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廊坊市文化强市建设路径研究
详细内容

廊坊市文化强市建设路径研究

时间:2022-08-29     作者:王诣理 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原创】

廊坊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健全的文化服务等优势,但在城市文化品牌定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文旅产业融合等方面还有待加强。现立足于廊坊市现状,探讨适合当地特色文化强市的发展路径:注重城市形象设计与提升、建立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措施,并在城市建设中借鉴了巴黎在文化服务建设方面的经验。

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022年1月廊坊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长杨燕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充分挖掘我市特色文化,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深入推进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廊坊地处京津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之间,如何形成自身文化特色,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廊坊文化强市建设中的迫切任务。为此,廊坊应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廊坊文化强市建设的现状分析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文化强市”的内涵在于市民文化意识的觉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宽以及文化创新力的不断增强。廊坊位于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深受这两座城市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城市文化体系。

丰富的文化资源

文化强市建设首先依赖于丰富的文化资源。廊坊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黄帝与蚩尤的部落大战就发生在今日廊坊的安次区,杨家将、义和团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同时,廊坊的文化资源还体现在众多非遗传承中,如曲艺、手工艺等。其中屈家营古音乐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京东大鼓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在河北三河地区发源并广泛流传,无论是早期的大鼓名家李文通、其徒张百奎、曹占奎等人,还是后来的刘文斌、董湘昆等都见证了京东大鼓的发展,推动了大鼓的进步。这些文化渊源构成了廊坊文化的“基因”,孕育出了“大气、和气、锐气”的廊坊精神,成为全体廊坊人民共同的文化命脉。

普惠的文化服务

“十三五”期间,廊坊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举办文化活动,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廊坊市于2016年获得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称号。为了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以及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任务全部完成,有力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文化惠民政策持续深化,各市县积极组织公益群众文化活动,如“廊坊之夏”“燕赵少年读书节”等,每年观众达数十万人次。2021年,廊坊市面向城乡居民发放文化惠民卡(券),全年面向城镇居民共发放文化惠民卡18266张。

融合的文旅产业

一大批重大文旅项目落地廊坊,如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国家京剧院中国戏剧小镇、市非遗馆、美术馆等重大场馆,激发了廊坊文旅产业的巨大动能。

同时,廊坊文旅产业积极聚焦乡村振兴,深挖各个区县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建设。比如,安次九天休闲谷、香河国华生态农业产业园、固安农博园、“梦廊坊”文化产业园等项目。

廊坊文化强市建设有待突破的瓶颈

城市文化定位有待明确

廊坊文化植根于京津文化,缺乏自身特色。这座城市在接纳南来北往的文化气息的同时,较难形成固定的文化形态。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廊坊的城市文化定位。缺乏城市文化定位,廊坊的文化强市建设就缺乏最重要的基调和风向标。因此,如何从中京津文化中汲取养分,并结合地方特色,梳理出属于廊坊本土的城市文化定位是当务之急。

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待加强

廊坊重要的文化遗迹包括永清宋辽古栈道、义和团大捷纪念馆、文安海川武馆、大城张学良祖籍地等。廊坊市对这些文化资源的保护整体上是到位的。但是,单纯的保护对于文化强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挖掘文物背后承载的文化元素并加以开发、利用,并整合资源进行营销,才能将文物的价值最大化。

公共文化服务有待体系化

近五年廊坊市县两级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但与京津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文化设施大多集中在城市,城乡资源分布不均,文化惠民政策普及率不高,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度有待提升。

文化产业发展有待突破

“十三五”期间,廊坊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底,全市文旅产业入库重点项目169个,计划总投资2634.05亿元。然而,廊坊整体文化产业零散不成规模,没有集聚成产业链,产业设施相对落后,其发展仍面临较多问题,如企业创新力不强,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

巴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廊坊文化强市的启示

恩格斯对巴黎的城市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个城市里,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巴黎作为世界文化名城,始终坚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性原则,通过建设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来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

巴黎的文化强市政策主要涵盖了三方面:时间、空间、人。首先,时间层面上,保留历史文脉;其次,空间层面上,加大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推动文化的传播;最后,人的层面上,普及文化艺术教育,尤其注重艺术教育的低龄化和惠及残疾人等服务,使文艺融入每个巴黎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时间层面:保护和再利用文化遗产

首先,法国极为重视古迹的保护与修缮。1887年通过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巴黎市严格控制旧城区建筑的高度,新建的高楼只能位于旧城区外,且市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

其次,巴黎非常重视历史古迹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运用新科技,将古老的建筑改建成了新文化设施,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例如将18世纪的歌剧院改造为数字艺术文化中心;殡仪馆被改造为新的104艺术创作中心等。

空间层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保障

法国文化部统一管理所有与文化相关的法令制定、服务提供、资源分配等事务。同时,法国政府颁布了多项法规作为文化事务管理的法律依据,如《历史古迹建筑保护法》《博物馆法》等。在资金保障上,法国政府每年投入GDP总量的1%用于文化服务方面。因此,法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制度、政策、财力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做到了真正的“公共性”原则。

人的层面: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

巴黎市政府一直秉承文化民主化的原则,所有市立图书馆、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均免费开放。此外,巴黎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体现在对社会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

首先,法国人认为对于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应该从娃娃抓起。因此巴黎市政府给青少年提供了广泛接触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机会,“艺术教育”被纳入整个公共文化管理机制之中。

其次,巴黎给予残障人士以特殊的文化关怀。所有适合残障人士出入的文化设施必须获得政府的认证。各类文化设施均为残疾人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图书馆配备了懂得手语的图书管理员,博物馆为盲人组织“触觉参观”活动,电影院为聋哑人士提供专场电影等。

巴黎经验对于廊坊文化强市的启示

廊坊在落实文化强市的进程中,也可以借鉴巴黎经验,从“时间、空间、人”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

首先,巴黎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范本。廊坊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必以牺牲历史遗产作为代价,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确保城市化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齐头并进,相互融合。

其次,巴黎的公共文化体系在硬件和软件上都体现了普惠性原则。相比之下,廊坊的文化场馆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提升空间。现阶段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较为单一,文化产品还不足以覆盖各类人群的文化需求。为确保廊坊公共文化资源的普惠性,廊坊应根据人口的聚集情况合理分布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增加社区文化场所的数量;可以借鉴巴黎经验,注重文化设施的多样性,建设新型的文化活动场所,以适应人民群众新的文化需求。

最后,注重各类人群在文化强市进程中的特殊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除了巴黎经验中提及的青少年与残障人士,廊坊在文化强市建设中还不应忽视外来人口和农民工。随着廊坊市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在此工作、定居,这对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提出了挑战。因此廊坊可以借鉴巴黎的普惠型艺术教育与残障人群文化服务等举措,以保证各类人群均可以享受市民文化精神生活。

廊坊文化强市建设的可行性方法

廊坊可以依照城市文化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同时,在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市民的文化意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增强文化创新力。依据现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廊坊文化强市建设可以有以下四方面的路径选择。

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吸引力

廊坊地处京畿福地,文化渊源与北京、天津一脉相承,同时又吸收了京津两地的特长,使自身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因此,廊坊城市文化应定位为“京域文化”,并以此为城市文化名片对外推广。

廊坊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北宋名相吕端、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京韵大鼓创始人白云鹏等。廊坊可以将这些历史名人作为引领城市文化风骚的精神内涵,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研,编纂廊坊历史名人录,并将其作为对外推介的重要文献。同时对相应的文物、遗迹进行合理修缮与开发,使其成为了解廊坊“京域文化”的一扇永久性窗口。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强文化凝聚力

公共文化服务不单是中心城区居民拥有的权利,也是广大基层群众应享受的权利。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廊坊市应大力推进市、县、镇、村四级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共享圈。

首先,应打通信息传输渠道。运用5G技术打造“文化数字廊坊”。通过“数字化”网络管理,快速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文化共享平台,连接人民群众,使服务更接地气,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盘活廊坊市现有文化艺术场馆和团体,结合“京域文化”内涵,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廊坊的城市文化品牌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驰名全国的大厂县评剧团可以就廊坊历史名人进行艺术创作,排练新剧,通过群众艺术馆等渠道,送剧入社区、送剧下乡。同时,还可以利用现有文化场馆,如廊坊博物馆、廊坊图书馆等场地,举办“廊坊历史风貌展”“廊坊名人录”等活动,使“京域文化”这个品牌深入人心,增强市民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凝聚力,同时也成为外界了解廊坊文化的一扇窗口。

合理部署文化相关产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廊坊市应同步规划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形态布局,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科学合理发展。同时,应大力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本地的建设与发展。突出文化产业本土化特征,做强做优本土文化企业,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五年来,一大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户廊坊,比如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国家京剧院中国戏剧小镇等场馆。同时,廊坊市非遗馆、美术馆等重点场馆的建设也已启动谋划。

在此基础上,廊坊市应深入落实现有重点项目,确保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以项目来促进文化强市,带动新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的启动,由此促成本土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扩大文化影响力

廊坊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可以确立 “文旅兴市”的发展战略,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同时,通过旅游来塑造、提升城市形象,推广“京域文化”这张城市名片,扩大本地文化影响力。

2019年,廊坊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给予了文旅产业坚强的政策后盾。廊坊市在河北省内首先建立了“1+10”文旅产业大会平台机制,开启了县县举办文旅大会的先河,集中打造了一批文旅新业态、新产品,有效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资源、服务的共建共享,促进了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五年,廊坊打造了一批文旅精品。比如,大厂万亩银杏林、安次御龙河公园、霸州牤牛河公园、文安赵王新河湿地文化景观带、大城中国红木城等新型文旅地标,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到来。此外,廊坊市发起设立了京津冀旅游一卡通,涵盖冰雪体育、温泉康养、赏花观景、茶酒文化、文化遗产、博物遗迹等人文自然旅游项目。结合现有文旅资源,可以打响,廊坊市“京域文化”的品牌。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平台,让更多游客领略到廊坊文化的魅力,并推向全国各地。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赋予了廊坊重大的历史机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廊坊市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以文化繁荣建设为目标,努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廊坊文化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蒋慧.巴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D].上海:复旦大学,2014.

[2]刘纯,肖功为,贺翀.邵阳市“十四五”文化强市战略目标、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2):1-8.

[3]彭龙富.娄底文化强市建设析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33(01):27-33.

[4]赵玉梅,焦文华.廊坊市构建文化强市战略的实施路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23(05):24-27.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