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难题与应对策略
详细内容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难题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11-25     作者:田雯 西安工商学院【原创】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一方面,新媒体让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更大的行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快速传播。为了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应充分借助新媒体,发挥其传播优势,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代中国人在生产生活中总结的成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了中国人的特有品质与风貌,经过代代相传早已深深植入国人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以及审美意识中,它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与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好地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具有的传播价值

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与发展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推动着国家文化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然而文化传承链却存在断裂的风险,若不及时挽救,我们的文化血脉就容易在文化传承发展中迷失方向。新媒体时代下,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提升社会公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凝聚价值共识,提升群众综合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已融入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成为社会的价值共识。新时代下,通过新媒体大力传播传统文化可以唤起大众的共同记忆,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大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主动将这些价值共识转化为正面行动。这样有助于构建强有力的社会凝聚力。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久经历史沉淀,以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濡养着大众的精神世界。可见,新媒体时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大众的综合素质。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新媒体出现后,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内容与范围进一步拓展。移动社交媒体的兴起有效激发了公众接收与传播信息的积极性,这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传播速度,拓宽传播范围,消除时空因素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制约作用,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新媒体平台上宣传传统文化时,应尽量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而不能局限于文化的接受者,更好地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

技术融合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

新媒体时代,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能够实现多种内容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可以深度挖掘、整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并选取一个新颖的角度来介绍和传播传统文化。通过信息技术融合搭建一个专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在平台上共享传统文化相关信息,可以达到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的目的。例如,在平台上将图文、视频等素材加以整合后直观展示出来。此外,运用VR技术、AR技术、3D建模技术可以使画面更加立体、直观、生动,提升信息呈现质量。因此,新媒体时代要使传统文化传播与时俱进,通过技术融合呈现出更加立体、生动、形象、真实的传统文化。

新媒体媒介能实现传统文化的更广泛传播

通过移动互联网媒介创设传统文化传播的专属平台,努力开辟传统文化新的传播阵地,借助新媒体让传统文化传播到更广更远的地方。人们只需通过新媒体媒介与网络就能随时随地看到自己想关注的文化内容,有效解决了传统文化传播缓慢、内容深奥晦涩、受众反馈迟缓等问题。另外,新媒体具有交互性、数字化等特点,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双向性,人们在交流互动中也能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并逐步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遇到的挑战

外来文化的冲击

新媒体的崛起为各种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西方文化在国内得到快速传播,特别是年轻人因为好奇盲目追求外来文化,这种情况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外来文化的踪迹,然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却不够重视。这一点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娱乐至死”时代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消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当下,新媒体平台依托网络而快速发展,大众利用新媒体就能迅速获取所需的信息。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新媒体传播文化逐渐“快餐化”,并呈现出“娱乐至死”的倾向。尤其是在短视频当道的今天,网络信息以“短平快”著称,人们也逐渐缺乏耐心,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某个事件或某个领域。同时,大量新媒体产品涌入市场,极大挤压了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的传播空间。大众一味追求娱乐化,却忽视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价值。有的人为了博关注,片面传播传统文化内容,导致传统文化传播形式过度娱乐化、商业化,从而弱化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与其传播的初衷背道而驰。从表面上来看,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本质上却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喧嚣的娱乐氛围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逐渐被湮没,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也慢慢被消解,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数字鸿沟问题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数字鸿沟、数字贫民等问题也愈发明显。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不同,导致个体对信息的认知能力与解读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信息时代,这种差异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日益扩大的倾向。可以说,信息差异容易导致信息“贫富分化”的问题。新媒体传播主要依赖于网络平台,而网络平台的基础建设情,甚至传播方式与传播速度都会导致公众获取信息的差异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网络建设不均衡,进而造成了传统文化传播信息方面的不均衡,出现数字鸿沟、数字贫民等问题。

新媒体时代如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发展沉淀,早已融入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思维中。可以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一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各种外来文化、不良思潮充斥网络,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此,要想传播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保护好它。在新媒体背景下,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与内涵,并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从而使传统文化具备新时代的特性。另外,传统文化具有整体性,但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经常被“断章取义”,使大众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因此,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措施杜绝少部分人将传统文化过度娱乐化,并严厉禁止随意篡改历史文化以及二次演绎等行为,从而确保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不管是相关职能部门,还是新媒体平台都需重视对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审核,把握好传播内容的质量,杜绝低俗、低劣、虚无的传统文化内容传播。

创建传统文化品牌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加强了各国、各地区间的深入交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更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打造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新媒体作为当下大众工作、学习、娱乐的主要平台,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海量信息。为此,在打造传统文化品牌时,应充分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扩大传播区域,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例如,近年来,河南广播电视台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作出一系列广受好评的经典节目。2021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了创意古典舞蹈作品《唐宫夜宴》,其创作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作品塑造了丰盈俏皮的“唐宫少女”形象,在大气恢宏的唐风美学基调下有机融入了AR、5G等技术,将现实舞台与虚拟场景完美融合在一起,为观众奉上了一道精美绝伦的视觉大餐。该节目不仅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而且也让世人看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传统文化

利用国内外各种新媒体平台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多层次、多元化传播,使其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国内的新媒体平台有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哔哩哔哩等,海外媒体平台主要包括YouTube、推特、脸书、照片墙等,另外,还有各种新闻客户端、网页平台等。这些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汇聚粉丝与流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平台的受众也有所差异,因此,平台所投放的传统文化视频内容与时长应有针对性。例如,抖音要求投放的短视频必须是300秒以内的,而微博与哔哩哔哩投放的短视频可以是600秒的。

同时,在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还需考虑目的国的文化风俗与思维差异等,了解他们的偏好,并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采用人们更认可的方式来传播我国文化,使其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跨文化传播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涉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时可选择在外国拥有较强影响力的平台。例如,YouTube、脸书、推特、照片墙等,这些平台拥有大量粉丝群体,视频、图片分享点击率较高,且多支持移动终端。把中华传统文化发布在国外社交软件与主流媒体上,能够提升视频以及用户间的接触率,逐步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用户中,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利用先进技术打造传统文化视觉盛宴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然而不少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当代人的生活相距甚远,导致很多人无法深层次地去了解传统文化。为此,可利用VR、AR、MR、3D、全息技术等来打造更为真实、生动的传统文化场景,为观众提供震撼的沉浸式视听体验,激发公众的了解欲望。这些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沉浸式、交互性、感知性特点,能够实现时空场景与视觉场域的跨越,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以VR技术来说,它可以模拟三维空间的虚拟视觉,让观众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的感受,仿佛置身于真实现场。AR技术把真实与虚拟有效连接,给观众带来跨越现实的感官体验。MR技术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提供了可能,能够形成崭新的可视化环境。全息投影能够让观众产生三维空中幻觉,也可以在幻觉中与表演者互动,获得震撼的体验。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技术,将传统文化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新颖的拍摄视角,选择人们更喜欢的拍摄方式,为观众制作出更多优质的传统文化视听盛宴。

例如,央视推出的《国宝档案》《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系列精品文物类电视纪录片,以珍贵文物为基础,依托数字技术讲述历史故事。虽然这些节目披着综艺的外衣,但却全程贯穿着传统文化的内核,通过场景化、动态化的画面向观众讲述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让观众在了解文物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其采用新颖的传播方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展现出中华文明与华夏美学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对传统文化价值与深层次内涵的挖掘,然后结合新媒体特点打造出更多传统文化精品,打造传统文化品牌,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逐步形成多路径、多元化的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共同助力我国传统文化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孙子茜.探究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公关,2020(01):284.

[2]姜燕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文艺生活,2018(04):226. 

[3]张静.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今传媒,2021,29(06):112-114.

[4]汪振军,乔小纳.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迷失与精神重构[J].新闻爱好者,2015(11):31-36.

[5] 许嘉琛,刘旺余.新媒体时代视觉传播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J].河南农业,2021(06):56-58.

[6] 霍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3):226-227.

[7]魏静.新媒体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多维度传播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1):246-248.

[8]崔文君,宋雁超.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大舞台,2015(08):232-23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