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地方路径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分析
详细内容

地方路径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分析

时间:2022-11-26     作者:陈群 支媛 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原创】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地方路径”是一全新的命题,同时兼顾宏观与微观领域的研究方式,弥补了以往地方文学、地域文学等研究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地方路径的提出深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空间意识,是我国文学学术主体性的体现。鉴于此,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情况,阐述地方路径视的特征和地方路径概念提出的三方面意义,其与地方路径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地方路径和地方性文学史料抢救与整理的重要性。

经过十余载的沉淀和传播,地方路径逐步显示出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先进性,形成了独特性、全局性的研究视角。地方路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框架的重构具有重要价值,为以往缺少创新性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显示出更大的研究潜力,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地方路径视的特征

地方路径理念最早于《地方性文学报刊之于现代文学的史料价值》一文提出,若想转变中国特殊的区域分隔模式,便要强化对地方性文学报刊的收集、整理、研究,即“地方性知识系统”的构建是抢救濒临消失的民国文献的重要方式年后有学者提出“地方性”和“世界性”重要性等同的论断,说明同地方性有关的“地域性”“民间性”因素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作用。之后还有学者论述了20世纪40年代我国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在理论与小说创造中提倡的地方性表现、特点、原因等,认为地方风物等地方性较强的元素在作品中的出现,能够转变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的面貌。另有学者认为,地方路径要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空间结构为切入点,将“地方”看作研究的渠道与认知的“工具”,为地方路径赋予文学作品“在地性”的特征和深厚的研究内涵,致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虽然地方路径的研究集中在10年左右,但研究结果初步说明,地方路径具有特定的研究优势和新颖性,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过程中发挥出了应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地方路径研究视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理论创新性。部分学者借鉴《地方性知识》中提出的相关理论,引发了地方路径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构想具有较强的新意,同以往对文学的区域性、地方性研究,以及对地域文化的解释具有较大差异,认为地方并非单独的概念,作家的作品同样包含了多地的经验明确了地方路径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特征提出地方之间存在联系,指引中国现当代作家摆脱将自身思想局限在一地的束缚,以“多地联动”的理念使地方路径带有动态化特征,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转机。第二,实践操作性。地方路径研究视实而细致,更加“接地气”。某学者认为,以往的文学研究缺少对“在地性”的深思,地方性是构成文学作品风格和文学现象的重要因素,地方路径则开启了缔造“文学中国”的大门,地方与知识作为研究的方法,会成为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空间结构的金钥匙。比如,某学者提出的“京津冀”文,以及“大京派”文学机制的形成具有创新性,认为当地文学要植根于历史站在当代视角面向未来开放视野,探索和思考文化和区域生活发生的变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提出地方路径的意义

地方路径研究视拥有属于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背景,地方路径的提出具有三方面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文学和文化研究“空间意识”。以往的文学研究中侧重于依托“时间神话”,即大致认为历史现象伴随时间流逝而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匀速前进的时间,成为人们观察和认知世间万物的依靠。人类站在时间的角度描述空间景物,但当代天体物理学证明了世界上没有恒定的时间,时间凭借空间的差异性而产生相应的变化,爱因斯坦的宇宙观启发人类意识到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不同的空间会伴生不同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文学研究中出现了“空间转向”概念,了人们的共鸣,认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文化语言、心理经验等已经被空间范畴支配。空间因素融入传统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批评中,为传统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现代人类的精神遭际特别的解读视角,符合时代的演变与发展要求。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学者以往坚信西方“进化论”的引入国民而言具有现实意义的力量,无论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还是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均证实了中国文学历史依赖于时间紧迫感而被唤醒,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变化,更要落实到作家之于地方性的空间意识中,推动思想的变化。我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在“空间”中体会到了现实社会制度,感受到了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但同时发现此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于世界中,而是属于国家民族群体的整体事实,具有精神性和现实性等特征,位于自然社会和个人“地方感”中,促使近现代国民的空间意识更加融入现实体验中,同个人的精神感受有机结合,为地方路径研究视的提出夯实了基础[3]

第二,帮助学者认知具体的现当代文学现象和流派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涉及诸多文学现象以及作家的作品、流派、社团等,容易受到“在地性”的影响,所以通常只会发生在特定地域范围内。比如,叶兆言的小说和散文南京的历史和现实密切相关,具有显著的“南京路径”特色;张爱玲的作品则植根于20世纪40年代的“摩登上海”,同大都会内较为发达的市民文化有关;而汪曾祺的“苏味乡土小说”、冯骥才的“津味市井小说”等,则同上述具有其他地方路径特点作品均有所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同地方的知识、体验等也不相同

第三,是对海外汉学研究动态的回应。美国汉学界对现当代中国的观察主要受到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影响,容易在无形中处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立场上观察和研究中国,认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只是对西方冲击的回应,并非来自本土。但在20世纪40年代后,这种思想受到了汉学界内部的质疑,由此诞生了“中国中心观”,尝试重新观察和研究中国社会演变的实际情况,在历史逻辑中厘清和探索现代化的线索等。在此类新的学术思想影响下,汉学界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宏观性历史概括,走向了区域问题考察之路,从整体性国家民族定义,转化为对中国内部与各地方区域的再探索,地方性文学现代进程的研究发挥出了应有的价值这些与地方路径研究有关的海外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值得国内学者借鉴。

与地方路径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

“地方”“地域”“区域”等概念同“全国”“全局”等有关,“地方”和“中心”相对应,“地方”的划分与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有关,而文学的地方划分同样参考了这些因素,不具备独立性特点,原因在于文学是社会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

同地方路径相关的概念有地方文学、地域文学、区域文学、文学地理学、地域文化等,均属于学者对相似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差异性的关注点与研究方法。其中,地方文学是发生在出版界的一种现象,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地方文学的出版和发行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兴起,通常和地方政府提倡开展的“文化工程”有关,在“地方逻辑”“地方认同”上不够明确。地域文学是指在民俗、语言、宗教等方面具有相互认同感条件下,构成的文学共同体形态。区域范围内的文学共同体历史深远、内容丰富,比如岭南文学、江南文学等。以往存在部分学者混淆地方文学和地域文学的现象,但前者多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即省或直辖市、市、县或区、乡镇等级别,在中央政府推崇“文化自信”的今天,各级地方党政机关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加强了地方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集中体现在省或直辖市与市两级,许多省或直辖市与市拥有属于自身的文学史、文学创作和评论团队等,是目前地方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主要趋势。区域文学同样是带有地方性的文学概念,通常将区域内历史久远地域认同作为中心,但在划分上同特定时期的行政规划有关,比如京津冀文学、东北文学等,它们在精神认同感上不如地域文学。文学地理学则是西方思想史上出现的概念,随着清末“西学东渐”而进入中国,是中国近代文学地理思想的来源,但其他三种地方路径相关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康德认为,文学地理学不是文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地理的分支,文化地理学地理学科研究理念引入文学研究中,转变了以往文学研究中“感性主导”的特征,使研究更具系统性、定量性的特点。地理批评则将空间意识的探索当做重点,侧重于文学作品中空间彰显出的阶级、权力、族群等意识,地理空间呈现出隐喻的含义。与来自海外的文学地理批评相比,我国对自身文学研究没有单纯地“随波逐流”,始终维持着对地方风土的感情。地域文化同地域文学有关,在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兴起后,基于地域文化视角对地方文学的研究持续至今。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主要从地域文化的视域研究地域文学,以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学现象与作品为切入点,立足于对地方文学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证明了地方路径的研究视同相关概念关系密切,从“地方”的角度出发,显示了“地域”的重要性,突出了“区域”的特色,使得地方路径研究视联系到地方文学、地域文学文化学研究等,但地方路径涵盖了以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内容。以往的地方文学、地域文学等的研究将视角更多集中在某地,从当地文化、民俗等研究当地文学,通常区域文化学、区域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历史学等角度出发,更加关注地方文学的意义。但地方路径研究视不局限于某地以及对当地进行静态、孤立研究,而将地方的概念当做多地联动或跨国经验的融合,侧重于不同群体、区域间的沟通和交流,将“地方”视角当做中国自身,提倡利用地方路径参与现当代文学框架的打造,展示作家与国内外的生活体验,使地方路径研究视包含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强调的“在地性”比以往在地方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

地方路径和地方性文学史料抢救与整理的重要性

《地方性文学报刊之于现代文学的史料价值》指出,地方路径的研究需要地方性文学史料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争的影响,经济困难和政治上的因素,地方报刊获得保存的概率较小,若不及时抢救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另有学者呼吁在抢救我国现当代文学史料时要将地方性文学史料归入其中,地方性文学杂志是应当抢救的主要对象,地方性文学史料抢救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抢救和整理地方性文学杂志和报刊具有以下两方面重要性。

第一,地方性报刊中刊登过知名作家的作品,属于知名、经典作家的起始点,见证了作家成长之路,有数不胜数的现当代著名作家在地方文学媒介上发表处女作、成名作等。我国许多作家以地方报刊为跳板,通过地方文学媒介的评论、扶持后最终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地方文学媒介对作家的扶持、鼓励、影响等,对作家的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地方报刊以及评论性资料出现缺失,则会对研究知名作家的成长史产生严重阻碍。第二,地方性报刊、史料等与国家层面的材料相比更加分散、易损毁层次较低,社会尚未树立保存的意识则更容易使其发生逸散,不会受到管理者的重视。除了地方文学杂志、报刊和各省作家协会的史料以外,地方性文学史料还需要涵盖地方文学评奖活动等内容。国家层面的文学评奖在现阶段已经具有较强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色彩,各省市的文学评奖机制相对健全,每个省市均拥有自身的评奖机制。比如,江西省从1989年起每三年设立一届“谷雨文学奖”,而江西省南昌市则拥有政府支持的“滕王阁文学奖”等。地方性文学评奖对地方作家的成长起到了更强劲的激励性作用,同样应该归入地方文学史料的范畴中。

  综上所述,地方路径为学者的思考带来了新的空间可能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将形成局面。因此,相关学者应继续做好地方路径的研究工作,同时注重地方性文学史料的抢救、整理和钻研,力求对研究和创新持冷静、理性的审慎态度,看到地方路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真实价值,确保地方文学的活力得以被激活,达成重中国现当代文学空间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倩.当代文学作品叙事策略研究——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语文建设,2022(12):88.

[2]孙若圣.史与论2019—2021年日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述略[J].中国图书评论,2022(03):96-106.

[3]王晓晨,王卫平.地方路径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J].当代文坛,2022(02):127-134.

[4]刘川鄂.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J].当代文坛,2022(01):13-19.

[5]余夏云.游历者的眼睛:季进和他的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反思[J].东吴学术,2021(05):70-76.

[6]耿德华,张清芳.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3):78-96.

[7]李夏鹂.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文学教育(上),2021(05):158-159.

[8]高兴.城市文化视野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革新[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03):127-133+213.

[9]周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成果评析与鉴赏——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二版)》[J].语文建设,2021(09):82.

[10]张晓红,丁婕.对话性与成规性佛克马经验式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人文杂志,2020(11):123-128.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