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论梁启超尚武精神
详细内容

论梁启超尚武精神

时间:2022-07-31     作者:单正午 王佳文 湖南文理学院【原创】

梁启超尚武精神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对促进民族觉醒和拯救民族危机有一定积极意义。在120年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当下,深入分析梁启超尚武精神依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方法分析梁启超关于尚武精神的相关著作,论述梁启超尚武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流失的原因,深刻剖析其内涵。结果表明:第一,梁启超认为尚武精神的流失主要有四个原因,国家统一,重文轻武;儒学流失,重忍轻勇;霸者摧荡,中央集权;贱武右文,习气浸染。第二,梁启超尚武精神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奋发向上、强健不屈的民族精神。梁启超尚武精神的锤炼涵盖心力、胆力、体力三个方面,即培养强健不屈的“心力”,培养雄心壮志的“胆力”,培养健康强壮的“体力”。第三,强健不屈的“心力”、雄心壮志的“胆力”、健康强壮的“体力”,三力在实践中互相融合,在国民体质强健的基础上,提升国民自信和胆气,培养爱国情怀,把尚武精神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在西方列强入侵,我国国力衰弱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等仁人志士纷纷觉醒,寻求救亡图存之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了论述尚武精神的系列论著,从《祈战死》《中国魂安在乎》《论尚武》到《中国之武士道》,梁启超对尚武精神的阐释逐渐走向完整。作为我国20世纪初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的尚武思想主要体现在积极主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尤其强调培养有新思想、新道德,有尚武精神的“新民”。虽然维新运动没有成功,但随之形成的尚武思想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对激发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梁启超尚武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影响因素

梁启超尚武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亡背景下,知识分子为振奋民族精神,唤起民族觉醒而提出的。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道路,从信心满满到精神受挫,亟须振奋中华民族之精神。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尚武精神,号召振奋民族精神,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育有新思想、新道德的“新民”。

梁启超尚武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梁启超尚武精神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为文武兼备之文化。《论语》有云:“见义不为,无勇也。”《论尚武》一文提出:“见义不为,谓之无勇;战阵无勇,斥为非孝。”梁启超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论及春秋、战国时期七十多个尚武代表人物,甚至认为孔子是中国武士道第一人,提出儒家文化不仅有仁爱之文,也有勇为之意,为维护国家利益之大勇。此外,梁启超尚武精神也受到了《周易》思想的影响。《周易》讲求阴阳变换,反映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且重视现实社会,强调刚强勇健,积极进取,通过奋斗战胜逆境和挫折,最终实现胜利。这在梁启超的尚武精神中也有所反映。

第二,梁启超尚武精神借鉴了日本武士道思想。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旅日多年,阅读了大量日本和西方的优秀书籍,了解了日本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国家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鼓励国家崇尚忠义、英勇的武士道精神。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一书借鉴了日本武士道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提出要唤醒中国人之魂,即中国的尚武精神。   

第三,梁启超尚武精神受到西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的影响。我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专治统治,至秦汉后尚武精神弱化。“生存竞争,优胜劣败”,梁启超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从竞争和物种生存的角度考虑民族发展之事,思考如何在激烈的民族竞争中促进民族觉醒,拯救民族危机。

梁启超对于尚武精神的系列论述,如通过改良维新之路就能实现民族觉醒和复兴等,虽然有一定偏颇之处,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论古今史实,援欧美案例,利用国内外历史经验分析国力衰弱的原因,梁启超的尚武精神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有着重要作用。

梁启超对早期尚武精神流失原因的解读

梁启超认为尚武是中华民族的天性。春秋战国时期尚武之风强盛,秦汉犹有遗风,而后逐渐衰弱。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难,积贫积弱。国力衰弱、尚武精神的流失非一日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梁启超从国内外历史经验出发,分析并总结出尚武精神流失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国家统一,重文轻武

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兼并与纷争不断。各国把发展国防军事事业作为首要任务,人民崇尚武力,士兵争相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了保卫国家不惧牺牲。然而自秦朝以后,虽有南北分裂以及短暂的割据局面,但各朝代大都处于大一统的时期。长时间处于疆域辽阔、物富民丰的状态,致使各朝军事颓废、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高枕无忧,有战争也大多是抵御外族侵略的被动防守,较少主动进攻。在这样长期的和平安定中,各朝重礼乐、诗词歌赋,而勇士无用武之地且被不被上层社会所接纳。重文轻武风气渐成,习武之风衰颓,人民手无缚鸡之力。长期的和平、大一统局面使人们产生的精神懈怠是尚武精神流失的主要原因。

儒学流失,重忍轻勇

“见义不为,谓之无勇;战阵无勇,斥为非孝”,儒家思想中不仅有仁爱思想,也有强悍剽勇的精神。梁启超认为后世尚武精神的缺失与轻儒、贱儒有关,不效法其刚勇而只效法其柔弱,不效法其阳刚而效法其阴柔,主张静修少动,过分强调仁和礼,忽视了勇为进取之精神。最后,儒学流失,尚柔主静之说成为社会主流,“以任侠为大戒,以柔弱为善人”的社会风气渐成。重忍轻勇,儒家文化的流失,加速了尚武精神的流失。

霸者摧荡,中央集权

一朝君王称霸天下后,知晓天下是可靠武力夺取的,今日可凭武力夺前人之天下,今后他人亦可夺今人之天下。故霸者称霸之后,认为骁勇有力的战士和民间尚武的游侠对其长久统治有一定威胁,必须要铲除。霸者通常采取铲除和柔化两种方式来消除这一潜在威胁。缴兵器、灭游侠、杀功臣,中央高度集权,对于不服皇权者进行残酷诛杀,谓之锄。用律令政策、诗词歌赋等柔化人才,以文化来统治言论,柔化思想和精神,谓之柔。每朝每代都用这样的办法来削弱武力和消磨人民的斗争精神,历经多个朝代,到清朝时,社会已经处于士气低迷、百姓精神不振的状态。尚武精神的流失受到随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巩固而形成的“天下皆弱而惟一人独强”社会局面的重要影响。                                                         

贱武右文,习气浸染

梁启超在《论尚武》一文中提出“中国轻武之习,自古然矣”“其号称武士者,直视为不足齿之伧父”。此种言论虽过于武断,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习武之风不是古代社会的主流。汉朝以后,文人墨客讽刺好武喜功,边塞诗歌也多表达从军的艰苦和面临的流血牺牲,读之令人垂首泄气。而其他文学作品经常描写才子佳人,令接触到的士子感染了颓废的风气,损伤了豪情。长此以往,青年人的志气被磨灭,精神颓败如老翁。轻武重文习气的长期浸染,是尚武精神流失的重要原因。

梁启超尚武精神的内涵阐释

梁启超在《论尚武》一文中指出,尚武精神是国民元气之所在,是国家和文明独立于世界各国的重要依托。尚武精神是“精神”之武,不是尊崇武学,更不是以个人利益为重的侠义精神。梁启超尚武精神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奋发向上、强健不屈的民族精神。综合起来,梁启超尚武精神的培养涵盖心力、胆力、体力三个方面,即培养强健不屈的“心力”、雄心壮志的“胆力”、健康强壮的“体力”。

培养强健不屈的“心力”。“心力散涣,勇者亦怯;心力专凝,弱者亦强”,强者和弱者的变换与心力有关。若心力不强,强者可变为弱者;专心恒力,弱者也可变为强者。这“心力”主要指的是强健不屈的民族精神。梁启超认为,在国家危亡之时激发民众热情、鼓舞勇气、凝聚人心,国家就不可能坐以待毙。越克吴、秦亡楚,无不与其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有关。纵然其朝代不同,国家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只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凝心聚力,养成强健不屈的“心力”,国家的强盛将指日可待。

培养雄心壮志的“胆力”。置之死地而后生,古今豪杰大都凭借其过人的胆力而成功。胆力生发于自信,是对个人、对民族的自信。物竞天择,弱肉强食,国人需要有自信、胆气,中华民族才可以与世界各民族抗衡。胆力尤其体现在逆境危难之时为国家、民族大义而赴死的勇猛。梁启超认为,振奋雄心,提升胆量,人民在国家危难之时就不会畏首畏尾,轻易投降。只有培养雄心壮志的“胆力”,形成强劲彪悍的民气和怒目攘臂,与强敌一争高下的勇气,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真正立于强国之列。

培养健康强壮的“体力”。强种方能强国,尚武精神的形成一定是以强健体格为基础的。梁启超认为,国民注重强身健体,勤于锻炼,在国家危难之时就不会坐以待毙。身体健康才能使精神强健。中国古代之陶侃、史可法,西方之拿破仑、格兰斯顿、俾斯麦等无不是体格强健之人,强健的身体为其成就一番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论尚武》一文指出,秦汉以后,尤其是晚清之时,社会主张静修,吸食鸦片导致国民体质下降。由此可见,只有培养健康强壮的“体力”,提升国民体质,才能提升国力。

“体力”“心力”“胆力”三力融合,密不可分。强健不屈的“心力”、雄心壮志的“胆力”、健康强壮的“体力”,这三力要在实践中互相融合。没有强壮的体魄,就没有强健的精神,强健的精神需要以强壮的体魄为支撑。同时,有了强壮体魄和强健精神,还需要有不畏艰难险阻的信心和胆量。尚武精神不止要发展身体层面,更要在身体强健的基础之上发展精神层面,培养强健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自信、勇敢、顽强不屈的内在人格。在国力式微之时,反思国力衰弱的根源,而在国家力量发展壮大时,居安而思危。国民教育应朝着三力融合方向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梁启超的尚武精神受到儒家文化、《周易》思想、日本武士道思想及西方进化论的影响。他将尚武精神流失的主要原因总结为四点:国家统一,重文轻武;儒学流失,重忍轻勇;霸者摧荡,中央集权;贱武右文,习气浸染。尚武精神从来都不只是崇尚武力,梁启超尚武精神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奋发向上、强健不屈的民族精神。其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培养强健不屈的“心力”、雄心壮志的“胆力”和健康强壮的“体力”,在国民体质强健的基础上,提升国民自信和胆气,培养奋发向上、强健不屈的爱国情怀,将其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张强强,胡平清.“尚武精神”概念的内涵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06):177-180.

[2]李启迪,姜小平,黄婷,等.《饮冰室合集》中梁启超“尚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5,36(02):63-67.

[3]李梦桐,胡晓飞,李金龙,等.论尚武精神及其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08):100-106+111.

[4]刘保刚.试论近代中国的侠义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02):149-154.

[5]吴永杰.“尚武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传承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6]乌晓东,爱华,李英.梁启超之“尚武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4(04):70-71.

[7]杜品.梁启超武士道思想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8]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04):5-9.

[9]张爱红,黄亚玲,徐翔鸿.梁启超“新民”体育思想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0):23-29.

[10]温力.尚武精神及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08):5-10.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