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
详细内容

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11-26     作者:宁萍 韩瑞大学【原创】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传统佳节不计其数,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是美好一年的开端。这一传统佳节受到了全国人民的重视,不同地区的民众会以当地的最高礼仪喜迎春节,预示着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作为普天同庆的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对春节的由来与传说展开分析,浅谈传统佳节——春节的习俗文化,进而详细论述中国传统佳节春节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意义,以期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节日。

春节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历来受到不同朝代的重视。一年一度的春节,万家灯火、阖家欢乐是它的代名词,高挂灯笼、张贴对联、鞭炮齐鸣、祭祀诸神是人们对这一传统佳节的敬仰与纪念方式。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全国无不为其欢呼歌唱,小孩忙着挣压岁钱,大人忙着祭祀、打扫、迎客、拜年,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喜迎春节。那么,春节起源于什么时期,关于春节又有什么传说?接下来将重点分析。

传统佳节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在每年结束之际,百姓都会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与乡土民情举行大型祭祀活动,通常以庆祝谷物丰收为主,以求来年风调雨顺、诸事顺利、心想事成、年年有余。谷物通常是一年一熟,在长期的祭祀中,便逐渐有了“年”这一称呼,人们便把一年一次的谷物祭祀庆祝活动称为“年”,也就是现阶段所提及的过年[1]。而今春节是阖家欢乐、举国同庆的日子,与传统的谷物祭祀一脉相承,都是一年一度的大喜之日,是人们祈求来年福星高照、心想事成的愿望寄托之日。

(二)关于春节的传说

关于春节,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夕”的上古怪兽,时常会在年终岁末出来祸害百姓,破坏祭祀活动,就连以保护百姓为职责的神灵都无法制服这一怪兽。为了使百姓安居乐业,年岁太平,神灵冥思苦想,力探制服“夕”的路径,最终请来了名叫“年”的帮手。“年”法力无边,对付“夕”绰绰有余,只见它衣着红袍,手握一鞭子,已经做好了迎战准备,静等“夕”的出现。在“夕”出来祸害百姓时,“年”手起鞭落,说时迟,那时快,鞭子落地,噼里啪啦的弥天之音接踵而来,“夕”吓得四处逃窜。为了避免自己不在时“夕”出来祸害百姓,“年”将自己的外套挂在了门口,希望以此镇住“夕”。后来,“夕”再来祸害百姓时,看到了“年”的外套,以为它还在,“夕”不敢应战,于是掉头就跑,再也没有出现过。人们便意识到“夕”怕红、怕光,于是想到了很多抵御“夕”的办法。吓跑“夕”的这一天,正好是农历腊月最后一天,也就是今天的“除夕”[2]。“夕”被吓退后,百姓就可以正常祭祀谷神,又恢复了普天同庆、年岁太平之日,于是便将来年的正月初一视作过年,也就是今日的“春节”。

传统佳节春节的习俗文化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春节在不同朝代都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应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开始计算,因为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扫尘、备年货、做果子等。关于春节的习俗,老舍先生曾经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按照时间顺序从小年描写至元宵,将春节的习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面笔者将从除夕至元宵节描写春节这一传统佳节的习俗文化:

除夕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就是大年初一的前一天,可能是腊月三十,也可能是二十九,这一天主要是吃年夜饭、守岁、看春节晚会等,除夕这一晚必须灯火辉煌、彻夜通明,家家户户掌灯,必须亮到初一早晨[3]。

正月初一:拜年贺岁。大年初一是不可以动土的,家家户户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不能打碎家具,一旦打碎,必须赶紧说“岁岁平安”。在这一天,晚辈还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发压岁红包,意图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与女婿一起回娘家,带礼物必须是双数,娘家不可照单全收,需要回一部分礼。同时还要为娘家的小孩准备红包与礼品。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相传这一天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为了不耽误老鼠嫁女儿,应早早休息。如果耽误了老鼠嫁女儿,这一整年都会被老鼠报复。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民间传说正月初四这天灶王爷要查户口,家家户户都应该守在家里,准备果子干粮迎接灶王爷。同时还应该将前几天剩下的饭菜与垃圾一起扔出门,俗称“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这一天被称为破五,所以要赶五穷,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要在黎明时起来放鞭炮,边放边往门外走,寓意赶走不吉利的东西。初五民间还有吃饺子的传说,俗称“捏小人嘴”[4]。

正月初六:送穷。初五迎来了财神,初六就要送穷,就是将家里没用的破衣服都扔掉。

正月初七:人七日,又称人胜节。传说女娲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正月初七被称为人的生日。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这一天是众生下界之日,需要制作小灯燃烧祭神,又是谷子的生日,按照天气来说,晴天则谷物丰登,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祭天,初十祭石头,正月十四试花灯,主要是为了元宵节灯市开放,便于人们购买灯笼。正月十五主要是吃元宵、猜字谜、放花灯等。元宵最早被称为“浮元子”,后改名“元宵”,也是现在所说的“汤圆”。

传统佳节春节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阖家欢乐,国泰民安

春节是一年的收尾,是新年的开端。每逢春节,无论是大雪纷纷,还是艳阳高照,远在他乡的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里人吃一顿团圆饭。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都是温暖、团圆、家庭和美、国泰民安的象征。春节这一传统佳节总能在严寒之日慰藉人的心灵,远在他乡的人们可以将春节回家作为坚持奋斗的目标。春节虽然平凡,但是带来的精神慰藉却足够深远,儿童喜欢春节,可以挣压岁钱;少年喜欢春节,可以在节日期间做一些自己平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外出的游子喜欢春节,可以归乡团圆;老人喜欢春节,可以在这一天享受儿孙满堂之乐。春节将无数个愿望凝聚在了一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愿望,将它们凝聚起来就有阖家欢乐之意,可以使这平凡的一天不再平凡[5]。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之本,从古代祭祀谷神这一说法来理解,春节祈求的是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同样,现在的春节依然是人们情感希望的寄托,以求来年心想事成、国泰民安。只有国家太平、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二)孝老爱亲,尊敬贤能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是春节的主题。在春节前后,晚辈要向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也应祝福晚辈,给压岁钱,在这样的情感互动中,晚辈可以充分体会传统的孝道。时刻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博爱精神践行于日常生活中,如此一来,善行天下、大爱无疆将会在新时代不断弘扬。祖国新时代的接班人应时刻怀有孝敬老人、爱护亲人、尊敬贤德之人的高尚品德。而这一品德的外化在春节前后更加显著,如磕头拜年、端茶倒水、揉肩锤背等都是敬老的表现,晚辈在春节期间做这些事可以进一步深化其孝老爱亲之心境[6]。与此同时,元宵节设有灯谜活动,字谜对人们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参加字谜活动既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又要具备独特的思考能力,这意味着活动中只有贤能者方可胜任。本着见贤思齐的原则,这一活动无疑提升了文学后辈尊敬贤能者的思想意识。

(三)辞旧迎新,憧憬未来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从中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热闹场景与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是新的希望,是美好生活赓续延绵的期盼,是辞旧迎新的大好日子。春节最令人兴奋的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举国欢庆,甚至一些日常小事也能让人兴高采烈,充满热情。如传统习俗贴对联,写对联,画年画,挂年画,做灯笼,挂灯笼,逛庙会,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等。在举国欢庆的节日里,学生一扫学习压力,大人一扫工作压力,都在此时笑逐颜开,欢声笑语,感受欢乐,想象未来的美好生活。春节的热闹景象既是人们对旧的一年的庆祝,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春节的对联、窗花、灯笼、年货、鞭炮、茶酒、祝福语、烟花等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春节的真正内涵是播种希望的种子,收获圆满的人生理想。

(四)感恩神灵,慎终追远

古代春节侧重于祭祀,我国从古至今都以农业发展为主,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使农民生活不受影响,人们通常将祭神作为春节的主要活动,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神灵是古代先民的精神寄托,祭神的主要目的是求得五谷丰登,同时感谢神灵赐予的土地、风雨、阳光等资源,以及其为谷物丰收做出的贡献,并教会人们谋生的本领,如打鱼、种地、打猎等。传统春节祭祀的主要目的则是慎终追远,祭拜先祖,感恩神灵,正因为有神灵的保佑,人们才能获得生存的本领[7]。为了继续得到神灵的眷顾,保佑子孙后代出入平安、健康一生、有所成就,春节期间人们会祭神、祭祖。部分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以最高礼仪供奉祖先牌位,如摆满美酒佳肴、时令水果、年货等,点蜡烛、燃香纸,大人则要做好表率,带领子孙后代行跪拜礼,以求获得祖先的保佑。祭神、祭祖等春节活动都是人们为求得保佑的一种信仰活动,以求来年诸事顺心、生活美好、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年年有余,其除了求得神灵与先祖的保佑外,还融入了浓厚的感激之情。

传统佳节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现阶段最受关注的一个节日,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个节日。当前,为了使更多人过好春节,各大电视台会用长达半年准备春节联欢晚会,力求广大人民在春节期间能看到丰富多样的节目。这些正是现代社会为传承与弘扬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而做出的努力。关于春节的意义,宏观来讲可以将其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时期的春节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以不同的习俗展示,而这些不同正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中华儿女的情感寄托与对生命的追求。这一传统节日意义深远,需要吾辈坚守传承任务。

第二,春节的传承与发展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春节作为传统节日之首,是每年的第一天,理应受到重视。从古至今,春节一直存在,夏朝的元月是正月,商朝的腊月是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十月定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直到公元前104年,落下闳、邓平制订了《太初历》,将正月定为岁首。虽然不同朝代的春节在时间上有差异,但是其对春节的重视度是毋庸置疑的,而正是这一演变历史,验证了春节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春节是辞旧迎新、万事如意、步步高升、和谐团圆的代名词,是人们互道祝福的最佳时期,是希望自己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情感寄托点。在每年的春节,或语言道祝福,或化作鞭炮声,或化作欢呼声,或以更多的方式呈现,而这些都是人们对来年生活的期盼,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呈现出新年新气象的祥和之态[8]。

第四,春节是团圆的日子,正是“团圆”一词赋予了春节较高的地位,正月初一春节与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以团圆为主,都代表着在灯火辉煌的日子里将一家人聚集起来,共说团圆之事,共谱团圆之曲。在团圆之际,人们促膝长谈的喜悦之情远超出了春节本身带来的欢乐,也正是团圆中的喜悦使春节这一传统佳节更有意义。

第五,春节在人们心中不仅是一个节日,也是人们释放情感、诉说心理的主要途径。在春节期间,人们都暂时放下工作,心情大好。在春节期间,人们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情感,如三两知己把酒言欢,与家人诉说心理,与朋友表达情感,让一些烦恼的心事在诉说中消散,让欢乐、喜悦常伴左右。

综上所述,春节是举国欢庆、辞旧迎新的美好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灯火辉煌,彻夜通明,这无疑是人们喜迎春节的最高礼仪。春节象征着团圆、祥和、美好、幸福、喜悦、欢乐,是大人和孩童都期待的节日。以传统与新颖两种方式的融合喜迎春节是现阶段节日文化弘扬与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魏秀君.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2.

[2]张沙沙.面向在华日籍职员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设计[D].杭州:浙江科技学院,2022.

[3]朱净洁.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文化记忆重塑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2.

[4]张世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电视节目“破圈”现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2.

[5]刘璐,王磊,彭楠,等.中国文化外宣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探究——以中国节日文化翻译为例[J].作家天地,2022(01):125-127.

[6]郑雪.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当下节日文化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21.

[7]冯杰.文化自觉理论视域下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中哈两国节日文化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21.

[8]张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