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志愿者在文化遗产价值传播中的角色与作用 ——来自南京城墙的观察
详细内容

志愿者在文化遗产价值传播中的角色与作用 ——来自南京城墙的观察

时间:2022-08-11     作者:任 卓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原创】

2022年,南京城墙博物馆正式开馆,在这座城市会客厅里,古都南京的历史获得了新的诠释。城墙博物馆是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南京城墙学术研究与保护利用成果的一次全景式呈现。与中华门瓮城相辉映,与老城南地区相融合,建筑语言的巧妙表达与展览内容的匠心表达,极大地促进了南京城墙遗产价值的阐释与传播。

从城墙景区到城墙博物馆,我们所面对的是更为聚焦、更成体系的城墙印象,公众参观的目的性更强,期待的导览服务质量也更高。在专职讲解力量难以及时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参观需求的情况下,志愿者讲解以更为灵活的形式与更为多元的信息解读,为城墙博物馆实现覆盖率更高的导览服务提供了特殊保障。

城墙上下的文化志愿者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志愿者是指“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从定义来看,志愿者的身份属性由所从事的公益服务内容和方式决定,我国于2017年正式施行的《志愿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志愿服务”明确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强调了各类组织作为提供志愿服务的主体的意义。与此同时,《条例》还提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所需资金,促进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志愿服务”。“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的目标,显露出志愿服务对于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具体到文化领域,2016年原文化部颁布《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解释:“文化志愿者,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等,自愿、无偿为社会或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个人。”由于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要求,志愿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也成为实现志愿服务更关键的要素。

早在2010年,国家文物局就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作用的意见》,指出:“要将支持、协调志愿者开展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要积极、及时地向志愿者通报信息,使广大志愿者充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就以及面临的困难;要更多地为志愿者搭建参与平台,提供发挥作用的机会;要更耐心诚恳地倾听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把志愿者的智慧和积极性化作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资源和动力;要进一步肯定志愿者工作的成果和作用,大力鼓励志愿者队伍,表彰优秀志愿者。”同年11月8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两个开放论坛之一的“全球博物馆志愿者开放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国内外嘉宾围绕“交流·创新·进步——21世纪博物馆志愿者文化与志愿精神”主题,就当今博物馆志愿者文化的前沿理论、发展模式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论坛号召要增进参与志愿服务的个人和组织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加强合作,通过了《全球博物馆志愿者开放论坛倡议》,呼吁志愿者要以国际视界满足时代要求,拥有科学理念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加强交流,勇于创新,共求进步,不断拓展博物馆志愿者内涵和外延,使博物馆志愿者真正成为倾心奉献,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担当历史使命,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和谐的具有特殊意义与价值的文明使者。

在此背景下,2014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成立伊始,就将志愿者工作纳入了南京城墙遗产保护的总体框架内。为了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墙遗产的保护,促进南京城墙保护公众参与的组织化发展,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依托社会教育和宣传部门,搭建了城墙志愿者平台——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经过七年多的发展,该协会已拥有了一支年活跃人数上百人的志愿者队伍,并逐步形成了以志愿者自我管理为主、多个职能小组并行、专业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日常运行模式,其中尤以讲解组人数最多,服务频次最高。七年多以来,志愿者们亲身参与、共同见证了南京城墙的发展。面对这处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与城市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化遗产,志愿者们有着广阔的展示舞台和公益空间。

目前,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已形成常态化运行机制,在每年志愿者招募结束后都会组织有规模的且专业的志愿者培训工作,由优秀志愿者、专家老师组成培训团队,为新进志愿者开展培训,旨在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志愿者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年度总结大会暨优秀志愿者表彰大会,表彰年度优秀志愿者。

可以说,南京城墙志愿者在七年多的城墙保护宣传公益实践中不断成长,成为一个了解城墙的特殊群体,而随着南京城墙这座旷世城垣在新落成投用的城墙博物馆里获得集中呈现,他们关于城墙遗产的认知也将得到集中展示,这是城墙遗产价值在传播过程中,志愿者表达诉求与观众参观需求的双向奔赴。

个人情感与宏大叙事的结合

七年多以来,一批热爱城墙、了解城墙的志愿者逐渐成长为骨干,他们的角色也慢慢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相较于一般观众而言,志愿者有更多亲近城墙遗产的机会,其可以通过参与城墙相关事务获得更多的“观看”体验;另一方面,作为城墙保护事业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志愿者有时也充当着“一线管理者”的角色,参与日常的秩序维护和游客管理工作。

志愿者在“管理者”与“观看者”之间实现身份转换,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城墙保护管理事务的方方面面。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使命感和收获的荣誉感也在讲解中得到传递。可以观察到,志愿者在讲解过程中普遍会谈及个人服务城墙事业的特别经历,包括加入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的经历。这种经历的分享,是专职讲解员并不具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南京城墙保护的社会化宣传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专职管理者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2019年,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策划组织了旨在寻访南京全城的文物古迹的“城上城下”志愿宣讲活动,南京城墙志愿者中的文史爱好者向其他志愿者及参加活动的南京市民宣传南京城墙遗产的历史文化。活动一般安排在每周六上午,城墙志愿者与市民朋友一起探访散落在南京城里的历史文化,足迹遍及江北新区、鼓楼、玄武、秦淮各区。后来,这一活动逐渐形成常态化效应,有效提升了志愿者活动的文化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物保护意识。2019年7月,“城上城下——寻访金陵遗迹”项目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组织的“第四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上受到表彰。

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南京城墙牵头的“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申遗进程中,以及一系列重要的对外宣传和业务交流活动中,都有城墙志愿者的身影。一些优秀志愿者还作为代表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如前往参与“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的兄弟城市宣传城墙遗产。南京城墙作为“明清城墙”组成部分,两度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开展世界遗产教育,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成为城墙志愿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南京城墙保护利用实践的深化与拓展,志愿者服务遗产保护,展示时代新风的舞台也在不断扩大。2021年12月28日至2022年1月31日,南京城墙博物馆开放,进行试运营,“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如约呈现。其间,志愿者作为社教服务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为刚刚“出生”的博物馆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城墙博物馆的陈列中,志愿者不仅是内容的传播者,也是内容的创作者。

在整个陈列结束的余音部分,有一面显示墙循环播放着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近年来持续开展的“心城:南京城墙记忆”口述史项目的访谈视频。这些采访对象有知名的专家学者、一线保护工作者、城墙根下的南京市民、在外闯荡的南京人,也有南京城墙的志愿者。其中,有一位常年用镜头记录南京城墙变化,用普通市民生活讲述南京城墙故事的摄影师——刘妙龄,她也是南京城墙的著名志愿者。在过去的数年间,她为南京城墙留下了十万余张照片,形成了《明城墙·民城墙》主题系列照片。这个系列以南京城墙为时空轴线,反映了城墙根下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人与城墙、城墙与城市、城市与环境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留下了由普通人构成的城市历史。用影像讲述南京城墙从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古代遗存向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遗产的巨大转变。

志愿者个体的执着追求与深情守护,让南京城墙的记忆有了更富有烟火气的一面,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关注、参与并享受城墙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志愿者林春华曾这样描述他观看刘妙龄老师作品后的感受:“通过刘老师城墙专题照片,可以看到城墙面对百姓,走进百姓生活,城墙融入了生活,充分展示城墙与城市、城墙与市民关系。她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城墙——城墙从防御工事到文化展示的改变,这也体现了城墙面对历史浪潮不屈不挠、历久弥新的精神风貌。”

南京城墙博物馆展示的不仅是城墙本身,更是关于南京城市发展史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叙事中,不仅有往昔的历史烟云,还有当下的生活日常。正是展览内容与当下的交集,特别是与南京人生活的关联,让这些来自南京市民群体的志愿者有了更为丰富的个人情感表达。例如,提到城墙沿线的老地名,特别熟悉的城门,以及门洞内外的家长里短与街巷变迁,为城墙史的讲述平添了更多的人情味。

当讲解者与参观者同处于熟悉的城市回忆中,特别是由“老地名”投射出的旧时场景,让二者之间也更容易产生共鸣。这是城市史展览里最能拉近讲解者与参观者之间距离的部分。志愿者“接地气”的讲解将宏大叙事化作身边回忆,让相对严肃的知识说教变成行进中的故事闲聊。与此同时,基于个人兴趣投入讲解服务的志愿者自带“观看者”标签,也更容易与观众形成互动。

志愿者基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记录并讲述南京城墙的变化,这其中会时常孕育出一些惊喜。岁月流逝,旷日持久的风雨洗礼,让文物古迹逐渐老去,留下时光的斑驳。而身处城市中心的文化遗产,因城市的生长,不断更换着背景。走过650余年的南京城墙,恰是处于这样的变化之中。变化中,这些热爱南京城墙的志愿者为城墙遗产增添了一抹灵动的亮色,为这个时代下公众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留下了实在而鲜活的注脚。

更为多元的价值阐释与传播

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传播,不应局限于刻板说教。在保证信息准确的前提下,需要更加个性化的阐释。特别是在数字时代,智慧博物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语音、影像通过技术加持获得持续、确定且可不断重复的呈现时,灵活多元的人工讲解更显其价值。

人工讲解的优势在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现场互动的及时性。而志愿者由于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不同的生活地点,其多元的背景造就了多维的知识结构,因而其在讲解和分享的过程中能产生更为丰富的表达。一份基础讲解词将整个展览的知识要点按序罗列,但在具体的参观中,还需要讲解者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习惯来“带节奏”,在保证基本信息准确的基础上,志愿者讲解往往会增加许多个人研究和调解的内容,有人甚至能够加入许多策展人都不曾关注到的“冷门知识”,包括与个人经历和个人情感相关的故事,有时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风趣调侃,也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在专职讲解员讲解时一般不太出现的状况,反而成为志愿者讲解的亮点,在轻松的互动中,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更容易引起讲者与听者的共鸣。

志愿者讲解中多元化的阐释与表达,有效地拓展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印有“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的蓝色小马甲有时比整齐划一的工作制服更具亲和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南京城墙博物馆里,志愿者用亲切的声音引导参观者漫步在六百多年的城墙时光里,阅读着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

透过城墙博物馆,将视野重新扩大到整个南京城墙遗产体系,我们所看到的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与城市发展关联最为密切的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南京城市最大的记忆载体,也是南京城墙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传播遗产价值最大的舞台。随着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机构改革的深化,城墙保护管理体系将稳步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南京城墙志愿服务实践也将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度最深的形式之一,志愿服务将是南京城墙保护管理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基石。

回顾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发展历程,观察志愿者的日常实践,倾听志愿者的心声,我们越发感觉到这种社会公众与保护管理机构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对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志愿者持续加深对城墙遗产的理解,并通过自己的方式不断向市民游客传递遗产价值信息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城墙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

志愿者有着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而保护管理机构在获得志愿者支持、推动志愿者参与的基础上,也有着促进志愿者能力提升的义务。为进一步优化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组织架构,稳步壮大志愿者队伍,有效提升志愿者专业水平,一项针对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的能力提升计划正在酝酿成形,我们将以南京城墙博物馆为阵地,呼应南京城墙整体保护管理体系,持续发挥志愿者在南京城墙遗产价值传播中独特且富有创造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博物馆使命与文化公共权益保障[J].四川文物,2014(01):66-75.

[2]刘敏.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3]河北省文物局.关于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作用的意见》的通知[EB/OL].(2018-08-30)[2022-07-20].http://info.hebei.gov.cn/eportal/ui?pageId=6806152&articleKey=3770946zc&columnId=680658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