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新时代非遗的发展困境分析与保护探究 ——以四川新繁棕编为例
详细内容

新时代非遗的发展困境分析与保护探究 ——以四川新繁棕编为例

时间:2022-08-11     作者:于佳桐 河北经贸大学【原创】

新繁棕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繁棕编自出现以来,在民间就一直十分兴旺发达,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等一系列原因,新繁棕编的传承与发展陷入了困境。现对新繁棕编面临的困境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时代新繁棕编发展的策略,为新繁棕编和中国非遗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但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大规模流动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非遗传承和实践环境的急剧变化,新繁棕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增强,新繁棕编于2011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就目前而言,新繁棕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详细分析了当下新繁棕编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新时代新繁棕编的发展困境  

销量差

1.现代科技与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冲击以及棕编文化氛围的瓦解

四川新繁棕编起源于清朝嘉庆末年,曾远销东南亚。在大规模机器化、现代化生产出现之前,民间棕编手工艺十分兴旺发达,并拥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是当地人十分依赖的一项谋生副业。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运用使传统手工技艺迎来寒冬。现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制作周期长,工艺保守、落后的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被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程度高且价格低、质量好的工业产品取代,传统手工艺品失去了其原有的使用价值和价格竞争优势。另外,社会的转型使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不再为生计而发愁,从事棕编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许多仍然从事编织行业的老艺人表示,当地很多新一代人都崇尚脑力劳动,而棕编的制作离不开风吹日晒,因而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耗时耗力的棕编制作,并对继续从事棕编制作的老艺人感到不解。这表明,就目前而言,新繁棕编传承人对棕编定位从营生副业到艺术活动的转变还未完成,当地并没有形成传承与发展棕编的文化氛围。

2.传统棕编制品与主流大众生活严重脱节,市场规模小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棕编也逐渐开始走创新发展路线,比如制作果盒、扇子、椅垫、玩具以及各种小动物、昆虫等装饰品,但是这些棕编制品工艺繁杂、耗时较长,因而价格较高,且棕编手艺人大多为耄耋老人,这导致棕编的工艺技术更新换代慢,审美设计观念过于陈旧,与主流大众脱节。这些传统工艺艺术品虽然具有较高的收藏与商业价值,迎合了高端市场,但也面临着价格过高、设计过时而沦为小众需求的尴尬境局面。因此,较小的市场规模成为制约新繁棕编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难题。

3.市场监管不力,未形成统一产业集群规划

传统手工艺品通常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进行生产,因而分布不集中,管理难度较大,导致价格无序,质量缺乏统一标准。特别是现在很多棕编老艺人都依托旅游景区发展,而在旅游景区很多“传统工艺品”都存在漫天开价、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等现象,大大破坏了传统工艺多年以来形成的良好口碑,制约了行业的未来发展。此外,新繁棕编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但对于收藏品价值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这大大增加了棕编市场监管的难度。

传承难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涌入大城市,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四川流动人口现状及其影响研究》显示,四川省有617.2万人由乡村或小城镇流入大中城市,占省内流动人口的58.19%。而流动人口中青壮年占绝大部分,15—44岁之间的青壮年劳动力是流动人口的主流,所占比例高达64.17%。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加重,老人和孩童成为农村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棕编等非遗显然需要青壮年来传承,农村青壮年的流失问题导致非遗无人可承。

2.新一代思想观念转变使得年轻人不愿传承

棕编制作劳动强度大且利润微薄,而农村中的青壮年大多接受过现代化教育,有了新的价值观念与生活观念,崇尚知识,更愿意去大城市闯荡,对留在家乡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兴趣愈加淡薄,对传承传统文化缺乏自觉性。况且在非遗市场无人问津、利润微薄的环境下,见识过大城市繁华的年轻人更不愿意留在家乡传承棕编手工艺。

此外,棕编手艺人的收入极不稳定。虽然非遗传承人都有专项补助经费,但不同级别的传承人差距很大,低级别传承人很难依靠国家补助为生。

3.新繁棕编现有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学历偏低,血脉传承模式导致传承难

现有非遗传承人以耄耋翁妪居多,年轻力壮者甚稀,且很多从业者学历偏低,对于棕编制作只能做到简单的外观形似,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本质缺乏深入的理解,这不仅容易向购买者传达错误的文化信息,也会影响这些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另外,有些代表性传承人将重心转移到市场营利,疏于履行代表性传承人义务。而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制订较为具体而严格的监督措施与考核标准,这便给了代表性传承人逃避履行义务的空间,也导致非遗传承困难重重。另外,棕编技艺的传承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祖辈世代相传模式,有些老手艺人更愿意把手艺传授给家族里的下一代,而不愿意传授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年轻人,这给棕编传承带来了困难。

4.国家制度不完善

虽然早在2008年我国就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进行了正式的制度构建,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法律法规对非遗传承人的概念界定还存在一定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界定的传承人主要指长期从事非遗传承实践的“前传者”,而非“后承者”,这就导致“后承者”缺乏必要的制度与法律保护,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时面临诸多困境。

知名度低 

 棕编工艺产业尚未成熟,生产仍以家庭小作坊为主,生产经营注重传承的“原汁原味”,缺乏自主再研发能力,尚未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这种粗放的经营方式不仅忽视了消费者的动态需求变化,导致产品附加值低、收益差,而且忽略了品牌塑造和营销推广,难以利用品牌效应和营销手段实现进一步发展。

关于新繁棕编保护与传承对策的创新性思考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新繁棕编发展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是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与基础。虽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已初步构建,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相关保护性法律法规都是针对现有传承人的,对“后承人”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不利于新繁棕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要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将数量庞大的刚刚入门的“后承者”纳入法律法规的保护体系之内,给予“后承者”基本的经济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可以将传承人等级化,技艺精湛、业内权威的传承人处于较高级别,享受的待遇高,承担的义务也大;刚入门的“后承人”处于较低级别,待遇较低,但是可以满足基本生活保障,并可以努力学习,通过考核向上升级。另外,针对疏于履行传承义务,将重心转移到经济营利活动的高级别传承人,一方面要提高现有高级别传承人的经济待遇,另一方面也要制定较为严格具体的监督措施与考核标准,每年对其徒弟进行考核以保障教学质量。针对考核不合格的传承人,建立各级各类传承人淘汰机制,给“新生代”更多上升的空间,也给已经“功成名就”的“前传者”更多的压力和动力。

在O2O模式下推动地方特色课程的开设,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新一代青年人不愿传承棕编等传统手工艺,除了棕编耗时长、收入低、思想观念转变等原因之外,还有大多年轻人从小接受现代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接触不到棕编,对传统棕编不甚了解。因此,要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在O2O模式下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寻求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让棕编走进课堂。当地政府、相关专业机构要建立棕编数字资源库、非遗数字博物馆,整合棕编资源,让中小学的学生了解棕编。其次,在当地开设特色课程,让学生学习制作棕编,邀请棕编手艺人现场讲解棕编的历史与传承非遗的重要性,加强传承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感受非遗魅力,在心中种下传承非遗的种子。

政府应加大对非遗的支持力度并加强市场监管 

政府不仅应组织现有传承人学习非遗相关的历史文化,提高其文化素养,加强其对非遗内在文化内涵和本质的深刻理解,还应开设相关的营销课程,向老手艺人普及线上营销渠道,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收益。加强宣传,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与活动,打破老艺人血脉传承的传承观念,让老艺人愿意将技艺传授给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另外,政府还应加强旅游景点的市场监管,杜绝因监管不力而导致的价格无序、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重新营造良好口碑,推动行业发展。

推动新繁棕编产业与当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新繁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旅游资源丰富。进一步推动新繁棕编进入景区不仅可以让老手艺人进驻景区,在景区内设立固定摊点,还可以把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进行生产的传承人整合起来成立棕编合作社,使棕编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推动品牌的塑造。以棕编合作社为单位在景区内开发棕编体验项目,形成非遗旅游产业体系,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推动旅游产业与棕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到新繁棕编的魅力,还可以通过旅游热度带动棕编的发展,推动棕编的跨地域传播。另外还可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传承人收入,增强新繁棕编对当地年轻人的吸引力,使年轻人愿意留下来继承新繁棕编,让新繁重新形成传承棕编的文化氛围。

开发文创产品,促进棕编发展 

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棕编文化的另一种延伸。文创的受众多为年轻人,因而开发文创产品可以扩大市场规模,让年轻人愿意接受非遗,为非遗传播提供更加广泛的人群和空间。开发文创产品时可以与潮牌联名,这样不仅能够创新内容形式,迎合年轻人的审美,还有利于塑造品牌,例如推出用棕编制作的流行手办、杯垫、家具摆设及办公用品等产品。另外,可以联合当地企业进行生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完善非遗平台建设,强化非遗产业宣传 

在现代贸易背景下,电商迅速发展,加快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营销平台、完善非遗产品供应链成为当务之急。应当把非遗传承人聚集起来入驻网站,对非遗进行集中宣传,产生集群效应。建设非遗交易平台是为了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非遗产品交易平台除了要营销非遗产品外,还要加入非遗传承人的简介和非遗产品制作动图,让年轻人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深刻认识非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传承。网站采用团购的方式售卖非遗产品,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有利于增强网站的竞争力;开放平台留言板块,顾客可以通过留言板向传承人留言建议,传承人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改进并生产制造顾客期待的新品;同时在网站设立预售板块,定期展示传承人即将推出的新品,展示时间为45天,满意的顾客可以预付定金,传承人可以根据预付定金的顾客数量来决定是否生产或者生产多少件,这样可以避免因不符合消费者需求而导致产品卖不出、库存过大的问题。另外,平台还应依托大数据算法精准获知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将内容推送给平时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用户,把握市场导向,改善营销策略,提高推广效率,并依托TikTok、Facebook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以实时授课的形式将棕编工艺展现给国外用户。

新繁棕编技艺的复杂及精巧程度堪称一绝,令人赞叹,是任何机器都不可复制的。它不仅是先辈们在几百年的日常生活中探索而来的智慧结晶,更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新时代,我们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放到更高的战略位置上,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逐一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困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新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都市新都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新都区民俗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

[2]崔俊慧,黄淼淼,邵杭锋,等.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杭州王星记纸扇为例[J].现代商业,2018(36):175-176.

[3]王明月,马知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逻辑困境与设计改进[J].文化遗产,2022(02):10-18.

[4]纪明明.戏曲类非遗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J].理论月刊,2022(03):79-85.

[5]刘向红,布莉华.O2O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策略研究——以承德地区为例[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9(06):75-79.

[6]苏晓萍.电商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研究[J].企业导报,2014(16):87-88.

[7]孟雯雯,孟晓蒙.跨境电商新媒体非遗文化产品营销研究——以草柳编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02):227-22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