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非遗视界 >> 大山深处的神秘傩舞襄汾花腔鼓
详细内容

大山深处的神秘傩舞襄汾花腔鼓

舞龙、秧歌、高跷……正月十五闹红火是山西各地普遍的风俗,而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的表演形式却与众不同,当地在这一天会跳起“花腔鼓”。
  “花腔鼓”是一种祭祀性民间乐舞,内容是表现钟馗带领小鬼提拿人间作恶多端的坏人,所以也称之为“众鬼闹判”。

“花腔鼓”和南方“傩舞”有何相似之处?梁铁锁表示,“花腔鼓”和“傩舞”的最大共同点是表演者都带着面具,而“傩舞”俗称“跳鬼脸”,和花腔鼓的“阴鼓”之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花腔鼓”是只跳不唱。“”从'花腔鼓'表演者所带的面具来看,它是由傩舞演变而来。傩舞是古代进行驱除恶鬼邪魔的祭祀仪式时跳的舞蹈,它起源于原始巫舞,跳舞时头戴各种邪恶的假面具,手持各种兵器,表现驱鬼捉鬼的内容。”梁铁锁说。
  “花腔鼓”演员表演时,判官头戴判官帽,面戴狰狞可畏的判官面具,耳挂红髯,身穿红官服,足蹬高方,一手高擎虬杖,一手握笏板,威风凛凛,怒目巡视,五个小鬼头戴蓬头假发,脸罩小鬼面具,身着戏剧中的紧袖衣和灯笼裤,肩上和腰部都围有荷叶裙,脚蹬快靴。
  “'花腔鼓'是一种广场表演形式,演员和着鼓点即兴表演,尤其是小鬼。因为传说小鬼是三尺小人,所以小鬼扮演者总是半蹲着表演。他们不停地前后左右地蹦跳着在围观的人群里寻找捉拿对象,吓得一些胆小的观众左右躲闪,惊叫不已,众人哄笑。”赵雄花腔鼓是一种鼓、舞结合,别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伴奏者和表演者皆扮阴曹鬼怪,而且又是为鬼舞伴奏,所以又俗称“阴鼓”。”这'阴鼓'一看就和咱们平时见的鼓不一样,一般鼓都是大红的,可'花腔鼓'用的不是,除了鼓面都是用黑漆漆出来的。”梁铁锁说。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