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劳动者是油画创作中的永恒主题
详细内容

劳动者是油画创作中的永恒主题

时间:2022-11-26     作者:安博 包头市升华装饰装修公司【原创】

在美术历史长河中,劳动和劳动者一直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劳动就如同一股绳,将人与人之间凝聚起来组织成美丽的画卷。劳动者题材可追溯历史早,涉及内容广泛,艺术影响深远,是油画创作中永恒的主题。

劳动是光荣的、伟大的、崇高的,关乎劳动的美术作品是美丽的、动人的、扣人心弦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形象和场景,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一直是绘画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劳动者题材在美术创作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劳动的魅力让艺术家极力地捕捉着这些经典、永恒的画面,劳动者的光辉形象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熠熠生辉。

劳动者题材在我国古代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缔造出了璀璨的华夏文明。放眼历史,我国的劳动题材创作屡见不鲜,无数优秀的艺术工作者付出心血,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经典作品。

早在中国古代,劳动就是艺术家争相创作的题材,如唐代画家张萱的传世之作《捣练图》、宋代苏汉臣的《货郎图》、刘松年的《耕织图》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广受世人赞誉。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劳动场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劳动为主的风俗画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巅峰,也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古代经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清末,油画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开始时只供上层阶级消遣娱乐,之后逐步走进平民生活,劳动者的形象也开始通过这种新的艺术载体进入大众的视线。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涌现出的以歌颂劳动者为主的主题性创作,是当时美术创作领域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是时代的见证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集中体现,其艺术价值对新时代美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以“劳动者”为题材的作品

提到劳动者,工农主题自然不可缺少。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上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劳动建设工作,当时浓烈的劳动气息吸引着艺术家加入劳动建设活动中,艺术家此时成为劳动活动的参与者,体验劳动的过程中,细致观察基层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用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记录了那个热血时代的劳动场景。劳动者作为画面创作主体,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这一时期,苏联美术对中国美术影响很大,大量以宣传为主要作用的美术作品应运而生,除宣传外,这些美术作品还激发了大家的劳动热情。“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游荡,在潜移默化中为劳动者加油打气。其中优秀的美术作品有朱乃正的《金色的季节》(1963)、王文彬的《夯歌》(1962)、潘世勋的《我们走在大路上》(1964)等,形象地描绘出了劳动者的精神面貌,画面中的人物干劲十足,活泼开朗,体现出新中国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人人充满干劲。其中王文彬的《夯歌》刻画了那个时代一群勤劳的妇女一边打夯一边唱歌的热闹景象,人物呈放射状与山体利落的横向线条形成了极具冲击力的构图。画面中阳光耀眼明媚,每个人都充满热情,她们笑容灿烂,充满干劲,阳光打在身上散发出金色的光芒,这一作品完美地展现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劳动者的典型形象。如武祖德的《我们安装了机械水车》(1953)、金吾力的《入社评牲口》(1956)、邓澍的《下地》(1960),则体现了那个时代工农业生产的现实场景,真实地描写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当时农民安居乐业、开展生产建设的情景。

以“劳动者”为主题的创作不单单体现在农业上,在工业方面也有所涉及,如刘国枢的《送饭》(1953)、俞云阶的《炼钢工人》(1957)、全山石的《领袖与群众同劳动》(1960)、董希文的《鼓足干劲》(1958)、吴云华的《钻透万山寻宝藏》(1974)《虎口夺铜》(1972)、张洪赞的《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1971),以及孙国岐、张洪赞的《引来银河水》(1974)等作品,都展现出了工业劳动者的飒爽英姿,这些美术作品或体现了声势浩大的生产场景,或体现了工人热火朝天的工作热情,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工业题材美术中饱含着人民对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国的殷切希望。从这些作品的画面和名称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人阶级排除万难、砥砺前行的坚强斗志。

西方劳动者题材作品

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主要艺术载体,劳动题材创作在西方油画中早有体现。文艺复兴后,“劳动者”或“劳动”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面前,其中比较早的作品有委拉斯贵兹的《火神的锻铁工厂》(1630)、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佣人》约(1658—1660)、博鲁盖尔的《农名的婚礼》(1568)等,这些作品画面朴实,是当时劳动人民真实平淡生活的写照。

在西方的油画历史中,米勒是劳动题材的代表人物,他被誉为19世纪最杰出的表现农民题材的现实主义画家,也是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米勒在法国画坛以乡村风俗画闻名,他擅长用细腻的眼光和情感去感受生活,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劳动者”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屡见不鲜。米勒的代表作有极负盛名的《拾穗者》(1857),《晚钟》(1850),《播种者》(1865),等等。《拾穗者》在米勒所有作品中流传最为广泛,画面有一种宁静美:在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堆放着高高的麦垛,远处的村庄、马车、麦草依稀可见;画面主体是三位农妇,她们身着朴素的粗衣,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弯腰捡拾麦穗。作品《晚钟》描绘的则是另外一种景象,画面简洁静谧,一对农民夫妇听到远处的钟声后在暮色中默默祈祷,米勒在作品中通过他们的着装和动作描绘出了他们朴实的人物性格。

除米勒外,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应该是广为人知的现实主义劳动题材作品了,画面讲述的是十一个衣着破烂的纤夫在伏尔加河畔奋力拉纤的景象,他们步履沉重、饱经风霜,脸上写满了惆怅与孤苦。该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俄国纤夫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艺术家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除此之外,现实主义的经典劳动者题材作品还有门采尔的《轧铁工厂》(1875)及库尔贝的《采石工人》(1849)等。门采尔的《轧铁工厂》被称为欧洲第一次表现现代工业主题的作品,除艺术价值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门采尔为了准确地描绘出工人真实的劳动场景,曾走访柏林铸铁工厂,深入了解工人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状态,在此期间他以真实工人为模特,创作出大量速写和肖像,扎根于人民生活,真切感受他们的情感变化。作品一方面是对工人辛勤劳作的赞扬,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其对被现实世界剥削奴役的劳动者的同情。画面中钢铁轰鸣、火光四溅的热闹景象与工人有力的击打锻造相结合,体现出现代工业的“力量美”。

“劳动和劳动者”作为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还时常出现在其他画派画家的作品中,如后印象派作家梵高曾用艳丽多彩的颜色创作出《夕阳下的播种者》(1888),立体主义画家莱歇创作的《建筑工人》,还有印象派卡耶博特创作于1875年的作品《刨地板的工人》,等等。

由此可见,无论任何国家,任何艺术流派,劳动者都是艺术创作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这个主题曾孕育出无数伟大的艺术家和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用画笔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某一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

改革开放后及21世纪的劳动者题材作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题材的可塑性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远超出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歌颂为主题的单一创作形式,题材和形式变得多样化,成为当代油画的亮点。其中,罗中立的《父亲》(1980),是20世纪70—80年代农民题材作品的典型代表,在那个时代,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艺术家的表现意识增强,对发生在周边的人或事物开始产生兴趣,不再过分拘泥于对重大事件的展现,作品中感情的表达也变得更加丰富。《父亲》是罗中立在1980年大巴山生活时创作的作品。该画表现出了生活贫困的农民劳动者形象,作品表现了劳动者不屈不挠的性格,也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贫苦劳动者。

与传统农民形象不同的是,近年来以农民为基础衍生出的农民工题材的劳动者主题创作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忻东旺的《装修》(2004)、《诚城》(1995)、《绚日》(2006)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创作中只表现农田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略显单一,于是开始展现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

与忻东旺不同,郑艺笔下的劳动者则依旧扎根于沃土,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这一点在《炽心已飞》《眺望新世纪》等作品中有所体现。郑艺的作品充满了对农民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在宽广的天地中,在温暖的阳光下,人们面带笑意,对生活和远方充满希望。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题材作品,其体现的是劳动者在蓝天白云下安静祥和的生活,以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工业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工业题材的油画作品时常以刻画工人阶级劳动者或工业生产劳动的场景为主。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工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下,艺术家也满怀热情地创作出对新时代的向往和憧憬,如广廷渤的《钢水·汗水》(1981),吴云华的《乌金滚滚》(1984)、《青铜子孙》(1989)等,这些作品或许少了几分“英雄”主义,但却更加真实生动。进入21世纪,艺术家把对生活的体验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徐唯辛笔下的作品则追求刻画生活中的普通人,缩短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表现新时代底层劳动人民的辛劳付出,作品主要有《岀井》《矿工系列》《劳动者之歌——2005中国煤矿纪实》等,他的作品《打工图》,则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工业劳动者的生活工作状态。忻东旺的《早点》则生动地描绘了劳动者工作前吃早点的样子,艺术家开始注重表现生活的美好。

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科技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劳动者的创作范围也变得更加宽泛,如魏占峰的《航天人》、王兆伟的《中国梦—坚守科技前沿》、兰承兵的《大自然的搬运工》等作品,新时代劳动者慢慢被大众所熟知,预示着以“劳动者”为主题的创作道路越来越宽广。

劳动者主题性创作的意义和影响

劳动者是油画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劳动绘画在美术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穿着、劳动场景往往可以清晰地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具有纪实作用。一幅劳动题材作品就如同一张老照片,记录着时代的变迁。除此之外,劳动者主题创作还有着极大的鼓舞生产劳动的作用,画家通过艺术手法表现激情澎湃的劳动场面,展现劳动者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同时,劳动题材的作品也极具教育意义,热爱劳动、团结一心的教育主旨不断警醒着后人。

劳动是创造财富、推动时代发展的必要方式,劳动不仅创造了经济财富,更造就了数不胜数的艺术财富,在推动时代进步的同时,也引领着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劳动者作为艺术家永恒的创作题材,他们的光芒也将永远璀璨。向劳动致敬!向劳动者致敬!




参考文献

[1]肖龙.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9.

[2]朱沙.当代中国农民题材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J].艺术百家,2012,28(02):182-185.

[3]秦一贝.新中国建国以来油画作品中的工业题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4]李朝霞.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也谈艺术家的扎根生活[J].西北美术,2018(01):36-39.

[5]王朝刚.中国美术70年[N].光明日报,2019-04-28(09).

[6]郭林吉.奏响新时代劳动者之歌——新中国绘画中的工农形象[EB/OL].光明网,(2020-05-08)[2022-10-05].https://wenyi.gmw.cn/2020-05/08/content_33812745.htm.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