布,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充分调动了海内外甲骨文研究者的积极性。2021年,公开发布的第一批释读成果推动甲骨文考释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项目第一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项目,为解决甲骨文释读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以及推动甲骨文释读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做出了贡献。

以字搭台,开放包容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中国文字博物馆以汉字文化为核心,积极开展专业研讨和文化交流活动,以字搭台,以字迎客,以字会友,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掀起合作发展的热潮。

已成功举办七届的“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是一个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汇聚国内外的文字学专家,通过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促进文字文化的研究和创新发展,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是以“汉字与世界”为主题,涵盖汉字、汉语、汉学等内容的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其通过专题学术论坛、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大赛、国际汉字艺术设计大赛、汉学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以科学、人文、艺术等汉字研究的多个视角,以及教学、传播、创意等汉字应用的多种形式,打造汉字文化交流的基础性平台,编织国内外人文交流的持久性纽带,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汉字之桥。大会于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成功举办四届,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动。

守正创新

博物馆依托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研发出了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符合时代审美,贴近公众生活的文化创意产品,阐释了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滋养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振奋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中国文字博物馆以新的角度、方法、思维对汉字进行多元化研究,阐释汉字之奥秘,大力发展汉字文化产业,依托自身的文字文物藏品、陈列展览、社教活动以及新馆建筑等文化元素,融入社会资金和产业理论,构建文化产品特许经营体系,策划和举办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深入挖掘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生产力,让公文包、小饰物、小商品、手机套等生活用品博物馆原生文物的符号意义、人文特色有效对接,做到“平易近人”,融入生活。

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在建设的续建工程以“寓教于展”“寓教于境”“寓教于乐”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学术交流和产业开发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设文字文化研究中心、文字文化演绎中心,增加高层次科学研究、国际性学术交流和与之配套的休闲服务、文化产业开发等项目,形成中国文字博物馆完整的功能体系,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体系完善、规划合理的规模化、系统化的特色文字文化中心园区。建成后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将成为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中心,通过生动鲜活的陈列展示、深入浅出的宣传教育、相得益彰的学术交流和特色创意的文化产品等多元化途径和方式,把抽象、高深的文字、文化、文明转化为具象、通俗、实际的产品,使群众“愿意来”,让文化“能带走”,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洗礼;并将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充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许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3):60-64.

[2]徐光木,江畅.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9(02):38-44.

[3]李新潮.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1.

[4]康彦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法路径研究[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6(11):291.

[5]李冰,魏萌萌.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文字文化传承创新之路[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04):75.

[6]吴增礼,王梦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1):1-7.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