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浅谈唐诗宋词两种不同形态文体的特点
详细内容

浅谈唐诗宋词两种不同形态文体的特点

时间:2022-12-01     作者:穆树红 银川能源学院文法学院【原创】

唐诗和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唐代被人们称作诗的朝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唐诗宋词是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彰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魅力。在进行唐诗宋词鉴赏时,应从多种角度感受唐诗宋词具有的古典之美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要从其音律的和谐性、情感的丰富性角度进行艺术鉴赏,还要进一步认清唐诗宋词在文体形态特点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更好地把握古典诗词的文体特征,分析其语言魅力,更加深刻地感悟创作者的情感,形成正确的诗词鉴赏态度,更好地传承我国经典文化。现从唐诗宋词在文体形态方面的共性出发,探讨两种不同形态文体的差异性表现,进而探讨这些差异性对其最终呈现造成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唐诗宋词在文体形态上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非常讲究韵律和文结构的规范性,这些韵律和文体结构规范性要求,最终会影响唐诗宋词的叙事性以及情感抒发。要进一步认识唐诗宋词对之前文体形的继承和发展,要辨别两种不同形态文体特点。例如要认识唐诗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感受其五言、七言的独特样式,同时还要品读古诗词对平仄以及韵脚的规范性要求,进而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文体形态,分析它们对古诗词音乐性、叙事性等艺术性特点继承和弘扬。词在最开始只是民间用于表现爱情相思的题材,因此不受主流文人重视,但是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汲取民歌艺术长处,进一步发展了词朴素自然的风格,之后柳永、苏轼等人也对宋词进行了突破性的推动,使词的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演变。当代人也应该从诗词的文体形态出发,感受诗词从俗到雅的发展演变过程,品味古诗词利用句式结构所构建出的意境之美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情和人生思考。

唐诗宋词在文体形态上的共性

音律的和谐性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一套较为明确的声律和韵律要求,再加上唐诗宋词在字词数量、句式形式、句式结构方面的相关限制,最终使唐诗和宋词在作品呈现中凸显出其音律和谐的特点。例如《尚书·舜典》中曾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也可以用来总结唐诗宋词在音律词韵上的和谐之美。对于唐诗来说,其格律诗形式对合辙押韵和平仄要求比较严格,并且每一句的字数相等,因此也更加规整,让人读来音律错落、节奏分明。而对于宋词来说,其最初产生就与音乐曲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词创作时所选用的词牌名基本规定了作品创作的文体形态和音律节奏格式,再加上长短句的错落编排以及叙事抒情技巧的使用,使得宋词在阅读和吟诵时更加朗朗上口、音律和谐,让人听来抑扬顿挫、婉转悦耳。可以说宋词和唐诗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音律之美。

 语言使用的简洁凝练

我国古代文言文一直就有简洁凝练的追求,它要求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写作时能够言简意赅。唐诗宋词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尤其是由于唐诗宋词文体形态特点的限制,例如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其格式上都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因此与一般的文章创作相比,唐诗宋词更加言简而义丰。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练习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也会着重练习自身表达的凝练含蓄,以便更好地实现“用最精练的词语表现更加丰富的内容”,从而向人们传达最真挚的情感,或引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由于唐诗宋词在字数和语句结构上有相关规定,再加上创作者精练的表达,最终使唐诗宋词在呈现上能够达到言断而意无穷的效果。人们对好的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反复吟读来感受其中深意。古代诗人和词人也留有许多“炼字”的佳话,例如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推敲典故[2],体现出在诗词创作中作者对语言精练的推崇。尤其是在后来宋词的创作过程中,词人们更加希望通过遣词造句,突破常规性的创作模式,形成更加新颖独特的词法、句法。

句型句式的对仗工整

尽管唐诗宋词在字数、句式、篇幅、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的规定,但是两种创作形式都严格遵守相应的句型句式规范,可以说唐诗有唐诗的句式之美,宋词有宋词的句式之态。上下对仗、长短整齐、字句均衡、平仄押韵等要素在唐诗和宋词中都有普遍性体现,这也是其文体呈现和技法使用上的共性特征。例如古诗中绝句和律诗在字词呈现和句子结构上表现出整齐均衡的状态,诗句长短一致,显得更加规整[3]。唐诗的绝句和律诗在对仗方面更加突出,其诗句字数相等,并且每一句的词语类型以及语法结构都必须做到上下对应和前后呼应,句子的格律节奏应当相同,声调平仄也要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这些特点往往在宋词之中也能找到。

丰富而鲜明的意象内容

在唐诗和宋词创作中,诗人往往希望使用简洁凝练的字词和语句,通过特定意象的景物或场景向读者传达更加深远的感情,因此借景抒情成为唐诗宋词创作中较为普遍的创作理念。例如在古代诗词作品中,诗人或词人所描写的景色或歌颂的物品都可以称为客观存在的“象”;而作者发挥自身创作灵感,借景而抒情,托物而言志,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文字所无法传递的主观之情,人们将之称为“意”。通过诗词创作将客观的“象”和主观的“意”进行完美融合,这就是古诗词创作中所遵循的意象原理。尤其是在宋词中,许多词人往往借助明月、流水、杨柳、远山等常见的意象,描绘出或凄冷或悲壮的情景,进而使作品达到情景交融、心物统一的境界。诗人和词人在作品中描绘的意象不仅有助于表现诗人独特的情思和愁绪,同时还能够传达其对生命、永恒之美的感叹,古典诗词的艺术性也就此得到进一步提升。

 强烈的情感表达

《毛诗序》中曾有这样的表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由此也可以看出诗的本质是创作者为了抒发自身情感,表达自身远大志向而创造出的艺术形式[4]。因此在唐诗和宋词的创作过程中,抒情言志是其艺术性的又一鲜明表现。尽管诗词的句式形式、整体篇幅有着规定限制,但是人们在其中融入的情感却能够达到无穷无尽之意。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情感都可以通过唐诗和宋词的文体形式进行抒发,例如古代文人常常借助诗词创作来表达自身的壮志情怀,以及闲情雅致、孤独无奈、悲痛苦闷之情,可以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传承千年的内在要素。

唐诗宋词的不同文体形态特点

唐诗的文体形态特点

从唐诗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其在调声、内容、隶事等具体文体形态方面基本沿袭了之前的“宫体”,并且唐诗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每个时代的文体形态也进一步影响其内容以及情感表达,最终使得唐诗在思想表达上有时慷慨激昂,有时绵延婉转,在题材内容上既能讲述英雄气概,又能体现儿女情长。唐朝是诗发展的巅峰,人们将唐诗看作诗中之冠,可以说唐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形式。唐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并且需要创作者具有娴熟的技巧,因此在唐代诞生了许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创作名家,唐诗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诗”在文体上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个门类,古体诗在创作上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而近体诗则严格讲究格律,并且拥有非常固定的格式。古体诗这一形式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又称古风或古诗,主要指的是唐代近体诗之前的诗词形式,其句式非常工整,要求句子押韵,在平仄、对仗、字数、句数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文体形态较为自由[5]。人们一般将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称之为几言,因此唐诗的文体形态可以大致划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古体诗也可以划分为五古和七古。

宋词的文体形态特点

宋词脱胎于诗的表现形式,与唐诗在文体形态和表达形式上不同的是,宋词是一种既能和乐而唱又严格遵守格律的新型诗歌体裁。例如宋词在文体上讲究音乐性、韵律美,在内容上表现人们浓厚的生活气息。可以说诗与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词是相较于诗的一种新文学形式,宋词一般具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个基本要素。从流派划分来说,宋词可以大体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词这种文学题材萌芽于南朝,兴盛于宋,并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宋词成为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人们将宋词称为词中经典。它在文体表达上需要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内容,充分反映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场景,进而抒发创作者特定的情感。词最初是一种用于配乐演唱的诗体形式,因此主要由之前的五言诗、七言诗,再加上民间歌谣共同演化而成。其句子长短不一,并且随歌调的形式变化而变化,因此词又被称为长短句,这也是它与诗在文体形态上最具差异性的特点。宋词一般分为小令和慢词两种,一首词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上下两阕,一般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样能够产生很好的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情绪递进效果,这也是唐诗所不具备的文体表达优势。

唐诗宋词文体形态特点的差异性

唐诗和宋词首先在韵律上有着明显差异,例如唐诗可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律诗又可划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共有八句,其中每两句称为一联,因此一首诗可以分为一联、二联、三联、四联,也可将其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创作形式上,唐诗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并且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要押韵,在用字方面应该用平声韵还是仄声韵也有较为严格的规定。例如五言律诗作品有《过故人庄》、七言律诗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中还有另一种文体形式,称作绝句或断句。因其结构只有律诗的一半,很像截取了其中的1/2,因此称之为绝句。其主要形式也可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与律诗相同的是,其中二、四句也要求押韵,不同的是绝句对对仗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绝句的代表作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词在句子长短形式以及具体用途、体裁、内容方面与唐诗有着明显差异。词产生于南朝,从其产生来看,其最初被用于为乐谱配词,并交由专业乐师进行演唱。因为需要遵守规定的词调或词牌,因此人们也将进行词创作称为“填词”,即为选定的调子配歌词。例如比较著名的词牌有《水调歌头》《念奴娇》等[6]。但是在之后的不断发展中,宋词这一文学形式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它与音乐的联系也逐渐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种单纯的文学体裁。人们早已忘却词调和词牌的演唱方式,词牌也成为说明文字深意的内容形式,人们在填词时习惯在词牌名之下列举出作品的标题。按照字句划分,可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一般来说小令不超过58字,中调在59~90字之间,长调在91字以上。词在句式方面基本是长短句,每种词调的平仄和押韵也都遵循词牌所规定的形式。

唐诗宋词文体形态差异性对其叙事结构的影响

我国古典诗歌自古以来就有叙事的传统,并且在叙述的基础上往往要进行情感的抒发。在诗词创作中,创作者在各种文学体裁、韵律结构、用字的严格框架中进行叙事,在特定篇幅和韵律限制中进行情感抒发。因此,要想在有限的范围内向读者传达更丰富的情感内容,必须要使用简练的语言和跳跃的用字,表现出故事的核心要素,并且还要为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与宋词相比,人们一般认为唐诗在叙事和抒情方面有着文体上的不足,例如受篇幅的限制,唐诗在叙事以及人物塑造方面的力度不够,并且在体现生活方面也不够充分。但需要承认的是,诗和词在文体形态以及叙事抒情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宋词在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兼具音乐性和文学性,因此它的体裁形式更为自由,能够进一步摆脱唐诗较为严谨的格律限制,有助于创作者尽可能地抒发情感。北宋初期,体制短小精悍的小令受到人们推崇,人们往往截取一个生活片段,用更加跳跃性的语言进行词的创作。之后,随着慢词逐渐发展,其容量和体量也进一步扩大,叙事性和抒情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而言之,唐诗和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两颗明珠,它们随着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进行着演变和丰富。唐诗和宋词在文学形态上都打破了以往文学体裁的束缚,并出现了许多创新性的发展。例如宋词起源于唐诗,同时打破了唐诗创作中对“齐言”的规范性推崇,更加注重句式变化和韵律节奏,句式长短交错、变化多端,使宋词创作显得更加自由和丰富,在情感表现上更具叙事性和抒情性,情感层次也更加复杂多变。因此新时期的人们在进行文学鉴赏时也要从古体诗、近体诗、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的差异性变化入手,感受不同形态的诗在调声、结构、内容上的不同;还要在宋词鉴赏过程中把握不同曲牌、曲调的韵律及音乐性的差异,感受宋词通过长短句变化而形成的歌调节奏。

参考文献

[1]杨修宝.基于文体特点的古诗词教学[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08):18-19.

[2]方晨妍.“歌”有尽而意无穷——论宋词新曲之意境[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2.

[3]申树斌.论从唐诗到宋词的情感特征的变迁[J].今古文创,2022(24):23-25.

[4]熊婷.高中古诗词创写专题教学的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5]王涛.多元化补白,探究古诗词文体魅力[J].语文天地,2020(11):23-24.

[6]李巍巍.基于文体特征指导鉴赏古典诗词[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0):29-31.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