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跨文化视域下来粤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调查与分析
详细内容

跨文化视域下来粤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11-25     作者:罗琼 广东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原创】

调查发现,来粤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的了解动力主要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以尽快融入中国生活的现实要求。来粤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的了解大部分源自学校开设的中国文化和国情课程,部分来自与外国朋友、中国师生的交流及社区生活,缺乏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实践经验。留学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渠道不多,动力不足,辐射面小。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在粤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的建议:首先在课程改革上应当创新中国文化和国情教育,着力讲述中国当代奋斗史;其次加强来华留学生管理,推动留学生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最后建立国际校友联系机制,着力培养具有影响力的青年代表。

引言

教育部在2018年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中明确,来华留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其中“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这一目标中,明确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在“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目标中,明确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承担来华留学生教学任务的高校应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中国概况”等必修课程和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让留学生学习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来华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连接中外交流的桥梁纽带。他们既是中国文化的亲历者,也是传播中国故事的叙事主体。因此,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增强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和文化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从这方面来看,承担来华留学生教育任务的高校如何正确引导来华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使其发挥促进中外交流的积极作用,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类课程大纲的重要参考依据。

外国青年在华留学期间,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中国社会,以“他方”视角感受中华文化,还可以亲自参与校内青年组织、社团组织或居住地社区的志愿活动。因此各级青年组织、高校以及社区如何组织外国青年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志愿活动,为外国青年体验真实、立体的中国创造条件,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调研对象

参与研究调查的在粤留学生共有310名,分别来自广州和深圳12所高校。参与研究调查的高校开办国际学生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已有十多年,课程设置、师资和国际学生管理等方面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和稳定,其也是广东省省内接收国际学生的主要高校。从参与调研的学生情况来看,年龄在1840岁的学生超过93%,青年占绝大多数;男女比例分别为51.21%和48.79%,数量相当;超过67%的学生在中国生活超过了一年,其中有11.29%超过了五年,大多数学生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较长;从汉语水平来看,超过53%的学生达到14级(最高级为6级),约23.79%的学生达到56级,其可以使用汉语读书看报和写学术论文。此外,参与调研的国际学生有59%正在就读本科,约20%正在就读硕士和博士,其余为非学历教育学生(如交换生、夏令营生、预科生或语言生)。

(一)留学生获取中国文化和国情知识的渠道

《规范》明确要求来华国际学生在大学课程中必须要学习中国国情和文化课。来华留学的学历生,无论是参加汉语授课课程还是外语授课课程,课程中都应包含中国国情和文化课的必修课程。但这一规定对非学历教育的国际学生(如汉语言进修生、预科生、交换生等)并没有硬性要求。

调研发现,国际学生获取中国文化和国情知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从调研结果来看,不同选项之间的占比差距较大,有的差距达到10%20%。国际学生的了解渠道可分为主要渠道、次要渠道以及补充渠道。

首先,国际学生在校内学习“中国文化”或“中国概况”课程,以及在和中国朋友交流中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是最普遍和常见的渠道,大约有60%的国际学生会选择。约有34%—39%的国际学生选择“使用中国媒体”“参加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在中国城市观光旅游”以及“参观中国的博物馆、观看演出”的选项,可以说这几个选项是国际学生次要的了解渠道,其中“使用中国媒体”包括社交媒体(如微信)和新闻媒体(如央视、中国日报等)。绝大多数留学生来华后都会在手机上下载安装微信,作为接收学校和老师的通知及与在华的家人朋友联系的主要社交平台,不少对外教学单位都会因此开通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通知。排名其后的选项的占比为25%及以下,说明这些方式不是留学生生活中常见和常用的。

从上述的调研结果来看,教育部要求接收来华国际学生的高校开办中国国情和文化课程的必修课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成为国际学生正面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除上课外,有的高校会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种交流和实践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参观博物馆和观看演出等,这些都是中国国情和文化知识输出的渠道,也是留学生体验中国社会和风土人情较好的选择。但选项中其他在校园里进行的活动,如“与中国老师谈论中国文化”“与中国同学谈论中国文化”“教室或校园里张贴的海报使我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内容”的占比则比较低,是排名最末的几个选项,这说明在校园内除了上课,并没有更多有效交流和获取中国文化和国情知识的渠道,留学生与其他中国师生的交流也偏少,这些都是高校国际学生管理机构可以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的方面。

 

blob.png


1留学生获取中国文化和国情知识的渠道(作者自绘)

(二)留学生对高校开设中国国情和文化课程的看法

高校开设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课程,是国际学生了解真实、正面的中国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分别调研了教师和国际学生对中国国情和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的看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深入了解课程的教学情况。

在参与调研的学生中,约有80.13%的学生参加了学校专门开设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课程,与调研中82.12%的学历生比例相近。根据《规范》要求,中国国情和文化课程是来华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因此受访的高校全部都开设了不同形式的中国概况课,贯彻执行了《规范》的教学要求。

课堂语言对教学内容的传达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习的主体是母语非汉语的国际学生,课堂语言的选择应考虑学生实际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意愿。调研显示,国际学生对课堂语言的要求与实际课堂有所出入。超过77%的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教授这门课程,但希望使用汉语上课或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均可的国际学生占比为63.91%左右,约有36.09%的国际学生希望将英语作为课堂语言。从受访学生的反馈来看,有的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国情课兴趣寥寥,最主要的原因是“听不懂”,因此采用何种课堂语言,如何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设计丰富、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是教师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blob.png


2 留学生和教师对课堂语言的选择(作者自绘)

调查显示,国际学生认为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最多的是中国节日、中国历史和中国美食等方面的知识,而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科技创新以及中国国家政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则涉及较少。从教材上看,绝大部分中国概况课程中都包含了中国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介绍,且一般都有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但绝大部分教材没有将相关的国家政治制度的知识收录进来。此外,由于纸质教材的局限性,中国经济、国家政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很多数据还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及时更新。

中国国情和文化课程作为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的最主要途径,有83.1%的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59.3%的学生希望通过这个课程提高汉语能力;53.3%学生则希望通过此课程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克服来华后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困难;约39.4%的国际学生是希望通过该课程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继而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32.5%的学生则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开阔自己的视野和眼界。从这个查上来看,国际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大部分外国学生来华后或多或少都会面临文化适应性的问题,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接触、了解中国文化,摸索着去解决实际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国际学生也中国国情和文化课作为其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中国生活一个渠道。因而,我们认为,这门课程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让国际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科技、政治制度等方面有更深入和透彻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在中国学习、生活,使其真切地体验在中国学习生活美好

 

blob.png


3 国际学生对中国国情和文化课的预期(作者自绘)

从授课模式的调查来看,68.21%的学生都希望以“课内讲授+课外实践体验+讨论”的模式进行教学。对来华国际学生而言,他们在华学习和生活,是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一种颠覆。因此,国际学生也希望,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以外,能加入实践和讨论的环节,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因此,我们认为适当的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和参观可以激发国际学生对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兴趣,对国际学生认识真实的中国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此外,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国际学生对中国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余论

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追求,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质量为核心,兼顾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提出的要求 

本研究报告首先从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入手,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改进具体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为广大留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服务。其次,在中国国情和文化教学上,了解来华留学生的深度需求,并借助社会和社区的力量,结合新媒体技术,探索出具体的实践路径,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国情和文化实践教育。最后,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形势,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有效地开展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对话与沟通,是我国所面临的新挑战。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偏见和文化壁垒,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未来,来华留学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将更上一个台阶,本课题的相关成果对国家形象宣传、公共外交和培养新一代世界青年等领域研究也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永森.青年意见领袖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09):14-18.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郭齐勇,叶慧.核心价值观要有中国元素与现实性——兼论纳入“仁爱”与“诚信”范畴之必要[N].光明日报,2012-03-24(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2018-10-09)[2022-09-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5]卢鹏.来华留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议题方略与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02):154-15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